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國內奶茶的發展史

看了一些年輕朋友總結的奶茶歷史,可能是不熟悉當年的情況,以至于出現一些謬誤,為了讓這段歷史保持基本的正確,我是經歷者,也是見證者,我就給大家捋一捋(有錯漏之處,歡迎大家斧正)。
內地的奶茶的確源自于臺灣奶茶。但1990年不可能有,因為兩岸還沒有正常的經貿往來。1992年“汪辜會談”形成了“九二共識”以后(核心是兩岸都只承認一個中國),這才建立了正常的關系。然后國家才有了對臺胞投資的優惠政策,而臺胞也在“臺商協會”的引導和幫助下,加大了各種商貿和實體的投資。也才有了1996年吳伯超先生在上海開設“仙蹤林”休閑餐飲店的開始。以及黃普光先生攜臺灣的外賣品牌“快可立”在深圳落腳,正式開始了國內堂食和外賣式奶茶的歷程。
1996年是臺式奶茶在國內開始的節點。一年后,“上島咖啡”在海口正式開店營業,這也是專業咖啡以連鎖經營形式在國內的開始。然后奶茶和咖啡都同時展開了開連鎖式經營。當時的奶茶和咖啡品質都非常棒,全是優質的真材實料,成本不菲,當然售價也不便宜,像奶茶15元/杯,當時的杯容量是360cc。由于國人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奶茶,尤其是“珍珠奶茶”這個品名非常引人入勝,(現在大家聽濫了,可能沒什么感覺,甚至因其長期低端,覺得又土又low,但在當年卻是非常奪人眼球,是讓人忍俊不住的好品名),加上口感味道各方面都挺不錯,生意非常火爆。這也很快成就了“快可立”的快速發展,市場的巨大需求之下,很多品牌也跟了上來,如“葡京小站”“休閑小站”“樂立杯”等等,那個時候的茶料爆品是“咖啡紅茶”和“茉香綠茶”,茶是以60克/袋的茶料包形式出現(也有散茶,需要稱重后裝入煮茶袋),用不銹鋼大桶泡(或煮)之后,放入奶粉(或奶精,如“奇異鳥”32A,“三花”C40)以及白砂糖,用手持打蛋器攪打溶解后,放入冰塊攪均降溫,再放入冰箱冷凍過后,營業員才開始售賣,當時已經有了自動封口機,牌子叫“錦泰”,是臺灣產的,非常精致漂亮,一臺機大概七千六百元左右。除了奶茶,奶茶店還會售賣“檸檬冰紅茶”和“檸檬冰綠茶”,以及刨冰,用刨冰機刨冰之后,澆上帶果肉的果醬,還有就是“炸薯條”“炸雞翅/雞腿”和“關東煮”。市場的火爆,飛速發展,也就有了化工原料的大規模運用,“奶精、香精、糖精”+自來水,俗稱“三精一水”,也就是大家說“粉料”時代是從千禧年以后開始的,而奶茶也在這個野蠻生長的階段跌入了低點,普遍售價為1.5~3元,最低價為0.5元/杯,可想而知用的是什么樣的材料,做出的是什么樣的品質。這個時期的代表是“快三秒”,當年其發展的連鎖門店據說達十五萬之多,創了連鎖門店發展的紀錄。當時盛行的是“香芋奶茶”“蘋果/香蕉/芒果奶茶”等粉料(添加劑)調制的奶茶。化工添加劑大量運用使奶茶遭到了消費者的唾棄,奶茶行業也就此陷入了低谷。
而同一時期,“大卡司”連鎖店在廣州以同業中最好的品質開始了自救之路,這算是行業的一個亮點,沒有他們這把星星之火,奶茶業也許還得在“三精一水”的泥淖里多掙扎一段時間。“大卡司”當年風靡一時的爆品是“炭燒奶茶”,也就是如今所謂“烤奶”類的“爺爺級”產品。“大卡司”在維持住了基本品質的同時,也把價格拉回到5~8元左右;這對行業來說是很重要的貢獻,正是有了這樣的價格,才有了利潤空間,奶茶業也才能進入“廣西”時代。聊國內奶茶的歷史,不能不提及廣西的鄉親,正是由廣西鄉親們攜親帶友,進行艱苦的開拓,把奶茶普及到了全國各地,把奶茶從一種項目擢升為一種產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他們奠定了我們今天的市場格局和基礎。那一時期的“大臺北”“大拇指”“大口九”“街客”“街友”“七杯茶”等等是大家抬眼可見的連鎖牌子。當年的小料除了粉圓,最火的當屬“椰果”。除了上述全國性的,區域性的牌子也發展得挺不錯,像杭州的“曉麟奶茶”“茶桔梗”、當時主打江南市場的“CoCo”(都可)、武漢的“吾飲良品”、汕頭的“歐吉”、廣州的“咕嚕咕嚕”和“58°C”、南寧的“地下鐵”、貴陽的“宜北町”、昆明的“歇腳小站”等等,也都虎踞龍盤名噪一時。
除了現調奶茶之外,“康師傅”和“統一”的瓶裝奶茶也鋪滿了全中國的角角落落,日本的“午后”也進入了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其實,論產業占比的話,瓶裝奶茶才是奶茶業的大頭。沖飲類的“香飄飄”也在此時冒了出來,靠著明星廣告效應,開始了“繞地球ⅩX圈”的暢銷之旅。
2006年,廣州白云區增槎路正式成立“三一國際食品城”,這是全國規模最大,品類最全,行業度最集中的奶茶原物料市場。這意味著奶茶的原料端從散亂小開始邁入規范和專業的平臺。2007年,“舞茶道”在國內率先推出了“奶蓋”產品,也就是現在各種各樣“奶蓋”的前身,不過這個產品在當時沒有大火。在此前后,咖啡的陣營也開始擴大,除“上島”外,“老樹咖啡”“名典語茶”“歐典”等也成了打卡的熱門店。意大利的“illy”(意利)“lavazza”(拉瓦薩)和日本的“UCC”(悠詩詩)是最熱銷的咖啡豆。而奶茶方面,又崛起了“快樂檸檬”以及烘焙+奶茶的“85°C”,還有餐飲+奶茶的“一茶一坐”,廈門的“張三瘋”、上海的“滬上阿姨”等等品牌。當時比較有特色產品是“快樂檸檬”的“巖鹽芝士奶綠”,小料方面則有包心粉圓、芋圓、寒天、愛玉等。咖啡方面,“星巴克”在成功地進入中國大火之后,也帶動了小資類咖啡市場,韓系的“漫咖啡”和“咖啡陪你”也借此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2012年是奶茶行業進入品質時期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咖啡的節點,因為這一年興起了“精品咖啡”熱。“貢茶”以12~16元的價格體系成功地讓奶茶回歸了正常的規律,也正式拉開了行業升級的大幕。一大批追求品質,講求經營環境的本土新品牌也破土而出,以此為標志的是出現了像“喜茶”和“奈雪の茶”這樣現象級的頭部品牌,緊隨其后的是“1點點”“書亦”“茶百道”“古茗”“益禾堂”“快樂番薯”“桂源鋪”“樂樂茶”“KOI”“gogo鮮語”“茶顏悅色”“七分甜”“伏小桃”“蜜雪冰城”等等一大批連鎖品牌;新品牌的出現,不僅提升了行業產品品質,更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引入了大數據管理,注重研發,對市場和目標受眾更細分,對經營鏈開始進行了整合。引入了資本,有了資本的運作。在咖啡端,則出現了“瑞幸”這樣的大連鎖。在媒體方面,誕生了像“咖門”和“中國飲品快報”這樣的專業平臺,不僅對行業或品牌進行了深度分析、實時新聞、市場動態,也對資本投融資等進行了報道。后面階段的事,大家基本也都比較熟悉,我就不再贅述。
回首過往,從早期入行,由年富力強到成了茶飲業的“老人”,感恩茶飲行業,也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謝謝各位同行!!!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疫情下,苦撐的無錫餐飲老板們
下一篇:一茶一坐大面積關店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