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開,重陽來

賞菊吃糕、登高望遠是重陽節的風雅樂事,敬老尊老則是永遠的人文主題。
九九重陽節,正在農歷寒露節氣的三候,菊有黃華之際。故中國人自古就有重陽賞菊的傳統習俗。每到此時,凌霜斗寒的菊花爭奇吐艷,美不勝收。隨便列出幾個經典菊花的芳名,如綠云、墨荷、鳳凰振羽、十丈垂簾等,就足以讓人心生向往,浮想聯翩了。
千百年來,菊花與梅蘭竹并稱為“花中四君子”,因其高潔堅貞,不以嬌艷嫵媚取勝,而貴在素雅大方,不畏寒霜的高風亮節,從古到今受到無數文人雅士的喜愛歌頌。屈原愛她的潔凈清新,“夕餐秋菊之落英”;曹植贊她的明麗鮮妍,如同他心目的中洛神,“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黃巢愛她的霸氣,“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最著名的還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筆下的菊花傳遞的是一顆淡然平和的出塵之心。
其實在古代,《爾雅》《禮記》里面早有菊花代表長壽的記載了。菊花多在秋季九月起盛放,諧音九就等于久啊。九九歸真,長長久久,因而九月又有菊月的說法。漢朝的古書中講到菊花久服能輕身延年,皇宮里盛行釀菊花酒,命名為長壽酒。九九重陽菊花黃,過節時賞菊看菊,再飲菊花酒,如果用在重陽節這天采摘的菊花釀酒滋味最佳。當然還有菊花茶或者用菊花沐浴泡湯,此三種菊花加水的搭配,皆取“菊水上壽”之雅趣和美好寓意。也常看到象征萬年長青的松柏畫上亦有菊花,說法是“松菊永存”,祝愿長壽之意。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節氣的重視實在豐富有趣!
賞菊吃糕、登高望遠是重陽節的風雅樂事,敬老尊老則是永遠的人文主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國家把重陽節這天定為“老人節”,后改為法定的“敬老節”,一字之差卻大有深意。中華民族歷來擁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以往的幾代同堂天倫之樂曾被外國老人艷羨不已,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飛速前進讓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從80后大批獨生子女結婚成家開始,國人的家庭生活觀念和大家庭結構也在不斷變革中,如今三代同堂已日漸減少甚至只能在周末和假期實現。所以新形勢下的敬老和孝順,必須適應潮流與時俱進了。有人說帶上孩子常去養老院探望父母,也算孝道。有人說一碗湯或樓上樓下是最理想的兩代人距離。還有人說按照老人自己的意愿幫他們安排暮年生活是最大的孝敬,因為“順”比“孝”更難得,孔老夫子亦言孝敬父母“和顏悅色最難”。
隨著國民健康水平和國家醫療衛生水平的攀升,國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中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也日益明顯。如何利用各方資源以多種形式助老愛老讓老人們樂活,是所有年齡段的成人都要深入思考的課題。畢竟誰都在長大成熟,誰都會變老,所謂父一輩子一輩,延綿不絕。
當下有一種“新老人”的說法,意指五六十歲的“年輕”一代中老年人,我倒覺得我們新老人除了觀念新之外,在養老方式上也不妨變革。只指望養兒防老已經落伍和不現實,還是未雨綢繆,拓展思路打開腦洞,像滬上的社區養老、住家養老、以房養老和鼓勵民間創辦養老機構都很好。而流行一時的抱團養老、旅居養老、自助養老也是有益的嘗試,比如青年義工的“助老時間”銀行貯存機制,把陪伴老人納入科學管理,既幫助高齡老人解決日常生活問題,也為義工自己未來的老齡生活埋下有人陪伴的愿景種子。兩全其美的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唐詩中有不少吟詠菊花的佳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未免有些許悲情,還是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更坦然欣然。而最能展現出菊花傲立寒秋氣勢的,非黃巢的名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莫屬,面對颯颯秋風,菊花蕊寒香冷,卻綻放著雋永芳姿,不讓秋霜,笑對初寒,五彩繽紛。
重陽到了,菊花開了。(郭芙萱)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