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餐飲和新物種!

▍
“互聯網+餐飲”的本質是什么?
“連接餐飲業的人、財、物、數…直到餐飲行業的一切。”
而這,才剛剛開始。
“大部分運轉人類偉大生活的產品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對于互聯網來說,一切還只是開始,還什么都沒有發生呢。”
-- 凱文凱利《必然》
我們只有首先理解了這個全新的時代,才能夠基于對這個時代的理解,進一步理解消費者以及行業。
餐飲業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嚴重市場飽和、供大于求、碎片化、充滿混沌和未知。
過去很多成功經營的不二法則,仿佛被突然甩入了外太空,開始莫名地失效。
▍新餐飲
做針尖業務和多元業務都有均等機會,開大店和開小店一樣如履薄冰。
彼得家廚房,引領國內現烤牛扒的立吞市場,不過一年左右,全國山寨店超過500家。
原本步步為營的發展計劃,不知道怎么就和時間窗口擦肩而過了。
重慶小面加串串,芝士奶蓋加烘焙,火鍋加川菜,披薩加云吞面,日式湯面加江浙鹵味…各種加法妙趣橫生。
眼看鵝肉飯即將成為小龍蝦、潮汕牛肉火鍋之后又一個紅遍全國的紅海品類,未曾想剛冒了個頭卻短兵相接,前途忽然未知了起來。
現在,要快速形成防御性護城河,并且在展店速度上超越來自全國的“瘋狂學習團”,餐飲品牌借助資本力量全力拼搶市場份額,已經成為連鎖發展必然的選擇。
對于餐飲老板來說,融資的問題已經從過去的“拿不拿錢”,變成了今天的“拿誰的錢”和“拿多少錢”。
能開1000家直營連鎖的一定是快餐。
可快餐品牌被外賣平臺隔空打擊、支離破碎、奄奄一息…
窮則變、變則通。
越是這種非常艱難的時期,越容易推進快餐這個品類的進化。
直營能干到200億的品類里,一定有火鍋。
可在火鍋這個品類里,在年營收即將到達百億大關的海底撈之后,還有一大截的空白地帶。在這個空白地帶里,后面的品牌會以什么樣的形式變異,現在仍然是一個難解之謎。
別說未來幾年一片迷茫,就拿2018年來說,餐飲門店發展方向是更強感染力的體驗,還是更多樣性的復合體驗,在各地都有同時存在的成功和失敗的案例。
▍新物種
借助微信美食賬號開始了互聯網的營銷,借助大V和蹭熱度玩起了品牌公關。
借助很多平臺開始了儲備人員的招募,借助美團餓了么開始了給自己引流的外賣,借助移動互聯網OA工具隨時隨地辦公…等等等等,這些都成為餐飲企業在“餐飲+互聯網”的標配。
“+互聯網”,讓餐飲企業更高效地連接上了更多的消費者、未來雇員、供應商、合作伙伴等各種資源。
可大多數的情況是,連是連上了,可連接之后,除了小幅的提效,似乎并沒有產生什么“巨大”增量的連接紅利。
各種平臺對消費者的補貼和對餐飲商家的提點,就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利劍,仿佛下一秒就會掉落。
在“餐飲+互聯網”的同時,“互聯網”也在“+餐飲”。
這跟我們小時候學習的加法交換律“A+B=B+A”還不一樣。
“互聯網”在“+”前和“+”后,效果差別巨大。
“互聯網+餐飲”里,至少還有以下這些巨大的機會:
1、 餐飲金融平臺;
2、 餐飲數據平臺;
3、 餐飲采購平臺;
4、 餐飲人力平臺;
5、 餐飲設計平臺;
6、 餐飲創業平臺;
7、 …
前3條,一旦打通,都是百億級。
▍我們怎么辦
半年前一個數據著實讓人嚇一大跳:
2016年,深圳外賣平臺的銷售額,已經超出銷品茂里餐飲的銷售額。
又是一個奇點的來臨。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這么寫到:
“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既不是最強大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靈活的。”
跟達爾文這段相對應的,是劉慈欣在《三體》里最有名的那句: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弱小”對應“強大”,“無知”對應“聰明”,“傲慢”對應的是“靈活”。
傲慢不是偏見,傲慢只是愚蠢。
因為傲慢,所以才會不靈活。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如果僅僅以“餐飲”的視角看待行業,未免過于單一。
或者說,也是一種傲慢。
過去的成功經驗,往往就是未來最大的包袱、最大的風險。
如果餐飲品牌,因為前幾年的餐飲O2O幾乎全軍覆沒,而對于互聯網表示不屑和蔑視,那我們和當年的NOKIA還有什么區別呢?
餐飲O2O雖然在前幾年遭遇滑鐵盧,但“互聯網+餐飲”的大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一家門店都沒有、估值已經過千億的新美大,才是國內餐飲業真正的老大。
更新自我認知的他洽性,就是認知系統的自我升級。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電商對于傳統零售的顛覆,也正在一步步發生在餐飲業里。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