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島咖啡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上島咖啡,曾經是多數人心目中高逼格的消費場所,如今一群人出門,要是其中有個人提出:我們去上島咖啡吧,一定會被嗤之以鼻,最后肯定是被拉進了商場的星巴克。
1968年,陳文敏在臺灣地區創立上島咖啡。1997年陳文敏到大陸海口考察咖啡西餐業市場,一年后就在海南開出了第一家內地店。此時剛剛改革開放,大陸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上島咖啡又領先星巴克和COSTA進入內地市場,所以缺少同行業競爭,占據了最好的市場時機。由于當時大陸地區咖啡廳市場空白,而且咖啡廳帶有新鮮感和奢侈感,上島咖啡一時之間吸引了眾多城市小資和商務人士前去消費。截至2004年7月底,“上島咖啡”在全國已經開了超過600家店,加上由上島衍生出來的子品牌,上島體系在中國大陸擁有超過3000家店面,遠遠超過了星巴克等咖啡連鎖商的開店總和。然而,上島咖啡高開低走,寥寥數幾年就從全國3000家門店到忽然間“集體消失”,如今上島咖啡具體還剩多少門面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是在大街上你已經很難再看到了,早已經被后來者星巴克甩在了身后。
本來上島咖啡是可以成為像“肯德基”、“星巴克”這樣超級品牌的,為何今天卻落入讓消費者趨而避之的尷尬境地呢?
上島咖啡的打法簡單粗暴,初次加盟費每年20萬-30萬元,后期續約費每年5-6萬元,之后加盟商就可以自由開店了,但是上島咖啡后期既沒有開店選址的調研和指導,也沒有中期銷售的支持,甚至也沒有后期營銷數據分析,對加盟商基本就是放任不管的態度,而毫無創業經驗的加盟商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這樣說起來,加盟商等于是花了幾十萬塊錢只買了一塊“上島咖啡”的招牌。雖然在當時這還能算一塊金字招牌,然而上島咖啡這種放任自流的做法帶來的必定是行業亂象。
首先,對于上島咖啡來講,只要給錢,任何人都可以開個店,缺乏嚴格統一的品牌加盟管控標準。而自我經營的加盟商關注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利潤,對于咖啡的品質究竟時好時壞,他們并不關心。這就導致了店面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加盟店跟上島咖啡本來的高端定位背道而馳,而上島咖啡對這些異動也毫無察覺,久而久之,上島咖啡就失去了品牌統一調性,價值大打折扣。
然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上島咖啡的股東們在前期成功zhi’hou,缺乏危機意識,不僅沒有齊心協力共同面對像星巴克這樣的競爭品牌,反而各自打上了小算盤,紛紛在自己分管的商業區域內,開出了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等相同定位的咖啡品牌,和上島咖啡直接搶奪消費群體和市場。這樣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主要品牌都還沒有管理清楚的情況下,就盲目追求品牌擴張,做出來的市場也注定是一盤散沙。
除了缺乏“統一化”、“標準化”的加盟管理制度以及股東們的各自為營,在上島咖啡發展后期,還頻頻爆出丑聞,和消費者法律糾紛不斷。究其原因還是放養的加盟模式,不僅總公司跟加盟商之間呈現割裂的狀態,連各個加盟店之間也是割裂的狀態。所以當一家門店因為經營不善而被迫關店之后,消費者的儲值卡就無法兌現,然而當消費者并不知情,當他們將同是上島咖啡的卡拿到別的店使用時,卻被告知無法使用,消費者肯定不會吃這個啞巴虧,借助輿論的力量聲討上島咖啡。上島咖啡還被爆出強制消費等丑聞,形象也是一落再落,店鋪也是關了一家又一家。
上島咖啡從輝煌再到窮途末路,也給其他餐飲品牌一個重要的啟示:不管品牌再好,如果沒有一整套規范化的制度體系,上下聯動以及對品牌的深層次維護,坐吃山空的態度,就是等于慢性自殺。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上島咖啡是怎么沒落的?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