海底撈,只靠關店「回血」還不夠 一季度社零消費增長5.8% 二季度消費回暖或更快信任危機下美元資產國際地位動搖了嗎?蘋果砍單歌爾影響未消: 凈利潤持續銳減 VR拉動營收增長投資者群嘲“股價巔峰不再”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次元 ,作者燃次元工作室
作者 | 張 琳 編輯 | 曹 楊來源 | 燃次元(ID:chaintruth)
大肆開店又關店之后,海底撈似乎 " 二次成長 " 了。
北京時間 3 月 30 日晚,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06862.HK,以下簡稱 " 海底撈 " )發布了 2022 年度業績報告。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 347.41 億元( 人民幣,以下未標注則同 ),同比減少 15.5%;凈利潤約 13.73 億元,對比上年度的凈虧損約 41.612 億元,成功扭虧。
從數據來看,海底撈似乎 " 走出了泥潭 "。而對于扭虧為盈,海底撈表示,主要是因為 " 啄木鳥計劃 " 的實施,使餐廳營運效率提高。
實現扭虧為盈并不容易。實際上,不管是公司經營層面還是消費者輿論方面,在過去兩年,海底撈都經歷了發展過程中的 " 至暗時刻 "。
這家創立于 1994 年的火鍋品牌,于 2018 年正式進入資本市場,之后一路高歌猛進。官方數據顯示,2019 年,海底撈全年實現營收達 265.56 億元,實現凈利潤 23.47 億元,驚人的盈利能力,使其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
也是在巔峰時期,恰逢疫情的海底撈因盲目擴張引發經營危機。2021 年,盡管海底撈實現營收達 411.1 億元,同比增長 43.68%。但凈利潤卻為 -41.63 億元,同比下滑 1446.13%。這也是海底撈首次出現凈利潤虧損的情況。
一度被視為壯士斷腕的 " 啄木鳥計劃 ",是海底撈 " 自救 " 的重要措施。從門店數量上看,截至 2021 年 9 月末,海底撈達到歷史最高的 1562 家。到了 2022 年 12 月末,門店數回落到 1349 家。
事實上,隨著餐飲的回暖,市場對海底撈似乎也表現出了 " 好感 "。在二級市場,海底撈的股價呈回暖趨勢,從 2022 年的低谷 10 港元 / 股以下,逐步回升到 20 港元以上。截至北京時間 3 月 30 日港股收盤,海底撈股價報收 21.10 港元 / 股,總市值 1176 億港幣。
但和 2021 年 2 月的歷史最高 85.779 港元 / 股相比,如今海底撈的股價仍然是被 " 膝蓋斬 ",市值更是蒸發超過了 3000 億港元。
事實上,海底撈市值遠不如前,也并非全是海底撈 " 經營不善 " 而致,更與如今火鍋賽道越發激烈的競爭,以及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選擇密切相關。
過去兩年,一方面是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的各種風格的火鍋品牌。另一方面,是海底撈 " 閉店 "" 漲價 " 等接二連三的輿情熱搜,使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口碑持續下滑。
也因此,即便海底撈的至暗時刻看似已然過去,但內憂外患之下,海底撈如何重塑核心優勢,如何抓住年輕消費者的胃和心,如何守住行業位置,依舊是相當嚴峻的考驗。
扭虧為盈
海底撈能夠實現扭虧為盈,很大程度要歸結于 " 啄木鳥計劃 "。
" 啄木鳥計劃 ",是 2021 年海底撈在疫情期間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來削減成本,其中包括關閉不盈利的門店、減少員工數量、優化員工結構,以及調整薪酬結構等。
在財報中,海底撈反思稱," 盡管過去一段時間快速拓店的策略使公司體量迅速擴大,但內部管理、人員培養、監督考核等方面未能同步匹配,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管理難度加大,各種隱患逐漸出現。"
受盲目擴張和疫情影響,海底撈的翻臺率也有所下降。2020 年和 2021 年,海底撈整體翻臺率分別為 3.3 次 / 天和 3 次 / 天。根據國信證券測算,3 次 / 天的翻臺率是海底撈單店的盈虧平衡線,跌破該數值,可以認為該店處于虧損狀態 。
不過,隨著 " 啄木鳥計劃 " 的推進,在關停了近 300 家門店之后,海底撈的運營效率有了明顯提升。在翻臺率和人均消費方面,財報指出,2022 年,大中華區海底撈餐廳的整體翻臺率為 3.0 次 / 天,同店翻臺率為 3.1 次 / 天。而顧客人均消費從 2021 年的人民幣 102.3 元增加至 2022 年的人民幣 104.9 元。
基于整體經營情況,2022 年,海底撈在下半年啟動了 " 硬骨頭計劃 ",即重開了過往關停的部分餐廳。全年共計新開 24 家海底撈餐廳,同時有 48 家曾關停的餐廳恢復營業。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中國大陸地區共有 1349 家海底撈餐廳,中國港澳臺地區共有 22 家。
受門店收縮影響,海底撈員工數量也在減少。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海底撈員工總人數為 10.76 萬人,相比 2021 年年底的 14.66 萬人,減少近 4 萬人。
這也使得海底撈員工的成本大幅下降。財報顯示,海底撈員工成本從 2021 年的 139.50 億元減少到 2022 年的 102.40 億元。海底撈稱,這主要是由于 " 啄木鳥計劃 " 的實施導致 2022 年 1 月至 8 月餐廳數目減少,員工人數減少。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 2022 年扭虧為盈的背后,其營收規模卻在縮小。財報顯示,2022 年,海底撈實現營收約 347.41 億元,同比下滑約 15.50%。
對于營收規模的縮小,海底撈在財報中解釋稱,"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去年受疫情的影響,海底撈位于中國大陸地區的若干餐廳未能正常營業,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及客流量的減少讓海底撈的營收承壓;其二,海底撈實行的‘啄木鳥計劃’使得其去年 1 月至 8 月期間的門店數目與上年相比有所減少。"
對于下一步的計劃,海底撈首席執行官楊利娟表示,2023 年海底撈會持續提升海底撈就餐體驗,包括不斷精進服務、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增強餐廳運營能力、提供更多增值及社區營運服務等,同時將繼續創新及新技術方面的投入。
危機仍在
從財報數據上看,目前海底撈已經走出了由瘋狂擴張導致的危機,但藏在這場危機背后的,卻是海底撈抓不住消費者的事實。
近年來," 年輕人為什么不愛吃海底撈了 "" 海底撈服務失靈 " 等屢屢登上微博熱門話題。評論中,一部分網友將海底撈客戶流失的原因歸結于 " 貴 ",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示 " 害怕海底撈過度服務 "。
2020 年 4 月,海底撈因菜品漲價引發消費者不滿。在被推上熱搜 4 天后,海底撈致歉,表示將菜品恢復原價。
2021 年 10 月,海底撈又因 "72 元 200g 的撈派脆脆毛肚實際只有 138g" 被質疑 " 缺斤少兩 "。海底撈對此的解釋為," 產品特性導致水分流失 "。
" 海底撈本來就不便宜,一份食材的量也不多,我和男朋友兩個人每次要花將近 400 元才能吃飽。"90 后女生柒柒表示,現在火鍋品牌越來越多,口感和價格也更 " 美麗 "," 除非是朋友指名要吃海底撈,否則基本不會再去了。"
" 而且網購火鍋食材既方便又新鮮,性價比還高。" 柒柒補充道,現在有很多半成品的食材,只需要買回來清洗就好,明顯更為劃算。
除此以外,海底撈曾被餐飲界推崇的 " 極致服務 " 也逐漸 " 失靈 "。
今年 2 月,海底撈被爆店員私下在點餐系統給會員打標簽,"1.68 米左右,戴眼鏡,長頭發,圓臉型,25 歲左右,喜歡在 App 上投訴。"" 打標簽 " 事件發生后,海底撈過度服務、侵犯消費者隱私就成了備受網友爭議的話題。
80 后男生李樺曾是海底撈的常客,但如今他已經很少光顧海底撈了。
" 我們來吃火鍋,除了有吃飯的需求,還有社交需求。" 李樺對燃次元表示,有幾次自己約朋友在海底撈邊吃飯邊聊事情,但由于服務員過分熱情,導致交流過程并不流暢," 加水服務我還能理解,但每煮一種食材,服務員都會跑過來告訴我們正確的煮法,我覺得多少有些沒必要。"
" 至少在我看來,吃火鍋不需要那么強的就餐儀式感,也不用那么強的服務意識。如果是為了體驗服務,可能去打卡一兩次也就沒興趣了。" 柒柒表示,自己本身就有點 " 社恐 ",大多時候只想和朋友好好吃頓火鍋聊聊天,但服務員在時,就會有些不自在," 感覺服務員一直盯著我,仿佛就是在等著我提出需求。"
當然,這并不是柒柒不選擇海底撈的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海底撈的口味沒什么特色,同價位的川渝火鍋對我更有吸引力。海底撈好像除了服務,就沒有所謂的競爭力了。"
對此,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曾經的核心競爭力如今被消費者視為 " 過度服務 "," 可以說,海底撈幾乎沒有任何差異化優勢,已淪為大眾品牌,但是它的品牌效應并不能支撐其高速發展。"
遭到 " 反噬 " 的海底撈,也在不斷縮減服務相關的業務。從禁止自帶食材,到要求必須點鍋底,再到部分門店取消免費美甲服務……只不過在不少消費者看來,可以吐槽服務過度,卻不能接受品牌取消相關服務。
" 有美甲服務的時候,海底撈價格貴,我會覺得它是把美甲費用算進去了,畢竟做個美甲也要花好幾十元,這樣算下來海底撈的價格就比較容易接受。"00 后女生小夢表示,自己和同學們的生活費都不算太高,但因為海底撈對在校大學生有優惠折扣,和室友出來吃頓火鍋再做個美甲也經常被列進她們的周末計劃清單," 沒了美甲服務,估計以后去吃海底撈的次數會越來越少了。"
而且小夢感覺海底撈的服務似乎走向了另一個 " 極端 "," 年初跟同學去吃海底撈,鍋都快干了也沒服務員過來給我們加湯,喊了兩遍才加上湯,全程也只給我們倒了一次酸梅湯,后面我們自己找到一壺自給自足。"
在微博和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不少消費者也在吐槽海底撈服務變差," 小零食現在沒得送了 "" 以前帶小朋友去,服務員都會主動給拿小玩具,現在我得主動要才有 " 等等。
" 如果整體的服務體系及服務水平不斷下降,對于海底撈而言或將造成致命的影響。" 朱丹蓬提到,因為海底撈本身在食材、口味方面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因此若將自身最大的服務優勢丟掉,海底撈接下來的發展會非常危險。
朱丹蓬進一步表示,海底撈原來最大的優勢便是服務體系,但現在海底撈整個服務體系的服務質量、服務內容已不具備核心競爭力。
" 整體來看,海底撈的模式正在發生著變化,海底撈未來的重點將逐步回歸到食材或其他方面的提升。"
海底撈需要 " 新故事 "
朱丹蓬分析表示," 海底撈目前的問題是品牌老化、場景老化、服務體系老化、菜單老化,以及整個體系機制老化。"
正如朱丹蓬所說,隨著消費主力的代際變遷," 海底撈 " 式火鍋早已不符合 Z 世代年輕人的消費口味,取而代之的,是更小眾、更多元的火鍋品類。
一份來自中國餐飲報告的研究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 90 后消費者已經貢獻火鍋 60% 以上的用戶來源,而其中,95 后消費者的增速最快。預計在 2025 年前后,95 后消費者將成為火鍋的最大用戶群。
當然,海底撈也在為年輕消費者 " 改變 "。
2022 年 3 月初,海底撈宣布張勇不再擔任公司 CEO 一職,接力棒交由 43 歲的楊利娟。同時,還委任了 36 歲的李瑜和 38 歲的王金平,分別擔任中國大陸地區首席運營官、港澳臺及海外地區首席運營官。這一舉措被業內認為是海底撈在釋放年輕化的信號。
同年 5 月和 6 月,海底撈先是在外送業務上推出了 " 青年套餐 ",而后又在外賣業務的基礎上成立了社區營運事業部,形成了 " 外賣 + 社群 + 直播 + 線上商城 " 的社區營運模式。彼時,海底撈社區營運總經理張贏曾公開表示," 青年套餐 " 上線后我們發現,新客比例一直很高,說明了在堂食之外,輕量化、小型化的青年消費場景,未來仍有拓展空間。
只不過,時隔一年,除了 " 青年套餐 " 外,海底撈似乎并沒有其他品牌年輕化的舉措。
對此,朱丹蓬表示,目前來看,海底撈僅僅是在消費渠道和場景上更為貼近年輕人。" 海底撈的發展,讓公司內部的元老級人物較多。這意味著,改革往往會更難推進。"
艾媒 CEO 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補充道,海底撈所面臨的問題,還在于整個火鍋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消費者關心的菜品和價格,都存在于跟競品之間的對比中。" 要想突破,還需要在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上下功夫。而除了自身短板,別人‘跑得快’也是不爭的事實。"
正如張毅所說,當下火鍋賽道競爭越發激烈,僅和海底撈屬同一細分賽道的川渝火鍋,就有多個品牌獲得融資。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 年 6 月,巴奴獲得 5 億元融資;2021 年 8 月,重慶火鍋品牌 " 周師兄 " 獲得黑蟻資本 1 億元 A 輪投資;2022 年 1 月,重慶火鍋品牌 " 佩姐 " 也宣布完成 1 億元 A 輪融資。同時,粵式火鍋連鎖品牌撈王,已經開始沖刺港股 IPO。下沉市場也盤踞著季季紅火鍋、傣妹火鍋和秦媽火鍋等客單價遠低于海底撈的連鎖品牌。
這意味著,火鍋消費者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選擇。因此,為了提高經營效率和守住行業地位,海底撈先在資本市場講起了 " 新故事 "。
2022 年底,海底撈將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分拆上市。上市首日,特海國際股價開盤即暴漲,盤中一度漲幅達 100%,總市值突破 80 億港元。
這是繼 2016 年海底撈旗下主要底料供應商頤海國際上市后,海底撈又一家子公司上市。
對此,互聯網分析師張書樂表示,海底撈之所以分拆,就是為了讓資本市場看到不同的故事。通過分拆旗下子公司,來達成不局限于火鍋,進而進階更多中式餐飲場景的可能,講出更多故事。
但張書樂同時指出,海底撈的瓶頸也很明顯,即核心價值制約了自身發展。
" 海底撈的核心價值是服務,但只是作為餐飲的一種差異化體驗,屬于用戶癢點而非痛點。這種體驗,并不足以達成餐飲的更多體驗,在口味和更多增值上,難以達成新故事。"
* 文中柒柒、李樺、小夢均為化名。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內容對你有所幫助,戳「關注、點贊、在看」三連擊哦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餐飲品牌升級的關鍵點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