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監局查北京上島咖啡等79家自制飲品店,上島咖啡走向衰落的內幕

▲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
私人微信前街精品咖啡,微信號:
(長按復制)
qianjiecoffee
原題為《本市79家自制飲品店因原料過期等被查處》
北京青年報5月4日報道,日前,有媒體曝光某飲品店店員“徒手擠果汁”、使用不新鮮水果制作飲品,引發熱議。“爛”果汁觸目驚心!網紅飲料制作內幕曝光!視頻矛頭直指皇茶?!
新京報記者昨日了解到,北京市食藥監局近日對1470戶餐飲單位的自制飲品開展了專項檢查,發現部分店面存在缺乏供貨商資質、飲料包過期等問題,共132戶被責令整改,79戶被當場處罰或立案查處。
自制飲品為首輪檢查重點
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底,北京啟動夏季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第一輪重點就是自制飲品。檢查圍繞原材料質量情況、加工用設備容器清洗消毒情況等7個方面開展。檢查對象既包括肯德基、麥當勞等知名連鎖餐飲店,還包含物美、全時等超市和連鎖便利店,以及漿寶、水果先生、貢茶等“網紅”門店。
據介紹,從4月28日到“五一”期間,食藥監執法人員檢查了各類食品經營單位1757戶,其中餐飲服務單位1470戶。抽檢飲料樣品1280批次,送食品檢測機構檢驗,目前正在檢驗中。本輪檢查共對132戶經營者責令限期整改,并對79戶予以當場處罰或立案查處。
部分無資質店鋪制作飲品
這次檢查發現了哪些問題?據介紹,大部分經營自制飲品單位能夠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定期檢查庫存原材料,及時處理超保質期或變質的食品及原料,但也有一些單位工作存在漏洞。
檢查發現,部分單位從事飲品制作的操作人員健康證明未辦理或者已經過期。如北京宏心樂餐飲有限公司(標稱“上島咖啡”)、北京味多美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第六十二西餅店、北京德克士食品有限公司鄰楓路街。還有一些店鋪無自制飲品經營項目,卻加工制作豆漿、果蔬汁等飲品。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餐飲服務監管處負責人段志永表示,現制現售飲品對環境、人員加工操作、貯藏和設備都有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規定,符合安全保障條件方可從事現制現售飲品加工。
此外,在原料購進和使用方面,有的店面無法當場提供供貨商資質,或不按照法律規定履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現場還發現,北京信誠東融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可樂機中使用的濃縮飲料包已過期。現場還發現北京樂佳鑫茶館存在餐具未洗凈消毒的問題。
據悉,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管局于2018年4月底啟動了全市夏季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第一輪重點是對全市自制飲品開展專項監督檢查。目前已檢查1757戶,抽檢飲料樣品1280批次,送食品檢測機構檢驗,目前正在檢驗中。
檢查中發現部分店鋪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在從業人員健康和個人衛生狀況方面,部分單位從事飲品制作的操作人員健康證明未辦理或者已經過期,例如:上島咖啡、優咖檸檬、北京德克士食品有限公司鄰楓路街等。部分店鋪存在原料過期情況,北京信誠東融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可樂機中使用的濃縮飲料包已過期。
有誰還記得“上島咖啡”?
早在上世紀一個來自臺灣的連鎖咖啡店走進了北上廣,迎合了當時小資情調的審美觀和廣大商務人士的需求。特別是在上海廣州這些本身咖啡文化已經根深蒂固的城市,上島咖啡更是發展迅速。
上島咖啡由陳文敏于1968年在臺灣創立,神戶是日本的中國人集聚地之一,尤其以臺灣和福建出身的華僑居多。就在上島咖啡店于日本全國鋪開的時候,臺灣商人陳文敏先生來到神戶拜會友人,一起在日本上島咖啡店喝了一杯咖啡。當時的臺灣還沒有這一種咖啡店。
于是陳文敏先生與上島咖啡公司簽署了一個協議,把“上島咖啡”引進到了臺灣。這是1968年的事。陳文敏先生以“中華民國”的名義簽署的代理協議,讓“上島咖啡”的代理范圍自然地包括了中國大陸。這為陳文敏先生于1997年把“上島咖啡”引進到中國大陸奠定了一個法理基礎。
就因為這一個“中華民國”協議,令上島咖啡的“老爸”——日本的“UCC上島咖啡”后來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都無法使用“上島咖啡”的商標,只能使用“UCC”的品牌。
于是,陳文敏先生又找來其他六位合伙人,湊了150萬,經過籌劃和打磨,1997年,“上島咖啡海口店”正式開業了。
歷經30年發展,它終于從不起眼的街角小店來到內地,在海南開出第一家內地店。
搶灘大陸市場,它比星巴克和COSTA都要快一步。在這個絕佳的“空檔期”,2000年左右,很多人第一次去的咖啡廳就是上島咖啡。
它的打法簡單粗暴——開放加盟,不到10年,在大陸就有了3000家門店。
本來定位高端,先發制人,搶占獨家市場,前景大好。怎料高開低走,后勁不足,盲目加盟擴張,質量下降。
內憂外患,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寥寥數年,如此巨大的落差,除了自己作死的上島咖啡可能也是沒誰了。
01 三大致命內傷,上島咖啡輝煌不再!
曾幾何時,上島咖啡是城市小資和商務人士最喜歡去消費的場所,沒有之一。
畢竟,上世紀末,在剛剛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大陸地區,“咖啡”這個洋玩意兒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咖啡廳也自帶了一種新鮮和奢侈感。
上島咖啡就在這樣一個時機,于1997年進入了大陸這個廣袤的市場,上島咖啡,屬于比較商務型的咖啡店。那時還沒有咖啡機,也沒有意式的咖啡,只能簡單地用虹吸壺煮咖啡。
到了2005、2006年,星巴克進入國內,咖啡市場也慢慢變大,白領式的咖啡館開始變多。但那時咖啡的受眾群還比較小,只有成功人士、海歸或外國人,不像現在這么普及。遠遠早于星巴克或COSTA。缺少同行業競爭者的上島咖啡一家獨大,在最好的時機,搶占了巨大的市場。
可以說,在九十年代時,許多人第一次進入咖啡館,踏進的就是上島咖啡的門檻。所以,短短七年時間,依靠拓展加盟店,掛著上島咖啡招牌的門店在大陸達到3000多家。
遺憾的是,如此的輝煌成績并沒能持續下去。究其原因,幾大“致命傷”不可不說:
1.加盟模式簡單粗野,無后期服務;
2.管控體系不規范,加盟商各自為政;
3.股東內訌、缺乏長期戰略
4.丑聞纏身
上述幾大“內傷”致使品牌生命力消耗殆盡,失去了口碑的上島咖啡,又何以應對外部來自同行業競爭者的嚴峻挑戰?
02 內傷一:只管收加盟費,缺乏服務支持
上島咖啡的加盟模式很簡單,僅僅收取初次加盟費以及后期續約費。在短期“加盟費”的利益驅使下,股東們為了迅速獲取資金,大肆拓展加盟店數量。
在這樣的模式下,上島咖啡收取了加盟費用后就基本撒手不管,采取放養制度。那么,既沒有開店選址的調研和指導,也沒有中期銷售的支持,甚至也沒有后期營銷數據分析,除了一塊上島咖啡的金字招牌,缺乏創業經驗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例如,很多想要開咖啡店的創業者,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咖啡店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主題,要在環境、菜品、音樂、裝修等方面下功夫。
的確,這些要素都很關鍵——做得好,會讓消費體驗更加舒適,增加黏性;無功無過不會扣分;但要是做得差了,輕則人氣流失重則砸了招牌關張撤店。
但是,你要知道,它們都是附加項。很多人似乎都會忘記一點,一個咖啡店,最重要的當然是做好咖啡。連咖啡都做不好?零分拿好,遠走不送。
作為品牌商,上島咖啡當然積累了大量經驗,但是如果不將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加盟者,創業者沒有人帶領,要摸爬滾打地走過多少彎路才能踏上康莊大道?
上島咖啡的加盟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給錢就行!品牌收取初次加盟費和后期續約費,加盟門店獨立核算、自主經營。
早些年,初始加盟費20萬~30萬元/年,還有5~6萬元/年的加盟管理費。初期籌備,需從總部進貨,價格比市場上貴一半。總部也會派駐經理、廚師,工資又加盟店支付。經營中遇到問題,也可向總部求助。
很多老板以為開這么個店,逼格高、賺錢容易、經營也輕松。但是,事實情況呢?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但堪稱激進的擴張行為也為后來上島咖啡的全線潰敗埋下了隱患。早期為了搶占市場,上島董事會決定把中國分為八個片區,并由公司的八大股東通過抓鬮分區的方式分別經營。
而實際上,八大股東卻在發展過程中做成了“山大王”,不僅區域分割的現象極為嚴重,甚至還借由上島咖啡的品牌基礎創建自己的新品牌——公開資料顯示,這樣“上島系”的子品牌有近30個。
此外,一味重視速度和收益的上島咖啡在加盟管理方面卻是一塌糊涂,對店面選址、陳設、運營、業務體系等缺乏標準化方案,對加盟商的指導和培訓更是完全沒有,“連鎖不連”反而做成了“千店千面”。單純靠賺“出售招牌”的快錢,使得品牌形象受到了極大影響。
直到2003年,由于內部矛盾,上島咖啡聯合創始人之一陳文敏成立的杭州上島和另一聯合創始人游昌勝的上海上島之間發起“商標之爭”,這場長達兩年的拉鋸戰,最后以商標維持有效、陳文敏涉嫌偽造公司印章被捕落幕。
自此,是非不斷的上島咖啡開始全線潰散,盡管體量尚存,但再也不復輝煌。
對于開店而言的第一個重要項目——選址,總部并沒有指導;員工培訓,老早就停了;經營支持,聊勝于無;食材采購,后來放任不管。
也就是說,你每年幾十萬買的就是一塊招牌。到底怎么經營,基本全靠自己摸索。難怪劉強東曾說:“五年之內全國幾千家上島咖啡,加盟不用去選店、培訓,只收加盟費。這種商業模式有違消費者利益。”
總部光顧著自己收錢,對于門店不予運營支持,很多老板連本錢都沒收回來,店就開不下去了。關店看起來虧的只是加盟商,畢竟品牌方該收的錢都拿到了,而且還有大批人在加盟的來路上。可是長遠看來,門店經營不好,品牌會受損,加盟商也就越來越少了。
03 內傷二:缺乏嚴格而統一的品牌管控標準
由于領先于競爭對手進入大陸市場,上島咖啡順風順水地做大做強。
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能力參差不齊的加盟商們現在上了同一條名為上島咖啡的“船”。作為“船長”的品牌商,就該篩選一下“船員”的體格,培訓他們的“航海技能”。
只有步調一致,動作統一,才能保證航行時大家的力量能用在一處,不至于跑偏。如果沒有一套標準而嚴格的加盟管控制度來實現“標準化”、“統一化”,那么過度自由發揮的枝葉,只會白白浪費掉品牌這顆大樹的養分。
比如,上島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務會談,而一些加盟商看到其他行業本土化做得風生水起,就蠢蠢欲動地想要進行嘗試。
一個品牌,進行本土化經營的策略需要謹慎評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會失之千里。
然而,上島公司并沒有關注到這樣的“異動”,或者說,他們也沒打算“費心”來管這事。
于是,上島咖啡慢慢變質——有的店,咖啡質量上乘,環境舒適;有的店面烏煙瘴氣,喧鬧嘈雜。原本“高端商務會談場所”變成了“地方炒菜”和“抽煙打牌聚會”的地方。甚至一些店面頗有“創意”地提供了麻將桌供客人搓麻……
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而沒有管轄和約束,任由加盟商自由發展的品牌,又會出現多少顆老鼠屎呢?
畢竟,對于加盟商來說,上島咖啡的品牌只是他們抱的“大腿”——一塊借以吸引消費者的招牌。因此加盟商們只關心自己的利潤,至于維持品牌口碑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控制的咖啡質量、裝修風格、服務水平,那不在他們的關心范圍。
加盟商自掃門前雪,損害的其實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品牌的整體形象。當品牌形象下降,自然會帶來利益的損失。但上島咖啡的股東們正忙著打自己的小算盤,也無暇顧及為一些加盟商做培訓和后期指導。
特許加盟需要管控一個度,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及硬件、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都要跟上。而上島咖啡始終在吃品牌的老本,沒有明確的品牌規劃和重新定位,呈現出的是末路態勢。
04 內傷三:股東內訌,掏空品牌生命力
可能是因為生長在“和平年代”,上島咖啡并沒有產生憂患意識。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則就曾指出,上島咖啡過于依賴成功的前期加盟模式。
由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戰略思想,公司股東并沒有齊心協力地為應對之后競爭者的挑戰做出準備,反而早早的為多分一杯羹打起自己的小算盤——這也直接導致了對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為一盤散沙。
另外,股東們在自己分管的商業區域內,借助經營上島咖啡品牌的經驗上創立新品牌,升級加盟模式。
專注叫板打擂和為自家拆臺的子品牌——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與上島咖啡在同一領域直接爭搶同樣的消費群和市場。
中國烹飪協會國際美食委員會秘書長許萌曾對媒體表示,股東紛紛自行創立咖啡品牌,可以理解為他們不再看好上島咖啡這個品牌。
忽略了“管理”這個品牌生存的核心,上島咖啡早晚會因為“目光短淺”、“臟亂差”的加盟把自己夾死。
05 丑聞頻出,不少老板“躺槍”
品牌日漸西山,伴隨不少門店歇業,儲值卡無法兌現、消費者聲討現象在各地頻繁上演。如前所述,各門店自主經營,總部并未授權加盟店賣預付卡。一旦出現消費糾紛,總部和其他門店都沒有義務協助解決。
除了“下縣城”,上島咖啡集團還“加備胎”,推出法牧牛排咖啡和 UBC coffee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島咖啡店辦的儲值卡并不通用。之前曾有消費者因加盟店跑路儲值卡無法使用與上島公司發生糾紛。
對此,甘先生解釋說:“合同里面規定公司不約束加盟店的經營,儲值卡只能是單店自己辦,公司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他店是不能通用的。”但不少消費者表示,上島咖啡在辦卡前并未向消費者提示門店之間不能通用。
對于不明就里的消費者而言,A店倒閉,成百上千的錢就這么打水漂了?心有不甘,顧客只好找到掛著同樣招牌的其他門店。各加盟店與總部是“單線聯系”,這個門店的卡都無法在另外一個門店消費,遑論幫其還債!
可是,吃了啞巴虧的消費者總歸心有怨恨,對于品牌失望透頂,甚至遷怒于其他門店,導致其他門店名譽受損,生意一落千丈,老板真可謂無辜“躺槍”。
更有門店爆出強制消費,比如在西安一家上島咖啡,客人消費了38元的咖啡,結賬時被被告知收取50元,服務員解釋本店人均最低消費25元,而且當顧客要求開具發票時,店家以系統有問題拒絕了。
這樣接二連三的丑聞,不僅損害了品牌方,更是傷害到每一個加盟商家啊!
市場下沉,五六線城市錢景如何
在一二線城市頹勢已然,上島咖啡似乎做了戰略調整,逐漸下沉到三四線城市,不僅布局新疆地區,還在五六線的縣級城市開店。
雖說一線城市的消費方式會影響二三線消費者,但品牌勢能漸弱的上島咖啡靠市場下沉,能否另辟新天地還有待觀望。
餐飲加盟,一直以來都是餐飲業的一把雙面利刃。
品牌底蘊深,管控能力強,以加盟模式擴張無疑是一種快速占領市場的方式,而任意耗費品牌力,放任加盟商自己亂搞,對品牌方則是致命的。
上島咖啡,從全國上千家店到忽然間“集體消失”,相信是很多家咖啡連鎖加盟商們的夢魘。上島咖啡從輝煌再到窮途末路,也給其他餐飲品牌一個重要的啟示:不管品牌再好,如果沒有一整套規范化的制度體系,上下聯動以及對品牌的深層次維護,坐吃山空的態度,就是等于慢性自殺。
資料參考:澎湃新聞
中國加盟網(ID:tcsdjmw)
嶺南會(ID:lingnanchuangye)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