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島咖啡這個曾經3000多家店的“咖啡巨頭”是如何隕落的?

這個時代,不能緊跟市場迭代升級,就要被消費者狠狠地遺棄。上島咖啡,這個曾經3000多家店的“咖啡巨頭”,到如今的衰敗,它留給行業哪些警示呢?
上島咖啡,曾經是多數人心目中高逼格的消費場所,如今一群人出門,去的最多的還是商場的星巴克。
咖啡巨頭的由盛轉衰
1968年,陳文敏在臺灣地區創立上島咖啡。1997年陳文敏到海口考察咖啡西餐業市場,一年后就在海南開出了第一家店。此時大陸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上島咖啡又領先星巴克和COSTA進入內地市場,所以缺少同行業競爭,占據了最好的市場時機。
由于當時大陸地區咖啡廳市場空白,而且咖啡廳帶有新鮮感和奢侈感,上島咖啡一時之間吸引了眾多城市小資和商務人士前去消費。截至2004年7月底,“上島咖啡”在全國已經開了超過600家店,加上由上島衍生出來的子品牌,上島體系在中國大陸擁有超過3000家店面,遠遠超過了星巴克等咖啡連鎖商的開店總和。然而,上島咖啡高開低走,寥寥數幾年就從全國3000家門店到忽然間“集體消失”,如今上島咖啡具體還剩多少門面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是在大街上你已經很難再看到了,早已經被后來者星巴克甩在了身后。
本來上島咖啡是可以成為像“肯德基”、“星巴克”這樣超級品牌的,為何今天卻落入讓消費者趨而避之的尷尬境地呢?
缺乏嚴格統一的品牌加盟管控標準
上島咖啡初次加盟費每年20萬-30萬元,后期續約費每年5-6萬元,之后加盟商就可以自由開店了,我們知道開店前期都是需要做調研和指導,如果沒有中期銷售的支持,沒有后期營銷數據分析,這就是對加盟商基本就是放任不管的態度,加上缺乏嚴格統一的品牌加盟管控標準,上島咖啡就失去了品牌統一調性,價值大打折扣。
然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上島咖啡的股東們在前期成功之后,缺乏危機意識,不僅沒有齊心協力共同面對像星巴克這樣的競爭品牌,反而各自打上了小算盤,紛紛在自己分管的商業區域內,開出了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等相同定位的咖啡品牌,和上島咖啡直接搶奪消費群體和市場。這樣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主要品牌都還沒有管理清楚的情況下,就盲目追求品牌擴張,做出來的市場也注定是一盤散沙。
除了缺乏“統一化”、“標準化”的加盟管理制度,以及股東們的各自為營,在上島咖啡發展后期,還頻頻爆出丑聞,和消費者法律糾紛不斷。究其原因還是放養的加盟模式,不僅總公司跟加盟商之間呈現割裂的狀態,連各個加盟店之間也是割裂的狀態。所以當一家門店因為經營不善而被迫關店之后,消費者的儲值卡就無法兌現,然而消費者并不知情,當他們將同是上島咖啡的卡拿到別的店使用時,卻被告知無法使用,消費者肯定不會吃這個啞巴虧,借助輿論的力量聲討上島咖啡。上島咖啡還被爆出強制消費等丑聞,形象也是一落再落,店鋪也是關了一家又一家。
產品跟不上時代步伐
上島咖啡不吸引人的,還有它的菜單。所有行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產品本身。咖啡也不例外,飲品本身的“品質”和“獨特”是關鍵。一定要做到,在推陳出新的同時還能保證咖啡原本的質感。
星巴克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在原有的咖啡種類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新奇時尚的材料,設計出符合當季主題的新口味,吸引顧客。例如,春季推出櫻花限量飲品,夏季推出各類水果口味等。
另一方面,星巴克沒放棄在制作手法上的逐步革新。
比如星巴克的冷萃系列,手沖系列。不光制作流程清晰可見,口感也獨到喜人。在冷萃上市初期,星巴克還專門選定一些客流量大的門店設立“冷萃”的開放式操作臺,供客人一邊觀摩咖啡制作,一邊與咖啡師交流。
相比之下,上島咖啡他們的菜單就要遜色多了。厚重的書本式菜單讓人覺得過于龐大,不便翻閱。同時,“拿鐵”、“摩卡”等單一詞匯讓整個菜單黯淡,提不起顧客選擇的興趣。總體給人的感覺,繁瑣、單一、不吸引人。
當華為開始用無人機外送咖啡,各類科技實驗室向外界展示著機器人手沖咖啡時,上島咖啡們卻還在苦苦堅守著上個世紀的基礎咖啡款式和原始口感。
這也難免會落后時代,鑄就大敗局。
趨勢:跟不上的“快”時代
這個時代主打的是“快”與“方便”。脫離負荷的社交外衣,讓咖啡日常,出現在“無限場景”中,是現目前咖啡業的發展目標。
例如,最近在咖啡業賺足了眼球,賣夠了噱頭的瑞幸咖啡。運用自提+外送,線上+線下整合戰略,想要構成“在APP上下單,然后在上班沿途最近的門店取一杯就走”的消費愿景。
在現代城市范圍內,“美團外賣”追尋的是“比誰都快”,“滴滴出行”致力于宣傳“讓你更便捷”。
而“上島們”提倡的消費方式卻還是:在咖啡館中慢悠悠地喝完一整杯再買單離開。背離了當下的消費習慣,當然找不到知音。
咖啡行業對于“快”的另一種體驗來自于外包裝的創新。
在當下,無論是速溶咖啡、瓶裝即飲式咖啡,還是外帶式紙杯咖啡,其載體都是方便輕巧的。我們可以隨意端一杯咖啡上地鐵享用,也可以放一瓶喝了一半的咖啡在手提包里。
上島咖啡的包裝在這之中顯得“獨樹一幟”,它統一用店里歐式風格的陶瓷杯做載體。這種方式既不便于攜帶,也不符合現代消費需求。人們只能在店里專心地享用,不能隨時隨地拿著品嘗。
消費模式:固步自封
產品不革新,顧客就不會被吸引。而消費觀念不革新,則會趕跑顧客。
上島咖啡一直是加盟的經營模式,卻對于加盟的管理卻并不到位。所以時常出現不同的店里有一些不同的消費要求。比如,在一部分店里,居然如今還一直
遵循著“最低消費”
據了解,上島咖啡最低消費個人在25元左右,包廂在200到300不等。這樣的消費模式不僅會引起消費者不滿,同時也是一種強制消費的手段。
星巴克不久前曾公開說明,“哪怕你沒有點我們一杯咖啡,你也可以使用我們的洗手間”。像肯德基、麥當勞這些餐廳也秉持這樣的理念經營許多年了。
在各路商家都在打“為您便利、大方好客”的牌時。這讓人看到了上島咖啡無力回天的原因。
上島咖啡從輝煌再到窮途末路,也給其他餐飲品牌一個重要的啟示:不管品牌再好,如果沒有一整套規范化的制度體系,不能緊跟時代潮流,是跟不上這個“快”時代的。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上島咖啡隨想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