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深杭,哪個是最大的美食荒漠

中國大概沒有哪座城市能逃開“美食荒漠”這個夢魘了。
一場以地圖為靶的美食荒漠“無差別攻擊”,正在針對全國大小城市展開。人流量大的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自然是眾口難調;經典的旅游城市,大理、麗江、廈門也頻頻被吐槽。
一面是網紅餐廳需要提前訂位,排隊叫號;一面是外賣軟件刷了半天,翻不出一份好吃的,可月末了一檢查賬單,恩格爾系數還是一如既往地高。
這確實很難不讓人納悶,偌大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吃點美食怎么越來越難?
△杭州已經成了眾所周知的美食荒漠,很多大城市也難以幸免。/圖蟲創意
承認吧,每座城市都有一片美食荒漠
“浦東簡直是美食荒漠的中心,它才是上海的北京。”
“實在不理解為什么在南京吃頓飯那么難,美食荒漠無疑!”
“美食荒漠”似乎成了一座城市全新的黑紅流量密碼。
兩年前DT財經曾做過一份調查報告,“美食荒漠”榜單中,北京、杭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都在前列。
△2021年DT財經曾經統計過中國十大美食荒漠城市,基本上都是一線大城市。/DT財經
或許我們能從這一評判標準的共性上歸因,那些在談論美食荒漠的人,多是到這些大城市工作打拼的年輕人,或者來這里旅游暫歇的人,他們真正想說的是:
“在偌大的城市里找不到好吃的”“工作忙了一天回到家點外賣踩雷率太高”“那些享有地方招牌的美食味道不如人意”……
北京、杭州、深圳、上海這些城市所受的打擊面最大,但詭譎的是,這幾座城市又是上榜星級的美食餐廳最多的地方。你能在這幾座城市中吃到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美味——被拒絕的往往只有本地菜。
△在北京CBD里找好吃的美食,無異于在大海里撈針。/圖蟲創意
以北京為例,傳統的北京菜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要么是奢侈至極、背負了過多歷史包袱的宮廷菜、官府菜,要么就是鹵煮、炒肝、豆汁兒這類重口小吃——確實很難從中比較哪一種的大眾接受度更高,只能說難怪駐京辦和宜家餐廳扛起了北京美食的重擔。
△電視劇《什剎海》里莊家菜代指官府菜,但現實中有多少在北京的人會選擇官府菜?/視頻截圖
深圳和上海等這類城市能成為“美食荒漠”的原因更明顯了。
對于這些城市而言,本地菜早已只剩一個模糊的概念。上海本幫菜吸收了周邊江浙菜系的特色;深圳以廣東菜為根基,但這里最地道的還是潮汕菜、客家菜和廣府菜。
或許隨意找一家尋常飯館,你都能嘗到這些城市包容的味道,但要從千萬菜品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一款來,那恐怕椰子雞或蟹粉面都不能服眾。
△大城市的高新區,美食荒漠中的中心地帶。/圖蟲創意
在中國城市化的高速進程中,本土的美食文化勢必會一定程度上被稀釋。其中,外地移民和年輕人大量涌入的新城區,往往最容易淪為美食雷區。上海的浦東、北京的國貿、杭州的濱江和下沙、深圳的南山……正是吐槽聲音最集中的地方。
和這里的高樓大廈的建設速度相比,美食文化的搭建,才更需時日。
美食荒漠,并不是一座城市的原罪
被嘲“美食荒漠”,城市不該負全責。
為什么?
雖然每個人對于“好吃”的定義不同,但有一個趨勢是肯定的——中國人的口味正變得越來越重了。
川菜的流行是一件好事,但川菜館、火鍋店在全國各地的迸發,也折射出當下中國人的飲食風向和口味的轉變。
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往往是這樣的:工作繁忙之后,好不容易擠出那么一點寶貴的時間,約上一群朋友聚餐,去火鍋店無疑是短時間內最能獲取多巴胺的選項。
△當下年輕人閉眼聚餐的場所,除了火鍋店還是火鍋店。/圖蟲創意
如今廣受吐槽的杭幫、本幫菜都屬江南菜系,其味蕾體驗與川菜就像兩個極端。
江南菜講究微妙、清淡,更講究原材料和火候的到位,它也講究一款菜品背后的故事與內涵,比如宋嫂魚羹,需要配著中國人思古幽情的情懷才有氛圍感。
△宋嫂魚羹這道杭州菜,或許是為數不多逃過吐槽的。/《魚米之鄉》扶霞
但就當下的飲食文化而言,吃飯的同時不刷點視頻都怪浪費時間的,誰能有閑情逸致去聽一段宋嫂的傳說呢?
食客的需求衰退,廚房自然也開始“擺爛”。
什么講究時令,什么真材實料,什么慢活細作,都成了菜譜上的空話套話,連鎖餐廳占領了大型商超,于是人們一提起杭州菜就只知道外婆家,一提起西北菜就只知道西貝,一提起川菜就只知道火鍋……
中國不是八大菜系嗎?認準八大連鎖餐飲就能吃個遍了。
△2018年,中國連鎖餐飲業的快餐門店已達1000多萬家。/ CEIC
城市規劃、美食工業化、預制菜流行……種種浪潮席卷而來,擠兌了傳統美食的生存空間。而當我們依據點評App上的環境、顏值、服務質量、上菜速度、性價比和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選擇餐廳時,我們對“好吃”的要求其實也已發生改變——
不得不承認,一部分美食,就是在我們隨意的打分評判下,被淘汰掉的。
△被連鎖美食品牌包圍的大城市,吃的是流水線制作的味道。/圖蟲創意
美食文化的精髓,本應在于多元文化交融和碰撞,而不在于比較孰優孰劣的地方優越感;
應在于能通過一場有趣的味蕾之旅,了解和探索一座城市,拓寬我們的視野,而不是在刻板地尋求正宗。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濃厚,街道的路邊攤里有難得的煙火氣。/unsplash
就好比椰子雞是深圳特產,但它的原作者其實是到深圳打拼的海南人。結合了海南文昌當地椰奶雞的吃法,一鍋溫暖又清爽的雞湯,能恰到好處地讓深漂一代在“卷都”中感受到心靈雞湯的撫慰。
同理,麻辣燙根基在四川,但它今日能成為全國各地打工人食堂,全靠東北人的改良;天津的煎餅馃子能聞名大江南北,那是因為全國街頭的煎餅中夾的早就不只是馃子了。
△我們追尋的美食,是帶著人情味和溫度的。/unsplash
所以,不妨放下偏見和點評App,用味蕾做導航,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在城市隱秘的角落中,探尋那些有生命力的、有人情味的美食。
或許,那一碗不起眼的面,能成為你的情感依靠;某一鍋很有雞味的湯,能讓你在唇齒間想起田園牧歌的年月;或許那噴香濃郁的鑊氣,成為了你留在一座城市的原因。
△現炒、鑊氣和手工制作已經成了唇齒間所剩不多的田園牧歌。/unsplash
編輯|道喵嘰
排版| 陳思茜
校對 | 黃思韻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