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復盤喜茶十年戰略路徑,哪些成了,哪些錯了

喜茶開放加盟引起軒然大波,好像一個高高在上的頂流明星,下到夜總會掛起了牌。我們不可否認,喜茶開放加盟是一項巨大的戰略轉變
,分析這項決策背后的邏輯,有巨大的商業價值。
筆者耗費了大量時間梳理喜茶十年發展歷史和茶飲市場變化,對喜茶戰略進行分析,得到一份戰略全景地圖,具備巨大的借鑒意義(本文字數約1.5萬字)。
01
復盤喜茶十年
開創了現制茶飲三大風口
我們對喜茶所處行業的定義,通常命名為“現制茶飲市場”,也被稱為新中式茶飲市場,以區別于純茶(茶葉市場)、含茶飲料市場(飲料市場)。
中國現制茶飲市場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源于臺灣,在2000年前后進入國內,所以第一階段中國現制茶飲市場的拓荒者都是來自于臺灣,這里面的代表品牌有Coco、一點點、大卡司、甘杯、舞茶道、貢茶、大口九等等。
第二階段是以喜茶的前身“皇茶”為代表的現制茶飲革命。
傳統臺式珍珠奶茶大多采用奶粉、奶精沖調、茶底用茶精或濃縮粉,品質低廉;聶云宸重新研發,采用新鮮芝士、鮮奶、現泡原葉純茶茶底,從而重塑了現制茶飲標準,古茗、茶百道、茶顏悅色、因味茶、萃茶師、樂樂茶等等品牌是跟進者。
第三階段是喜茶、奈雪引領了現制水果茶潮流。
水果茶最先來自于深圳的西餐品牌gaga鮮語,最開始形態是多種水果混合茶底的形式,接近大塊果肉果汁形態,后面喜茶率先進行改良,用果皮等熬制果糖,優化了茶底,將果肉打碎便于飲用,運用新的制作方法,后面逐漸推出專一的水果茶飲,比如芝芝莓莓(草莓芝士茶)、芝芝黑提(葡萄芝士茶)、芝芝芒芒(芒果芝士茶)等等。
配圖:gaga鮮語的水果茶,已經持續銷售十年以上。
不久奈雪的茶在研發上逐漸發力,與喜茶形成了現制水果茶的兩大巨頭。后期跟進的有一芳水果茶、蘇閣鮮茶和和気桃桃(喜茶入股)、茶百道、古茗、果呀呀、滬上阿姨、7分甜、茹菓等等品牌。
喜茶、奈雪引領的現在茶飲現制水果化潮流一直延續至今,未見衰竭。這十幾年的現制茶飲市場出現了諸多流派,比如伏見桃山為代表的日式抹茶、鹿角巷為代表的黑糖奶茶系、煮葉為代表的原葉現煮茶、茉莉奶白為代表的花茶、一只酸奶牛和Blueglass為代表的酸奶系、書亦的燒仙草系、甘杯代表的精粹茶、桃園三章和茶π為代表的茶拿鐵,還有前兩年大火的以LINLEE、丘大叔、檸季為代表的檸檬茶。
這些流派的發展,除了燒仙草和檸檬茶在一定層度上沖擊了現制茶飲的產品結構,其他都并未撼動現制茶飲產品結構的基本盤。現制茶飲形成了奶茶(加料)系列、水果和芝士茶系列、檸檬茶系列三大基本盤,其他小眾的,只存在于冰激凌、抹茶、乳茶等等細微的結構性不同。
從品類戰略歷史學層面觀察,一個品類市場的形成,具備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三大周期,這是一個從混亂到統一的過程。
品類成型初期的混亂通常有三個層面的混亂,第一個是產品結構混亂,各個從業者百舸爭流、各顯神通,行業沒有統一的產品標準、消費者沒有統一的產品認知。
第二個是經營模式混亂,大家通過各種模型切入市場,從直營、連鎖、合營等等不一而足,期間出現諸多割韭菜連鎖。第三個競爭者混亂,品類市場進入沒有門檻,小眾創業,萬眾創新,市場上出現成千上萬的創業者。
在從萌芽期經過發展期到成熟期以后,品類市場從混沌到爆發,最后形成穩定態,產品經過市場篩選趨于穩固,消費者形成一致的產品認知。
經過多輪淘汰,存活下來的企業規模擴大、品牌形成,經營門檻逐漸升高,弱者淘汰出局,各個企業的經營模式在市場固有規律的指揮下逐漸趨同,市場被數十上百個企業逐步整合。
市場從萌芽期到發展期之間的關鍵過程,我們稱之為品類風口,豬在風口上能飛,就是品類大勢所趨、潮流浩蕩,只要在潮流內,就能被裹挾獲得品類市場爆發的紅利。喜茶不僅僅是在潮流內,而是創造、引領了潮流,并且是在現制茶飲的爆發周期中,喜茶創造、引領了三個巨大的潮流,第一個是芝士茶、第二個是水果茶、第三個是品牌時尚化。
喜茶十年,引領了現制茶飲的三大創新,收獲了巨大的“創新者紅利”。創新者紅利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領先性的產品滿足了消費者潛在需求,領先的產品優勢形成短暫的需大于求,引發搶購,這個階段企業的產品供不應求,從而獲得定價權,能夠獲取超額利潤。
配圖:2018年,喜茶上海來福士店開業排隊盛況,排隊本質上是需求大于供應的表現。
從商業模式維度上看,品牌、文化、營銷、經營模型等層面也是一種創新。從品牌營銷上進行創新,結果是能夠獲取低成本的流量。喜茶以較低的營銷成本,獲得了極高的流量聲量,這種流量的價差,也是超額收益的一種重要來源。
所以,喜茶這十年是現制茶飲市場最大的贏家,包括現制茶飲市場最大的品牌估值(600億)、最高維品牌形象(2019年度26次上熱搜)、平均單店最高業績(4000杯/天)、最大融資規模(超過40億),創始人聶云宸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身家85億位列胡潤U40青年企業家榜第18名。
02
喜茶戰略轉型本質
是從創新向效率的轉型
喜茶開放加盟,最核心的一個原因,是“創新者紅利”在逐漸流逝。從2017年開發出諸多水果茶系列之后,喜茶在產品層面已沒有重大創新,雖然每年研發新品數百個,但是這期間力推的波波茶、阿華田、奧利奧等等系列市場反應冷淡。
品牌營銷端,喜茶引領了茶飲品牌化浪潮,開創了輕奢空間、IP、聯名、公眾號營銷、小程序等諸多營銷創新,成為時尚和酷的代名詞,喜茶一度被稱為“餐飲業最大、最領先的廣告公司”。但從2020年以來,喜茶營銷已沒有重大營銷創新出現,熱搜話題量從2019年最高的26次,下滑到2021年的8次。
在一個競爭激烈、開放、沒有形成進入壁壘的市場,領先者的“創新者紅利”會快速的被追趕者模仿和借鑒,這種現象,筆者孫平定義為“品類平權”。喜茶開創的芝士奶蓋茶、水果茶、茶飲創新品牌營銷,都迅速的被后來者模仿,2022上半年年微博餐飲業半年度熱搜,被蜜雪冰城黑化這條熱搜占據,喜茶未進入前十。
“創新者紅利”流失,導致喜茶經營效能逐漸下滑。這首先是品牌溢價能力下滑,奈雪的茶、樂樂茶、茶顏悅色、茉莉奶白、霸王茶姬等替代品牌的出現,持續沖擊喜茶的時尚茶飲基本盤,導致品牌稀缺性下滑,品牌不能支撐高售價。其次是單店業績下滑,喜茶從高峰期的平均單店百萬/月的業績,最低下滑到五十至六十萬區間。
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特征經營模型,我們稱之為“行業稟賦”。比如計算機、制藥、精密設備等行業的稟賦是以人為本、科技創新,而大眾消費品的行業稟賦,則是剛性需求、綜合效率。
根據企業戰略學家戈特和克萊伯提出的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在消費品市場,品類市場形成期(萌芽期和發展期),市場由創新型企業引領;
在品類市場穩定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市場由效率型企業引領。喜茶是明顯的創新型企業,現制茶飲市場正在步入成熟期,市場趨勢從創新走向效率,喜茶戰略問題的本質,是從創新向效率過渡的問題。
喜茶已經醒悟了,從創新型企業到效率型企業戰略決策嚴重滯后了,開放加盟就是為了提升規模效應而做出了的巨大戰略轉型。但是關鍵問題是,市場不等人,市場還有沒有喜茶戰略轉型的時間和空間?
下面,我們從喜茶十年的戰略決策路徑,用顯微鏡細化每項戰略的關鍵決策點,分析喜茶戰略的決策邏輯,觀察哪些是成功,哪些是錯誤,在戰略端口,有哪些關鍵決策的成敗得失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們也能推導出,喜茶戰略轉型成果如何,今后十年茶飲市場的格局。
也就是說,我們運用正確的商業邏輯推導,基本能夠演算出今后十年的市場態勢。運用正確的商業邏輯,我們能夠預見大致的未來,這也是我寫本篇文章的原因。
03
閱讀這篇文章
我們重新定義戰略
在分析喜茶戰略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什么是戰略。因為只有明確的戰略定義,才能評判戰略行為的對與錯。如果沒有戰略的準繩,沒有正確的戰略觀,我們是評估不了喜茶的戰略得失的。
在商業戰略學上流派眾多,明茨伯格還專門寫了一本研究各個學派的書。筆者研究和統計了西方比較主流的戰略思想家,主流的、能夠指導企業經營的有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哈默爾(核心競爭力)、布魯斯·亨德森(波士頓矩陣)、格林沃爾德(企業護城河)、特勞特和里斯(定位和商戰)、彼得斯(追求卓越)、柯林斯(造鐘理論)、魯梅爾特(試錯戰略)、錢·金和莫博涅(藍海戰略)、卡普蘭與諾頓(戰略地圖)等等。
中國商學界在戰略學說上也有諸多創建,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孫子兵法》,其次魏朱商業模式、華為企業研究系列、寧向東(公司治理)也有諸多重要理論輸出。在中西方戰略學說之外,戰略還可細分為組織管理戰略、品牌戰略、經營模式戰略多種,在這些細分維度,德魯克、科特勒、霍爾特、唐十三等等都有諸多創建。
在幾十上百個戰略理論中,大家對戰略的定義眾說紛紜。孫子兵法認為戰略是一種“廟算”,先勝而后戰,廟算不贏,那就低調發育避戰。
邁克爾波特和亨德森等人認為戰略是一種管理,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可以實現有效的戰略;而鮑曼、魏朱、張維迎等人認為戰略是一種交易模式的構建,獨特的模式可以構成好戰略;格林沃爾德認為戰略是構建壁壘,形成企業護城河。
在這諸多理論中,筆者還沒有見那位戰略學家,可以準確地定義商業戰略。筆者孫平融合諸多理論,提煉一句話,認為這句話可以準確定義商業戰略:戰略是企業判斷市場趨勢、運用自身優勢,構建經營壁壘的行為。
這是筆者提出的【戰略三段論】。戰略首先是一種判斷市場趨勢的行為,這涉及過去、現在、未來,總結歷史規律,分析市場態勢,判斷未來走向。
需要明確的是,這種判斷是一種模糊判斷,而不是精確判斷,能做出推演出長期、對未來精確判斷的,只有上帝具備這個能力。
判斷未來最難,難在未來未知,我們只有運用歷史的規律,結合現狀去推導未來走向。所以在戰略判斷上,就需要具備兩個基本能力,第一個是掌握歷史規律的能力,第二個是了解現狀的見識,這其中,掌握歷史規律最難。
歷史的規律,大而化之,有人性的規律、社會的規律、經濟的規律;往小處看,有品類的規律、產品的規律、文化的規律、區域的規律、組織的規律。
我們看到國內絕大部分所謂的戰略學家,比如王志綱之流,只會大談特談社會規律、發展的規律,但是這其實對企業沒半點用處,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人類持續前進、社會總在進步。
但是人類和社會的進步是曲折的,有高峰,有低谷,甚至還有倒退,所以我們需要在大規律里掌握小規律,比如品類變遷的規律、產品創新的規律、商業模式的規律、組織結構的規律、文化生成和傳播的規律,從而把戰略視角從百年,拉到十幾年,再拉到幾年。
能較為細致的預判一個細分市場幾年的趨勢、評估競爭對手的前景,就是牛逼的戰略預見。
所以戰略預判不是越宏觀越好,而是在宏觀中發現微觀。越宏觀、越空洞、越無用,戰略只有微觀到能指導具體戰術動作,才是真正的戰略。
在某一方我們可以理解為,戰略是評估企業一個階段中的經營行為的標準。
【戰略三段論】的第二段,戰略是運用自身優勢的行為,這種優勢,是相對于外部競爭者的優勢。一個企業的能力和資源稟賦有巨大的差別,同一個行業,有的企業資金雄厚,有的企業資本微薄,比如喜茶和茶百道。但是資源不是企業成敗的決定因素,能力才是。因為資源是有限的,能力是無限的。
所以這個自身優勢,主要是企業的能力優勢。企業能力優勢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創始人能力,第二類是技術能力,第三類是組織能力。這完全不同于SWOT分析,也不同于波特五力模型,筆者認為這些分析模型是西方戰略學教條化的產物,模型僵化,沒有指導意義。
比如蘋果在斯卡利的領導下瀕臨破產,喬布斯接手十五年后,將蘋果帶到全球第一科技公司王座。這很類似于中國哲學中的“一人定國”現象,企業行不行,很大程度上是創始人行不行。
所以戰略第二段,是深入分析企業能力,這其中最核心的是創始人的天資品性,有的創始人是開放性人格,比如聶云宸,適合于創新、創造,他的偶像是喬布斯,在19歲就成為了科技博客愛范兒的編輯;有的創始人是穩定性人格,比如古茗創始人王云安,適合于經營和領導。
華杉說創始人最好的是“雄才大略”兼備,如果沒有,那就要有雄才,他認為雄才比大略重要,因為創始人的雄才是天分,彌補不了,而大略可以找外部顧問解決。張學良評價他老爹和蔣介石時說“我爸爸是有雄才無大略,蔣公是有大略無雄才。”
同樣,企業能力中的技術能力,組織能力,也能通過積累、鉆研、學習、提升進行彌補,而不能彌補的,只有創始人的雄才。
【戰略三段論】的第三段,是構建經營壁壘,與我們讀到的德魯克的“社會職能論”不一樣,這本質上是形成一種形式的壟斷。壟斷可以隔絕外部競爭者進入,企業掌握定價權,壟斷時間越長,資本回報率越高。
只要企業壟斷所處的品類不消亡,則企業大概率不會消亡,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壟斷可樂市場五十年,可口可樂幾十年來資本回報率長期維持在百分之十幾以上的高位,是人類歷史上回報率最高的股票。
查理芒格評價可口可樂(可口可樂是巴菲特和芒格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企業)為代表的企業護城河,認為可口可樂有規模和品牌兩大護城河。而且相互作用。
經營壁壘也可以理解為獨特的競爭優勢。喜茶直營,六年開店800家;蜜雪冰城加盟,六年開店二萬家。
同樣一項經營活動,比如投放一個百萬元級的廣告,喜茶的成本平攤到800家門店,和蜜雪冰城平攤到二萬家門店,喜茶的費效比相比蜜雪冰城有幾十倍的差距,所以蜜雪冰城的二萬家門店的規模經濟,是一種競爭優勢。
現在,我們重溫一下筆者孫平對戰略的定義:戰略是企業判斷市場趨勢、運用自身優勢,構建經營壁壘的行為。
04
選址是一項戰略
回歸喜茶戰略路徑,我們先從開店戰略上分析,喜茶的戰略得失。筆者提煉了喜茶、古茗、茶百道、蜜雪冰城四個品牌,來進行數據端的對標分析。
從門店分布上看,喜茶73%的門店位于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且90%以上的門店開設在購物中心。而古茗一線和新一線門店占比只有23%,茶百道是40%,蜜雪冰城只有25%。
四個品牌開店位置各有側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戰略結果。喜茶的選址戰略我們稱之為“高舉高打”戰略。購物中心是城市的焦點,選址購物中心能搶占城市商業制高點,提升品牌勢能,獲得較高的品牌溢價,但是缺點是進入成本和運營成本高昂。
進入購物中心有兩大壁壘,首先是品牌壁壘。城市型購物中心對各業態進入品牌要求嚴格,通常要求的是行業首位品牌、或者品牌升級首店;其次購物中心單店投資巨大,以喜茶為例,其200平購物中心標準店型單店投資超過200萬元,僅僅設計費就約需數十萬元。
所以購物中心不是誰都能進,需要品牌方具備強大的資本實力和高超的品牌運營能力,這兩項,恰恰是喜茶相比于古茗等三個對標品牌的強項。
在資金層面,我們看看喜茶和三個對標品牌的融資情況。喜茶從16年到21年,總共有過5次融資,融資規模超過40億元,而古茗僅2020年有過一次數億元融資,茶百道未有公開融資情況,蜜雪冰城僅有2021年一次20億元級融資(上市融資)。
所以從資本層面看,喜茶融資最早、融資規模最大、資本儲備最多。而古茗和蜜雪冰城是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后的上市股份規劃性融資,對企業創業初期沒有價值和意義。
喜茶憑借強大的品牌和資本實力,進入購物中心,能獲得三個壁壘。首先購物中心是排他性的,每個業態的品牌基本固定,這構成了獨占壁壘,其他競爭者難以進入。
第二個壁壘是資源性壁壘。全國的城市數量、城市規模大致已經定型,所以城市中心級的購物中心不可能無限增加,在城市商圈成型后,購物中心格局也隨之成型,變化不大,所以城市中心級購物中心我們可以看作是稀缺性資源。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全國購物中心總共6300多個,而城市中心和城市級購物中心一共1000個,幾乎不再有什么變化。
第三個是流量壁壘。城市級購物中心,是城市商業的焦點,也即是城市的流量中心、話題中心、時尚聚焦點。購物中心單日客流往往數萬到十數萬人,是社區街鋪的幾倍到幾十倍,所以購物中心能夠形成流量壁壘。
所以得出結論,喜茶購物中心開店的策略,是一項極其成功的策略。從現在看,喜茶仍是購物中心們的首選,古茗、茶百道、蜜雪冰城根本不能撼動喜茶在購物中心的地位,喜茶對他們形成了強大的進入壁壘。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有一個茶飲品牌(奈雪除外)可以撼動這個地位,你認為是誰,可以文末留言。
05
定價是一項戰略
我們再來看定價。喜茶的定價在16~32元區間(未降價前是18~32區間),人均約在25元上下;古茗和茶百道定價是8~22元區間,人均都在17元;蜜雪冰城定價在4~10元,人均8元。
從定價上看,喜茶處于現制茶飲高價區間,古茗和茶百道處于中間偏高價區間(相對于coco、一點點等品牌),蜜雪冰城處于低價區間——四個品牌,位于三個不同的價格陣營。
喜茶高定價的邏輯,來自于三個要素。首先喜茶主力產品以芝士水果茶為主,鮮果、芝士、現泡茶底食材成本高,而其他三個品牌都包含奶茶產品線,奶茶食材成本相對低廉,奶茶拉低了整體價格帶。
其次喜茶門店幾乎都開設在購物中心,投資和運營成本高。再次在品牌發展前期,喜茶掌握了現制茶飲市場的定價權,他們有高定價的動力和底氣。
喜茶的高定價收獲巨大,根據第一財經估算,2019年喜茶門店端毛利率(門店層的營收,減去場地、折舊、薪酬、水電后的成本,不含原材料)接近24億元,如此估算,喜茶2019年凈利潤應接近10億元。
在如此高的收益下,為什么喜茶這兩年會下調價格呢?這涉及價格覆蓋率和價格頻次的問題,本質上也是定價權的問題。
價格的高低,關乎消費客群覆蓋面的多寡。如果一個產品是普適性的產品(大眾消費品),計算方法是一個產品銷售區域內的收入中位數,乘以產品消費力占比,就能得出廣義上的市場規模。
比如以深圳的餐飲市場為例,深圳的收入中位數約為8000元/月,按聯合國數據,在發展中國家餐飲消費占比約占收入的20%,則深圳大部分的月均餐飲消費約在1600元左右,約每天53元。
從這個數據上看,日均53元餐飲消費的人群,不可能是喜茶潛在的高頻(一周二至三次)用戶,基本上個人的餐飲日均消費力要到百元級,才有這個消費能力。
這批人群有多少呢,筆者測算大約只有深圳常駐人口的23%,深圳人口1700萬,喜茶的這個定價可覆蓋的主力消費者規模約為390萬人。
這還是一線城市水平,到了三線城市,喜茶的消費客群就更為稀缺。以湖南常德為例,常德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等于深圳收入中位數)約為2188元/月,月收入超過1.5萬元/月的人群占比僅占常德總人口531萬人的5%,約26萬人左右。
也就是說,以喜茶的定價,廣義上常德人口是深圳的三分之一,但是市場規模僅僅只有深圳的十五分之一。
所以,定價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什么樣的定價,圈定什么樣的消費者規模。通過筆者測算,蜜雪冰城8元的定價,可以覆蓋中國7億消費者,而喜茶的定價,約覆蓋1.5億左右的消費者。
價格和需求曲線是經濟學常識,高價格抑制需求,喜茶想要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降低價格線是必然之舉,所以喜茶降價,是一項正確的戰略性決策。
但是價格除了圈定潛在消費者規模外,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價格壁壘,是通過價格,阻止外部競爭者進入。價格是構建競爭優勢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
以可口可樂為例,其3元/瓶的價格,還能獲得超過60%以上的毛利率;而其他飲料品牌例如康師傅、娃哈哈,他們飲料的毛利率水平僅有30%左右。可口可樂的這個定價,嚇阻了幾乎所有的外部競爭者不敢進入可樂市場,因為這個定價除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其他企業沒有任何希望賺到錢。
所以喜茶的高定價策略,我們可以評估為是一項極其失敗的策略,或者說其降價的時間點太晚了。因為其定價沒有嚇阻外部競爭者進入,給競爭者留下了足夠多、足夠大的市場空間。
我們重新梳理一下喜茶的定價策略,假若喜茶的定價策略,是以控制市場、形成競爭壁壘為目的,喜茶的戰略價格點,就是一個其他跟隨者很難賺到錢的價格。因為喜茶具備這個因素,他們掌控了現制茶飲市場的定價權,拿到了比競爭者多的多的錢、有比競爭者多的多的資源,喜茶有充足的戰略儲備,來控制價格。
控制定價權從而控制市場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亞馬遜公司,連續虧損20年,就是以壟斷控制市場為目的,麥當勞發展之初,也沒有謀求高定價。
假設喜茶在2015年前后,就把水果茶價格杯均定在古茗和茶百道的20元價格帶上,芝士純茶定在15元價格帶, 喜茶的這個價格,會導致自身利潤微薄(喜茶水果茶單杯成本約10元、coco等單杯成本約6.4元),但這會讓所有競爭者以喜茶的定價和產品力去售賣,都會虧本。
也就是說,在芝士茶和水果茶領域,喜茶只留給了競爭者低品質低價一條活路,其他企業根本不足于跟喜茶競爭,以這個態勢發展,喜茶將壟斷現制芝士茶和水果茶領域。
當然前提條件是,喜茶要有足夠多的門店能夠覆蓋消費群,同時喜茶要快速深耕供應鏈,形成渠道優勢和供應鏈優勢。
我們看看麥當勞、星巴克、賽百味在市場爆發期的戰略打法莫不如是,比如星巴克在美國僅僅只是平民飲料,甚至美國星巴克咖啡的價格,要比國內便宜百分之三十,星巴克美國的咖啡一杯4美元,4美元就是現制咖啡市場的平衡價格帶。
所以,喜茶的定價,是一項嚴重錯誤的戰略。
06
模式是一項戰略
再來看各個茶飲品牌的開店節奏。四大茶飲連鎖的拓展啟動期,除蜜雪冰城外,都是在2014年。從2014年至2022年10月,喜茶開了954家店(關店105家,現有849家);古茗開了7121家(關店404家,現有6717家);茶百道開了6338家(關店96家,現有6242家);蜜雪冰城開了25648家(關店2185家,現有23463家)。
可以看到喜茶關店率最高,為11%;蜜雪冰城8.5%其次,再次古茗5.6%,關店率最低的是茶百道,1.5%。一個完全超乎大家直覺的現象,全直營的喜茶關店率,竟然最高!
現制茶飲市場(含現制奶茶)從2014年的不到百億市場規模,發展到現在的三千億,市場增速常年維持在20%以上,8年來處于市場高速爆發期,不存在市場環境的惡化。所以關店無外乎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選址錯誤,第二個是經營不善。
關店率的區別,本質上是直營和加盟模式的區別,直營不論怎么優化內部組織和管理,在管理效能上,終歸還是落后于加盟商管理的獨立創業,自我驅動。
我們再看一下開店節奏,喜茶開店復合增長率較為平均,且近兩年開店速度下滑,已到瓶頸。喜茶為什么到了瓶頸,我們在上一章《選址是一項戰略》中總結,城市中心和城市級購物中心攏共有1000家左右,喜茶在這個渠道端,已經飽和。
古茗在2020年達到開店頂峰,趨勢往下,茶百道在2021年達到開店頂峰;而蜜雪冰城則未見頹勢。這從另一個維度證明了,古茗和茶百道17元的人均所覆蓋的消費人群,低于蜜雪冰城8元人均所覆蓋的消費人群。
我們再來看各個品牌渠道的總營收情況(終端門店銷售額累加)。以下數據為筆者通過收集的數據估算,2021年喜茶營收63.45億,古茗162.4億、茶百道140.5億、蜜雪冰城302億。所以喜茶如果還固守購物中心渠道,營收已經見頂。
喜茶引領了現制茶飲市場,現在反倒成為了遇到增長瓶頸的品牌,很明顯的是,喜茶的增長瓶頸在門店規模。喜茶的門店終端規模太小,實現不了規模經濟。以原材料中的芒果為例,喜茶2020年全年消耗芒果4700噸,而古茗2020年的芒果消耗量約為 1.3萬噸,采購規模是喜茶的三倍。
在門店密集度上,超過50家門店的城市喜茶一共有四個,分別是深圳(113)、上海(119)、北京(71)、廣州(76)。而茶百道則有成都(280)、重慶(212)、昆明(61)、廣州(132)、深圳(124)、武漢(150)、南京(141)、上海(246)、杭州(217)、寧波(121)等二十七個城市。
一個區域內門店密集度越高,則供應鏈成本越低。從門店區域分布上看,喜茶的單店供應鏈成本,至少要比古茗和茶百道高二至三倍。
除此之外,喜茶單店背負的總部管理費、品牌營銷費、研發費用、信息系統建設費等等,是古茗和茶百道的十至二十倍,也就是說,喜茶的單店經營成本,遠遠高于古茗和茶百道。
所以喜茶要想獲取規模優勢,首要策略就是多開店,通過門店規模擴大實現邊際成本遞減。從資本、資源、組織上,喜茶是具備充足的開店基礎的。喜茶融資規模超過40億,疫情前幾年每年經營正向現金流每年有數億元,品牌強勢,眾望所歸,人才紛紛流入,所有渠道盼望喜茶進入。所以唯一制約喜茶能不能快開店的,只有一個制約因素,就是模式。
這涉及經營模式和運營模式兩塊。在運營模式上,喜茶標準店單店一線城市的固定運營成本(不含原材料)約在45萬元/月、二線在37萬元/月。這么高的運營成本,最大頭的是人工,喜茶一線城市標準店單店人力成本超過25萬/月(30名員工),二線城市超過20萬元。所以喜茶如果要下沉到二線,需要喜茶在產品結構、運營體系、人力配備上進行大范圍的調整,通俗的講,喜茶需要首先改變直營模式,開放加盟,其次要調整產品結構,優化菜單。
2022年,喜茶的單店平均業績,已經下滑到60萬左右,根據喜茶盈虧線,喜茶自身的經營模式面臨崩塌的危險。而且以喜茶如此高的運營成本,在二線以下城市幾乎沒有存活的可能,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喜茶全直營的戰略,是一項非常失敗的戰略。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喜茶門店業績的下滑,并不是市場趨冷的階段性下滑,而是幾乎不可逆的下滑。因為喜茶的高業績,來自于創新和獨占帶來的短期的壟斷,而茶飲市場逐漸穩定,創新空間消失,喜茶領先身位消失,競爭者紛紛出現,導致喜茶喪失壟斷地位,門店業績會逐漸回歸市場中間線。
現在復盤喜茶模式,最正確的方式是地位穩固的頭部購物中心由品牌方直營,一線和二線區域市場開放聯營(授權),三線市場開放加盟。也即采用星巴克或者麥當勞的拓展模式,比如星巴克進入臺灣市場與統一合資,進入大陸市場華東區授權給統一,華南市場和香港授權給美心。
從經濟學思維出發,企業的模式本質上是一種交易結構,不同的交易結構成本不同,資源、能力、成本、盈利會出現巨大的差異,這一塊,魏朱在理論上有重大的創建。好的模式能最大化發揮資源和能力優勢,降低內部和外部交易成本,助推企業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模式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
07
產品是一項戰略
這一章節, 我們分析茶飲市場產品戰略。
在一個大的品類市場,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規律,叫“三萬美元效應”。這個規律來自于汽車行業,汽車行業細分市場規模最大、價格居中的這個價格,被稱為“平衡價格帶,”這個價格帶上各個企業的格局,決定整個大品類的格局。
所以馬斯克的特斯拉model3持續降價,就是為了搶占“3萬美元”制高點。
汽車的三萬美元效應對應B級車市場,而在智能手機行業,則出現在蘋果和三星代表的拍照智能機的500美元價格帶;而現制茶飲市場的平衡價格帶,以筆者測算,很可能出現在15元這個價格點。
為什么會出現平衡價格帶,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商業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位于中間價格帶的產品,是消費者需求、產品特性(成癮性、復購率、剛需屬性)、生產、供應鏈、價格等等諸多變量均衡下的產物。
平衡價格帶我們可以理解為:通過市場篩選后,一個品類中最合適、最平衡的產品與價格(性價比)區間。這個平衡價格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商業法則下的結果。
這類法則,我們統統稱之為品類法則。品類法則還有重要的一塊,就是產品結構原理。一個品類市場,是由諸多產品構成的。比如現制茶飲品類的產品結構,就由水果茶、奶茶、檸檬茶、酸奶、原葉茶幾個大項的產品系列構成。
產品結構原理指的是:一個品類的產品線,會從混亂逐漸走向統一,一個穩固的品類,會由一個或數個主力產品系列構成,并占據大部分品類份額。這種現象,本質上也是市場篩選出來的結果,最均衡的產品,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
比如在水果店,銷售最多的是橙子、蘋果、香蕉三大產品線。這是因為這三個產品種植技術低、產量高、保存期長、口味廣譜,是市場篩選出來的最普適性產品。
反映到品類上,品類形成期的諸多產品創新,我們可以看作是市場篩選的一個過程,當品類穩固后,品類市場的內部創新空間將會逐漸消失,下一階段,則是顛覆式創新的出現,出現革命性的產品,顛覆整個品類。
明確了商業規則的平衡價格帶和產品結構原理,我們再來驗證喜茶的產品戰略。喜茶是現制茶飲市場最大的創新者和領導者,喜茶開創了現制茶飲兩大主力產品線:芝士茶和水果茶,芝士茶首創于2012年,水果茶首創于2013年。
隨后幾年,喜茶開辟了水果茶不斷創新的系列線,陸續推出葡萄、水蜜桃、西柚等諸多水果茶全新產品,開創了水果茶產品系列。但是這條水果茶創新線,到奈雪的茶2019年開發出油柑和黃皮之后,再無轟動性的產品出現,產品創新已經枯竭。
水果茶2019年之后沒有轟動性的產品創新,我們可以理解為水果茶的產品創新已經完成,市面上幾乎所有適合進行商業化的水果茶研發,都已經完成。
這代表現制茶飲市場從創新走向穩固,奶茶、水果茶、芝士茶(下一階段很可能要加上咖啡)三大主力產品已經篩選出來了。我們再來看看四個品牌的產品結構和定價模型,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到,古茗和茶百道(水果茶+芝士茶+奶茶)是最接近平衡價格帶和產品結構原理的兩個品牌,喜茶(水果茶+芝士茶)在奶茶產品線缺失,所以價格線下不來;蜜雪冰城(奶茶+冰激凌)在水果茶產品線缺失,所以價格線上不去。
產品結構和定價的不同,導致消費客群不同、消費頻次不同,使同一個品類的企業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經營差異。喜茶創新的重點在水果茶,所以企業技能點幾乎全部點在了水果系列上,比如近百人的研發團隊、門店臃腫的人工(員工手剝)、果園定點直采、12小時供應鏈系統。
而蜜雪冰城的重點在奶茶,所以技能點幾乎都在奶茶上,他們早在2012年即開始自建中央工廠、2014年自建物流中心。
現制茶飲產品結構的穩固,幾乎代表喜茶產品創新機會窗口的喪失,如果這個階段喜茶還耗費巨大資源投入在老品類的產品創新上,必然遭遇巨大的損失。現制茶飲市場競爭格局,在2019年已經轉向,從創新轉向效率。
2019年之前是創新之爭,2019年之后是效率之爭,明顯喜茶已經嚴重落伍了。2019年之前喜茶產品戰略極其成功,2019年之后則沒有轉向,還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而這個階段,研發已經構建不成競爭優勢、形成不了進入壁壘,所以是戰略上的失敗。
08
品牌是一項戰略
我們講品牌,先要弄清楚品牌的定義。在消費者端,筆者認為諾伊瑪爾對品牌的定義最準確:品牌是一個人對產品、服務或者公司的直覺。
而在企業端,大衛沃克定義較為準確,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品牌消費者端的運營即是營銷,品牌資源端的運營即是公關。品牌在B端的公關理論界鮮有研究,筆者在此處著重闡釋企業的品牌公關戰略。
品牌的終極目的,是謀求市場的領導者地位,領導者地位帶來巨大的好處,這個好處,筆者孫平將之命名為“領導者效應”。
一個市場的領導者,將具備信息和信譽兩大特征。首先對于一個特定的市場而言,市場領導者將是整個市場中最大的信息源,是整個行業的焦點,領導者一舉一動都被行業內外矚目,比如西貝賈國龍講的一句話、海底撈的一個經營動作往往都被大家拿來解讀,形成熱搜。
所以市場領導者天然具備傳播性,市場領導者自傳播。
而對B端市場來講,領導者地位是信譽的保障,領導者是一個市場的風向標,是一個品類價值評判的標準。比如蘋果是智能手機的領導者,所有的友商都會把自己的產品對標蘋果;麥當勞是全球餐飲業的領導者,所有的全球餐飲連鎖,都會對標麥當勞。
領導者具備一個特定市場的標桿、尺度意義,所以一個市場的領導者通常能夠獲取這個市場中最大、最好的資源,比如資本、渠道、人才和服務商。以喜茶為例,其就獲得了整個現制茶飲市場最大的融資、最好的渠道、最優的人才、最牛的服務商。
我們明確了品牌的定義,那如何將品牌打造成為領導者呢?喜茶之前的戰略非常正確,打造領導者品牌,首要的是聚焦,在一個特定的點擊穿,形成轟動效應。這類聚焦,需要產品聚焦形成的產品力穿透,和渠道(品牌形象聚焦)聚焦形成的品牌熱度穿透疊加。比如喜茶,在開創創新性的產品后,其2016年深圳旗艦店選擇當時中國餐飲業的制高點深圳海岸城,出廣東首店選擇上海來福士,都形成了轟動效應。
喬布斯曾經花費巨大精力在蘋果的零售店建設上,特別是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蘋果公司認為終端零售店能制造話題和提高品牌認知度。
品牌領導者的第二個特征是要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獨特的品牌文化有三個結果,第一個結果是品牌的差異化。對于商業世界來講,幾乎所有品類里的競爭品牌,在產品端的差異化并不明顯,大家大同小異,而最大的差異化來源,則來自于品牌文化。
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者之間并有產品上的差異,只不過一個稍甜,兩者最大的差異來自于文化,可口可樂代表傳統和經典,百事可樂代表年輕和活力,這構成了消費者差異化選擇的主要理由。
所以同樣的產品,品牌文化的不同,就構成了顧客選擇的理由,因為在消費者心智里,品牌不同的內涵,就代表品牌的差異化。
第二個結果是心理偏好。每個人都具備心理喜好,好比買車,有的人喜好紅色、有的人喜歡藍色,一個品牌的色彩、圖形、文字、故事,對于消費者來講,有些認同而欣賞,有些否定而厭惡,所以品牌文化在每個消費者心智中是不同的心理偏好,這被稱之為品牌偏好。
第三個是個性彰顯,這也通常被稱為品牌的彰顯價值。人類一小部分消費,是滿足生存和生理需求;人類大部分消費,是滿足心理需求。所以不同的品牌文化、品牌形象,有不同的價值。高維的品牌,能給予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心理的滿足,比如開奔馳車,用LV的包。
從現制茶飲市場十年發展歷程來看,喜茶一直是市場中最高維的品牌,是行業的領導者,是現制茶飲市場熱搜的中心,所以結果上看,喜茶的品牌戰略是極其成功的。但是喜茶的品牌戰略,還是有巨大的隱憂,這個隱憂,是沒有穿透品牌的邏輯導致的。
09
喜茶戰略總結
我們再次重復戰略的定義:戰略是企業判斷市場趨勢、運用自身優勢,構建經營壁壘的行為。
如此再來衡量看喜茶的各項戰略決策:選址戰略、定價戰略、產品戰略、模式戰略、品牌戰略。
梳理邏輯,喜茶路徑,首先起步于革命性的產品創新,隨后則是創造性的品牌管理,并延續到選址上,這三項給喜茶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很明顯,喜茶在定價、產品(產品結構)、模式三個戰略上,是有巨大缺失的,喜茶今年調整定價和開放加盟(模式),就是對之前戰略錯誤的拔亂反正。
但是很明顯,已經晚了。因為任何戰略,都是在判斷市場趨勢下的產物,正確的戰略,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
總結發現,現制茶飲現存的頭部企業,幾乎都是創業于2008年至2013年這個時間段;比如現存的智能手機企業,最晚一家是小米,創立于2010年,之后再無一家智能手機企業創業成功。這就是一個行業的關鍵時間點,我們稱之為企業的“戰略窗口期”。
從“戰略窗口期”來看,喜茶價格調整的戰略窗口期,最優戰略是在拿到大筆融資后即降價。而產品戰略,則應重新審視“健康和環保”,遵循市場客觀規律,在單店銷售額已經開始下降的2019年,開發消費頻次更高、價格帶更低的奶茶產品線。
最后在模式上,喜茶開放加盟是為了尋求門店規模,但是在三四線市場,競爭者早早已經進入,古茗、茶百道、書亦、茶顏悅色等品牌在其核心市場地位穩固,他們已經在特定區域形成了規模經濟優勢、消費習慣優勢(轉換成本壁壘)、渠道優勢和人才優勢(區域內的經營能力和知識),而喜茶的優勢,只剩下品牌優勢(認知優勢)一個點。
所以喜茶進入三四線,必然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這需要持續不斷的沖擊古茗、茶百道、書亦的基本盤,直到把他們沖垮為止。而這,需要雄厚的資本彈藥和強大的供應鏈支撐,都是要持續性的花大錢的。
最后,我們再來看,喜茶花費大量的資金,進行各類投資入股(入股咖啡連鎖Seesaw、入股水果茶連鎖蘇閣鮮茶和和気桃桃、持股檸檬茶品牌王檸、收購現制果汁連鎖野萃山,參股低度酒品牌“WAT”)。
以上投資行為,從戰略上評估,哪些正確,哪些錯誤?
至此,1.5萬字復盤喜茶十年戰略結束,有兩個問題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一是在購物中心端,除了奈雪外,能夠進入購物中心,跟喜茶競爭的茶飲品牌你認為是誰,為什么?
二是喜茶投資入股的這么多品牌,哪些決策正確,哪些決策錯誤,為什么?
-END-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