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在短視頻中的“耳朵經濟”,會在今年成為運動愛好者的“電子榨菜”

短視頻刷膩了,不妨去播客轉轉。自從1月9日『耐聽』第二季上線播出后,越來越多人愿意把這種“嘮嗑”式的播客欄目當做社交疲態下的“電子榨菜”。
『耐聽』是Nike聯合播客與數字音頻公司JustPod,于去年9月發行上線的一檔以體育運動相關內容分享為主打題材的中文播客欄目。目前,該欄目以每周一更的頻率在蘋果播客、小宇宙等國內播客平臺播出。
每期都會有不同的嘉賓做客『耐聽』,其中會有像中國女足門將趙麗娜、職業電競選手Leave這樣的運動員、體育明星,當然也有體育行業從業者、民間運動達人、博古通今的學院派和各領域的OG老炮。無論這些嘉賓身份如何,在『耐聽』他們都被稱作“聊天的人”。
不同于播客平臺大多數體育類節目予聽眾以硬知識、強觀點,『耐聽』希望聽眾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運動的趣味和友好,甚至是意義感。它是用主播與嘉賓面對面“嘮嗑”的形式呈現,徐徐道來某項體育運動中發生的有趣故事與經歷,或是向聽眾慢性輸送一種很新潮的運動生活方式。
這種更親民,更接地氣的形式,也更易使欄目觸達聽眾,走進聽眾,使人在繁忙中卸下防備,在社交疲倦中讓雙耳得到片刻安寧。
因此,『耐聽』一經播出,就以非常吸睛的調性沖榜各大平臺,吸引了不少專業媒體的關注,并且收獲了大批聽眾與粉絲,而當2023年1月『耐聽』第二季開播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將它作為通勤路上、運動休閑中的“電子榨菜”,又或愿意把它當做午間休息、每晚睡前的枕邊故事。體育播客,在未來會成為運動愛好者們耳機中的精神補給嗎?
1中文播客呱呱墜地
相信很多ios系統用戶,在多年前使用iPhone、iPad或其他蘋果電子產品時,就注意到過這個名為“Podcasts”的紫色圖標App。但它的使用率在國內,可以說非常少,甚至有人會在釋放手機空間時選擇把它卸載。造成這樣的原因也很簡單,那會的Podcasts中并沒有什么中國人能聽懂的內容。
“播客(Podcasting)”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蘋果產品“iPod”與廣播“Broadcast”的合成詞,它是以音頻為載體的一種內容形式。2004年9月,美國蘋果公司發布iPod這一事件也被看作是播客出現的標志。但與傳統廣播不同的是,這類音頻內容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而存在,可以被下載至移動設備隨時收聽。
恰如尼葛洛龐帝筆下的“人人都是沒有執照的電視臺”,播客一直流行于西方國家,強調博主的個人特色,選題的有趣和解讀的深入,讓聽眾能從中獲得樂趣,與"脫口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播客的出現顛覆了受眾被動收聽廣播的方式,使聽眾成為了主動參與者。過去也曾有人說,播客可能會像博客一樣,為大眾傳媒帶來又一場革命。
然而,播客在中國市場卻被冷眼相待,從公眾號的文字內容到B站的長視頻內容,再到抖音的短視頻內容,各類媒體形式都可能在國內盛行,但國內播客市場始終未能大規模興起,甚至國民對播客一詞的理解也并不深入。
不同于西方播客,類似的形式在中國市場流傳更廣的是“付費課程”和“有聲小說”。直到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下,才意外推動了音頻等線上內容服務的增長態勢。伴隨著社交媒體討論的升溫,以及播客的制作者和聽眾的增加,這個原本如同小眾烏托邦的媒介,開始逐漸浮上水面,并形成一股熱潮。
而后在小宇宙等原創播客平臺的公開問世,以及網易、喜馬拉雅等互聯網公司的入局,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播客時代在2020年宣告到來。
艾瑞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新增中文播客數量7869個,同比增長412%,總量突破1萬。2020年,中國的播客用戶規模達到近七千萬。從2020年至2022年,三年內音樂、影視、服飾、生活、時尚等領域的個人或品牌,都選擇投身進入播客行列,不僅使中文播客的內容與形式進一步豐富,其數量也在此時迎來井噴式增長。
根據全球播客搜索引擎ListenNotes數據,2021年5月中文播客數量達到2萬檔,而截至2022年8月,這一數字已突破2.5萬檔,三年來增長超150%。前不久小宇宙頒布的2022播客大賞中,光是小宇宙一家平臺,在過去的2022年就新增了22740個播客。
個人特質、獨特內容、長期陪伴,都讓播客節目擁有了極高的不可替代性,《紐約客》曾評價,作為一種深度親密媒介,播客能緩慢地構建故事,形成感性的氛圍。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播客的有趣之處,個人播客和品牌播客都在中國迎來了黃金時期。
行業媒體《播客志》在2022年8月公布了一份對中文播客領域品牌播客的統計,共有58個企業擁有自己的中文品牌播客,其中的兩個主要陣營分別是新消費品牌、以及各行各業的頭部企業。如飛書、輝瑞、華泰證券等,都開始通過播客這一媒介,將一些專業的行業知識融入音頻內容里。
2美國蔚然成風的體育播客到中國卻水土不服
在體育領域,播客業態發展最為迅速的是美國市場,他們的體育類播客早已在市場上乘風破浪。不僅NBA、NFL、MLB等體育聯盟都有著各自不同種類的播客欄目,像ESPN這樣擁有龐大用戶群的傳統媒體也建立了播客分區。
根據ESPN數據統計,2020年6月,ESPN的播客下載量就達到了4270萬次,這是他們過去九個月單月下載量第8次超過4000萬次。而在同年當月,原創體育播客的下載量同比增長了65%,達到了1710萬次。
此外,前ESPN著名專欄作者比爾·西蒙斯這樣的大咖,也獨立創辦了自己的播客品牌The Ringer,據了解,這個品牌在2020年初被流媒體巨頭Spotify收購后,目前已形成了30多檔播客的內容矩陣。
除此以外,以運動明星為主角的播客節目在美國也正在大行其道,其靈活性以及簡單的形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體育明星入局。很多NBA明星就成了這個領域第一批吃螃蟹者,JJ-雷迪克、格林和麥克羅姆都做過成熟的節目。在經紀團隊的支持下,這些NBA球星也都在試圖打造自己的個人媒體品牌。
現NBA菲尼克斯太陽隊當家球星凱文·杜蘭特就和自己的商業伙伴里奇·克萊曼,共同創立了投資公司35 Ventures。4年前,他們與音頻制作公司Cadence13合作推出了一個播客平臺The Boardroom,其中設有兩檔播客內容,一檔是里奇·克萊曼主持的同名播客,另一檔則是杜蘭特主持的節目The ETCs。
里奇·克萊曼在接受采訪時也對杜蘭特在播客中的表現表示了稱贊,“這正是他想做的事情,那次打球時,他主動告訴了我想法,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創作平臺,而播客就是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渠道。生活中,凱文就是一個普通人,也會和朋友聊籃球,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播客對他來說就是最舒服、最合適的發聲通道。”
在體育播客類別方面,美國也有著非常詳細的劃分,且每一個類別下都有著多個播客欄目。在《紐約時報》最新出爐的2022年最佳體育播客欄目評選中,有關足球、籃球、美式橄欖球、冰球、棒球、極限運動、體育商業、體育咨詢、大學體育、奧林匹克等多項分類位列其中,每個類別下都列舉了超過5項播客欄目。
然而,體育播客在美國蔚然成風的現象,并沒有在中國播客市場的黃金期適用。過去幾年,播客這一媒介形式在我國逐漸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但體育中文播客卻做得不溫不火。
但其實早于中文播客元年,體育播客就已經在中國市場出現,那時大都屬于歐美舶來品,語言不通導致多數節目不受關注,而個人或企業自行制作的播客節目,受制于多方面原因,在市場上同樣激不起像樣的水花。
根據懶熊體育的統計,蜻蜓FM在2016年就曾推出過一檔足球類UGC音頻節目《一言姬出》,由知名體育記者姬宇陽主持。而再往前追溯,知名足球評論員黃健翔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名為《黃健翔講足球》的付費音頻欄目。
而在荔枝FM上,早期更是有《看球者說》和《曼聯時間》等一眾欄目;在喜馬拉雅播客平臺,也有像《觀詹|詹俊電臺》、《兩桿老煙槍》、《對雷說》和《楊侃|楊毅電臺》等欄目。他們都在小圈子內做的很知名,還一度登上了平臺排行榜,不過,在沒有了平臺扶持后,他們都沒能長久做下去。
在筆者看來,體育中文播客形不成規模,在國內始終得不到良好發展,可能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國人對于體育內容的接收習慣。中國體育迷過去更習慣通過電視、報紙來閱覽體育信息,而隨著時代發展,這種習慣也延伸到公眾號文字內容和抖音快手上的短視頻內容。廣播或電臺,中國體育迷并不感冒。
二是體育播客欄目質量的“散、雜、硬”,導致很多體育迷不愿為播客買單。中文體育播客欄目大多是以個人名義開通,更像是自媒體,沒有資源、沒有資金,制作和內容產出水平有限,很多欄目往往在播出一兩期后,就不再有第三期內容了。
如果現在在小宇宙App上搜索“體育”關鍵詞,83個體育相關播客欄目中,已經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欄目處于停播狀態,泛泛聽一下其中幾檔欄目的內容,雜音不斷,令人不適。
而極個別以企業品牌或體育名人成立的播客欄目,又因為其在表達形式上過于生硬,內容上過于專業,導致節目播出后很難觸達大眾群體。這些以觀點輸送、實事點評、知識講述為主的體育類播客欄目,無法勾起聽眾興趣,就更無從談起引發體育迷的共鳴。
三是源于播客單一的變現途徑和渠道,這將很多體育內容創作者拒之門外。如今,付費訂閱和廣告仍是播客變現最主要的途徑,但這對于那些以個人名義開設的播客自媒體來講,難度甚高,在播客平臺播一年的體育內容,可能還不如在抖音發幾段短視頻,用流量變現賺錢快。
此外,雖然付費訂閱在知識類領域行之有效,但在體育領域卻很難走通。就像你怎么能指望一些連比賽直播都舍不得掏錢的人,為一檔只能聽,連畫面都沒有的音頻節目慷慨解囊?廣告雖說是內容最永恒的變現途徑,但硬廣也很難植入進播客節目,尤其是那些以個人名義創作的節目。因此,它更無法幫助體育播客主們帶來豐厚的收益。
3體育中文播客即將迎來飛躍發展
放眼全球,根據美國研究機構IAB的報告,2021年全美播客市場收入超過14億美元,增幅達到72%。其中,體育播客收入占比達到11%,占所有類別中的第四位,僅次于新聞、喜劇、社會文化類播客。
隨著國內各個播客平臺逐漸發現體育市場的優勢,以及國民體育消費意識的增強,類似蘋果播客、喜馬拉雅、荔枝、小宇宙等播客平臺都開始加大了對體育中文播客欄目的扶持力度,從中我們也看到了體育播客在國內的一些改觀。
例如去年卡塔爾世界杯期間,荔枝App就持續推出了眾多體育賽事系列相關專題內容,在世界杯的不同階段,各種不同主題的侃球聊體育的音頻內容也輪番上線。
《點球成金·足球傳奇人物志》,細聊那些小將和老將的碰撞,讓球迷們在看世界杯的同時,暢聽足球傳奇人物背后的故事;《職業體育的商業神話》專題播單,主播也用更加輕松的聊天方式,和聽眾漫談體育圈的商業化與娛樂化發展。
同時,《前瞻·奔赴世界杯之前》和《賽事 | 卡塔爾世界杯》等專題播客內容的上線,也為用戶提供了海量體育賽事相關的精品播客欄目,更有觀點的話題討論以及純粹的播客收聽體驗。隨著體育播客的內容逐步多樣化,其商業化之路走向成熟,未來很可能成為中文播客新的增長點。
而除了平臺扶持,一些體育企業和體育品牌也逐步進入了中文播客領域,并用上乘的制作給聽眾講好體育故事。例如在小宇宙App上,懶熊體育的《鷹眼時間》欄目就在嘗試用商業、潮流等多元視角解讀體育事件。
當然,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體育品牌Nike也帶著『耐聽』欄目入駐。Nike的這檔欄目和上文提到的播客不同,Nike從內容選題到節目主持,都沒有從公司內部下手,而是把眼光瞄向大眾,伸向外部。
Nike邀請到曾在體育潮流媒體工作,同時經營著一檔個人播客的肥杰,擔任主持工作。從其交叉體育潮流與播客兩個領域的個人經歷,以及體育從業者+體育愛好者的雙重身份來看,肥杰對Nike這檔欄目而言確實是最合適的選擇。
截至目前,『耐聽』共更新了兩季十六期節目,話題不僅涉及足球、棒球、網球、跑步、瑜伽、電競等各項傳統運動,還有關于親子運動、露營等時下熱門趨勢話題的探討,而每一期節目基本上都吸引到近千人收聽和討論。
一定程度上,Nike的經營活動被視為體育相關行業內的風向標,而入駐中文播客,開發『耐聽』欄目,都可以被解讀為“將聽播客的生活方式帶入體育圈”。
制作方JustPod在和耐克的溝通過程中,同樣達成了一個重要共識——就是『耐聽』并不想成為一個純體育競技類的播客,而是希望講述運動與人的關系,把運動的概念融入到泛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的討論中去。
對應當下全民健身的熱潮和社交需求的增大,從冬奧的三億人上冰雪到劉耕宏帶起的居家健身熱,從戶外露營到飛盤風靡,度過疫情三年,戶外體育運動成為人們最迫切需要的東西,而運動健身也已經深入融合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比起那些高專業性的體育內容,以泛體育運動為主,討論運動生活方式的內容顯然會更被國內體育愛好者接受。
以現在為起點,體育運動有很多值得中文播客深挖、打造的內容,而其中可挖掘的人物和品牌故事也同樣非常多樣,同時播客在國內的流行也給了體育領域全新的發展空間。所以,未來如何以播客為媒介,加強體育運動與愛好者、體育品牌和消費者關系的連接,應該是相關從業者們需要考慮的事情。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