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兔”甜甜的

清晨,踏著晨光,我掩上家門。又是一個大篩核酸檢測日,作為我所住上海詩林小區檢測組的志愿者,這意味著迎接我的是又一個緊張的“戰斗”上午。一路上,碰到不少兩個月來已變得親密熟稔的鄰居。
“早呀,又當大白去?辛苦了!”一句問候,讓晨起的困頓,煙消云散。
防護服、腳套、帽子、面屏……一番穿戴之后,外號兔子的我變身成家人朋友口中戲稱的“大白兔”——仔細算算,從4月中旬加入小區檢測志愿者工作至今,我已經擔任了近三十多次核酸檢測助手,幾乎兩天變身一次。
身穿大白、直面所有檢測人員,作為檢測員最親密的戰友,除了“捅喉嚨”之外,其他諸多工作其實都由我們助手來做。接收擰開試管、手消毒、拆遞棉簽、將樣本加入試管、掰斷棉簽、歸檔整理……這一氣呵成的一套流程,每次檢測都要重復上六七百次。開始幾次,一上午緊張工作完畢,兩邊胳膊幾乎酸疼的抬不起來……同伴們戲謔,這比做“劉畊宏女孩”還要鍛煉得厲害。
辛苦之余,印象最深的,其實是和搭檔們的合作。二十多次核酸檢測工作中,我所搭檔的檢測員來自五湖四海。封控初期,來小區的多為外地援護醫療隊。浙江、江蘇、四川……次數最多的,是重慶醫生——定點對口松江區,這些年輕的逆行者堅守在上海一個半月,前天才凱旋回家。
重慶出美女,搭檔過的重慶醫生幾乎都是美女大白。即使隔著厚厚防護服,依然能感受到山城女子的颯爽和嬌美。本職是牙科護士的杜醫生細致耐心,來上海大半個月,她說自己吃得好睡得好,受到了很熱情的接待。職業病使然,檢測時將居民的口腔問題一覽無遺的她也建議,我們的鄰居需要多洗洗牙;徐徐和魏鑫都是重慶的中醫醫生,愛自拍、愛在大白服上畫上好看的圖案,女孩們最大的遺憾是,來上海一個多月,還沒走出松江的范圍。“等疫情結束,我一定要再來上海,去外灘和城隍廟逛逛。”來重慶巫溪的神外醫生鐘醫生是我搭檔的最后一次外地援護醫療者,五月的陽光已經微烈,女孩說,曙光見到了,她們也快能回家了……一個勁地夸獎我們小區居民熱情友好,檢測結束,女孩留下我的微信號,還相約,疫情消散后,互相再見。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作為防范區的我們小區,也迎來了一批“本土”檢測選手——小區所在復地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和部分小區居民通過學習考核后,獲得檢測資質,成為上崗核酸檢測員。相比外來的醫生,這些“鄰居檢測員”更讓居民充滿驚喜。“哎呦,怎么是你啦!”類似這樣的感嘆,經常出現。
居委會小趙是小區業主也是居委對口本小區的主要工作人員。疫情初期,因為各種封控規則的上傳下達,在大群里,也曾被不少居民質疑詰問過。但她依然每天忙碌在小區內外,張羅各種大小事務。變身檢測員后,她成為居民最喜歡排隊的溫柔“一道”,“動作輕柔聲音好聽,特別耐心”是大家對她的評價——當初的劍拔弩張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消弭無形。265號的江老師是最早一批志愿者,和我一樣,她也是檢測助理。全勤的她一直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
在日常的檢測中,幾乎每天,都有動人畫面:面對小區里行動不便的老人、推著輪椅來的居民,所有居民都會主動讓道讓他們先行。第一時間走下臺階,來到老人身邊,檢測員蹲下檢測的身影讓人動容;有一對小姐弟特別喜歡做“管長”,每次都會脆生生地鞠躬道謝;還有一對老夫妻,每次都互相攙扶著來檢測,上次做完檢測,老奶奶硬要將一小袋巧克力送給我們,原因是“每次都對我們特別照顧,太感動了。”
“我嘗有匱乏,鄰里能相分。我嘗有不安,鄰里能相存……”唐代元結寫就的詩句,放到今天的環境之下,一樣妥帖。在相互扶持中走過疫病籠罩的困難時刻,在互相體諒之中迎來疫情消散的希望,這份特殊的記憶或許在若干年后,又會多上幾分別樣感受。而我,也會永遠記得那塊巧克力的甜,那是疫情讓人煩躁、檢測讓人疲憊之時,支撐下去的清潤良藥。
“大白兔”,甜甜的……(文/厲苒苒 圖/方建新)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