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option id="0ccs2"><xmp id="0ccs2">
<tr id="0ccs2"></tr>
<sup id="0ccs2"></sup><acronym id="0ccs2"></acronym>
<rt id="0ccs2"></rt>
<acronym id="0ccs2"><small id="0ccs2"></small></acronym>
<samp id="0ccs2"><object id="0ccs2"></object></samp><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
<sup id="0ccs2"></sup>

中國冷鏈物流網

你愿意排隊站著吃牛排,去2平米的KTV唱歌嗎?

時間:2023-05-05 09:41:21來源:admin01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我們身處一個高度碎片化的時代。時間和閱讀分化成碎片,就連消費都被分攤在碎片化的場景里。

在過去的一年里,逐漸拆分和細化的硬件設施模式發展迅速。比如,創業公司們顛覆傳統大型健身房,把健身房變成了300平方米左右、深入小區的“便利店”;迷你KTV、咖啡售賣機們創造了更多碎片化消費場景;而速食牛排店們迎合了人們的碎片化消費需求——快速,高效,且保留一定的品質。

排半小時隊、花100塊錢,站著吃牛排?

程心已經在隊伍里排了將近半個小時。隊伍那頭,是一家叫“小船牛排”的速食牛排店。

圖片拍攝:韓冰

她在北京西二環金茂中心上班,路過凱德Mall的時候被全透明的店面吸引,決定在這里解決今天的午餐。

這家店大約50平米,透明廚房占去了一大半,剩下的空間最多可以容納20個人坐著吃牛排。玻璃柜按谷飼和草飼陳列著標價不同的牛排。行人和食客可以從外面看見廚師的所有操作。

圖片拍攝:韓冰

程心在選擇牛排的時候,收銀員會在一旁推薦熟度,解釋草飼和谷飼的區別,并糾正食客們的點餐方法——牛排點餐只有五分、七分或九分熟,沒有四、六、八分的熟度。程心為她的肋眼牛排付了94元。

接下來的流程比排隊快多了。挑選好的牛排被插上一面標明熟度的小旗,煎熟一份五分熟的肋眼牛排只需兩三分鐘,然后就是切塊,裝進船形紙盒,再配上沙拉、面包和塑料叉子。從點單到拿到成品,程心等了10分鐘。這期間有些食客因為沒有位子,只得拿著牛排邊走邊吃。

圖片拍攝:韓冰

她只花了10分鐘就解決了這份牛排——僅僅是排隊時間的1/3.“在西餐廳吃牛排要花好幾個小時,用掉幾百塊,在這里吃不用擔心拿錯刀叉或者把切牛排變成鋸盤子,”她說。

快速、低價、少了些儀式感,這是食客們普遍的感受。吃牛排不再是燭光、刀叉和紅酒搭配的高端享受,在小船牛排、彼得家廚房這樣的速食牛排店里,牛排消費變得平價、高頻、日常,食客們可以只花幾分鐘解決午餐,或者按照自己的心意給牛排搭一瓶幾塊錢的啤酒。

小船牛排的創始人侯亮說自己是第一個在北京開出速食牛排店的人——2016年10月,看到牛排平民化商機的他在藍色港灣開了一家20多平米的牛排店。盡管沒有拿到好位置,開業兩個月后,賬面表現仍舊超出了他的預期:客單價在50-80元之間,每天平均銷售量200多份,銷售額保持在每天1萬多元。其中食材成本占到了60%。

圖片拍攝:韓冰

根據侯亮的觀察,這些食客以20-40歲之間的中青年為主,女性食客居多。牛肉本就因高肌氨酸、蛋白質,低脂肪含量廣受健身人士的喜愛。搭配了沙拉和面包之后,又受到不少愛美女性的青睞。

侯亮并不是速食牛排的開創者。他開第一家店的時候,彼得家廚房就已經在上海的速食牛排戰場做出了成功的示例。去年11月,這家公司還在浦東世紀百聯購物中心開了一家連一個座位都沒有的門店,所有食客只得端著裝了牛排的紙船站著食用。

為了不讓紙船裝著的食物冷掉,程心不得不加快吃飯速度。出于對翻臺率的追求,牛排店希望食客能在10分鐘左右吃完牛排——事實上,食客們也沒辦法在座椅不夠的店里多停留。

圖片拍攝:韓冰

在這方面,側重上海市場的彼得家廚房沒有那么煩惱。和北京的食客不同,上海的食客們更適應快節奏用餐,人們也不那么在意有沒有座位。聊到這里,侯亮的聲音高了起來:“北京沒座位誰還來吃呀”,他指著凱德Mall的門店說,“這店能坐20個人,就這樣我還常被投訴說位置太少。”

本地人能不能習慣西餐牛排的口味,也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問題。程心旁邊的一對中年夫婦,一邊嘟囔“什么味兒都沒有”,一邊拿起桌上的玫瑰鹽和黑胡椒,來來回回撒了三四遍。

圖片拍攝:韓冰

下一步,侯亮計劃把小船牛排開到更多非一線城市——鄭州、西安、成都、重慶……他的競爭對手彼得家廚房已經這么做了。只要是人口密集、消費力較強的地方,就會吸引這些店家。

小船牛排們可以讓食客們快速吃到品質不賴的牛排,并且直接了解到牛排的知識。你可以把這種消費看成是向更高階牛排消費的過渡之路。但我們尚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愿意花費百來塊錢,排半個小時的隊,在擁擠的空間站著吃一份用10分鐘就能解決的牛排。哪怕只看現在的速食牛排賽道,選手已經不少了,怎么避免同質化是他們要思考的問題。

去連淋浴室都沒有的健身房?

在大數人的印象中,健身房應該寬敞明亮,配齊各類健身器械,淋浴間和更衣室更應是標配,條件好的還有休閑區。

在上海凌空SOHO,一家名叫樂刻的健身房卻有些不同。這家健身房面積不足300平方米,跳操房已經占去了一大半。剩下稍顯局促的空間里緊排著健身器械,甚至沒有淋浴室。用戶只需要支付99元的包月費(北京和上海為199元),就可以不限次數鍛煉。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樂刻創始人韓偉這樣總結樂刻模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服務。”他砍掉了淋浴室、休閑區和多個更衣間,把樂刻的面積壓縮到傳統健身房的1/4或更少。他認為社區健身房的用戶可以回家淋浴。而全時段開放、開設高客流量的跳操課保證了場館的高利用率,樂刻開在杭州西湖銀泰的第一家店開業兩個月后就實現了盈利。

韓偉告訴周刊君,美國小型健身房以9.9美元包月的模式實現了盈利,說明普通大眾也有健身需求,但囿于消費力,這部分人群的需求難以在傳統健身房得到滿足。他設想的最終模式是用共享經濟方式來調配閑置資源,比如場地和教練,把樂刻變成健身行業的Uber。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果把威爾士等器械種類繁多、動輒占地數千平米、有休閑區和健身區劃分的傳統健身房比喻成一座“超市”,樂刻健身房更像是一家“便利店”——24小時開放、開設在工作或居住地點附近,一個健身房可以覆蓋周圍三公里。這家2015年成立的創業公司,已經在寫字樓、住宅區、聯合辦公區,開了150多家這樣的健身房。

在2016年底獲得1億元B輪融資之后,韓偉計劃在全國范圍低線城市開拓5000家門店——要知道,國內最大的健身品牌之一威爾士目前也就115家門店。韓偉的擴張路線仍舊是進入更多的非商業化閑置場館,比如酒店、小區公寓的健身房,以及企業內部場地。

不過,讓外界懷疑的是,運動健身的市場,真的有韓偉預想的那么大嗎? 健身領域的熱度是否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的刺激?韓偉在媒體采訪中頻頻提起《國務院關于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但就算是兩年后的77號文件,也只是描繪了到2020年,這至少是一個1.5萬億規模的龐大產業。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再者,樂刻想用共享模式構建一個由規模化后的流量入口、行業大數據、線上廣告構筑的生態鏈,講一個好的商業空間故事。但樂刻靠包月吸引的用戶群,真的有那么強的消費力嗎?

2平米的“鳥籠”式KTV

三面透明的玻璃圍起兩平米的空間,里面放置一臺點唱設備,可以容納兩人落座,收費則按點唱數量或時長——這是如今在商場里流行的迷你KTV的標準畫像。

人們以前唱K往往要呼朋喚友,預留出整塊時間。友唱M-Bar、雷石集團的Wow屋等迷你KTV提供了一種新的消遣方式——可以只K一首歌。在購物中心或者電影院等人流密集區,經常能看到人們走進迷你KTV,手持麥克風搖頭晃腦,外面的人卻聽不到任何聲音。

圖片來源:中新網

目前市場上已有超過二十家迷你KTV品牌,他們盯上的是消費者吃飯等位時、逛街休息時或電影開場前的碎片時間。“迷你KTV本質上和微博、微信差不多,都是用來收割用戶碎片時間的,” 雷石音樂CEO馬杰告訴周刊君。

人們提起迷你KTV,總免不了拿它和傳統KTV做比較。比較的維度包括音效、價格和使用場景。

比起傳統KTV,迷你KTV“美聲秀秀”式的收音效果鼓勵消費者一鍵錄音、分享K歌音頻到朋友圈。迷你KTV想打通線上線下,構建更大的想象空間,但消費者可能并不買賬。常去迷你KTV唱歌的楊薇表示,在朋友圈分享歌曲畢竟比分享一條公號推文更私密,她對迷你KTV的朋友圈分享功能并不感冒。

在大眾點評網上,網友們對迷你KTV最常見的評價是“貴”。在友唱M-Bar,點唱一首歌12元,如果按時間購買,15分鐘價格為30元,忙時價格還要翻1.5倍。而在傳統KTV,能容納三到五人的小包房唱一個小時大概收費50元。“15分鐘30元是貴,不過普通的KTV也不可能讓你只唱一首歌”,楊薇說。

圖片來源:網絡

迷你KTV行業的大玩家友唱表示暫時不方便透露具體營收數據,但根據公開資料,不到一年,友唱M-bar已經在全國29個省的大型商場投放了5000多臺共裝機。今年2月,這家公司拿到6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還宣稱2017年要覆蓋一二線城市。

不可否認,這種瞄準碎片化時間的唱K方式形成了一種新的業態,它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引起資本的關注,但你現在很難說它是一個很大的生意:占據碎片化時間帶來的局限在于,每天的時間是上限的,你可以很容易算出一間迷你KTV的營收天花板。然后呢?如何在天花板下提高營收?還是直接搭高天花板,增加更多想象空間?

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幾乎每個直面消費者的行業都緊盯著消費者碎片化的時間。商家們像捕獵者一般尋伺機而動,持續制造消費場景,滿足消費欲望。不管是小船牛排、樂刻健身房,還是迷你KTV,無一不是用“小而快”的模式,瞄準了消費者碎片化的時間。

咖啡售賣機“零點咖啡”、鮮榨果汁售賣機“五個橙子”等都在過去一年里實現了快速擴張。不可否認,這些無人值守硬件設施創造了更多碎片化消費場景,但它們要想繼續攻城略地,一方面要看是否能手握渠道的把控權(這就是另一篇文章了),另一方面得照顧消費者們在想什么。

消費者們渴望化繁為簡,渴望能在碎片化時間里獲得高效率的消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愿意為此犧牲消費品質。當程心為一份本來就因“快”著稱的速食牛排排隊半個小時后,還發現它并不好吃,她會去第二次嗎?

如何在快速消費和消費體驗之間找到平衡?這恐怕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話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牛排滋滋作響

下一篇:這家“公開賣肉”的店,讓整個魔都換了個姿勢吃牛排

相關推薦
  • 預制菜5項大獎出爐,華鼎供應鏈榮獲“最具競
  • 新春將至,鍋圈食匯預制菜持續升溫
  • 餐飲怎么做?難做?沒搞懂這5點,千萬別做餐飲
返回頂部
?
天天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