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1000余家店銷售咖啡 金華的咖啡江湖有點熱鬧

轉自:金華晚報
不知從何時起,咖啡變得唾手可得。商場里、村莊內、巷子中、屋頂上……金華的咖啡店越來越多。昨日,記者在某餐飲服務App上搜索“咖啡”發現,全市共1000余家店銷售咖啡,其中市區有400余家。
喝咖啡曾被貼上小資的標簽,如今已成為不少人的日常。
咖啡“奶茶化” 吸引更多消費群體
今年,一家連鎖咖啡店開進了市民李女士所在的辦公大樓,每天李女士都聞著咖啡香上下班。想喝咖啡時,她經常會選擇新品,橙C美式、碧螺知春拿鐵、杏花烏龍拿鐵……“我好奇各種新品的味道,都想試一試。”
咖啡聞著香,但許多人不習慣它的酸、澀、苦。于是,商家加入生椰、厚乳、燕麥奶調和口感,讓更多消費群體,特別是年輕人接受咖啡。近兩年商家更是腦洞大開,混合紅茶、茉莉、龍井茶,還搭配榴蓮、草莓、牛油果等,讓咖啡變得越來越像奶茶。“應季鮮花和水果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市民白女士調侃道。
記者發現“萬物皆可加”的創意咖啡,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咖啡的消費群體,推動了咖啡銷售大眾化。
甘寧經營著一家社區咖啡店,雖是個愛好美式、拿鐵、卡布奇諾等咖啡的傳統派,但也樂于創新,經常研究各種新品。“市場需要創意。”他用創意咖啡給消費者帶去感官上的刺激和新鮮感,并增加店鋪的曝光度。
吳云曾在店里推出過創意咖啡,沒多久就下架了。“我喜歡‘含咖量’高的咖啡,不希望糖漿和各種輔料掩蓋咖啡豆的本味。”他癡迷咖啡原本的味道,為此還自己烘焙咖啡豆。傳統咖啡和創意咖啡并不對立,就吳云而言,他選擇一心專注于制作純粹的咖啡。
年輕人熱衷咖啡創業 開店容易守店難
記者走進吳云店里時,他正在和兩個年輕人交談。“是95后,準備開咖啡店,來咨詢一些問題。”吳云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開咖啡店創業,因為其投資成本和門檻相對較低,且工作環境舒適。
吳云12歲起跟著母親喝速溶咖啡,28歲時在網絡上接觸到手沖咖啡、精品咖啡的概念,“就像現在的ChatGPT一樣新潮,很多人在論壇上討論”。漸漸地,他迷戀上手沖咖啡。31歲那年,吳云從國企辭職,籌備自己的咖啡店。
2012年,吳云32歲,他的店在市區后街開張,周邊還有四五家咖啡店。2017年,考慮到經營、房租等問題,吳云閉店,以烘焙工作室的形式提供咖啡產品。2021年,他老店新開,換了名稱,銷售咖啡和面包。
面對快速崛起的連鎖咖啡店,吳云很淡定。“連鎖店主打快消品,私人咖啡店主打精品咖啡,以口味和環境取勝,兩者可以差異化發展。”吳云說,到私人店里喝咖啡的消費者,往往更注重空間體驗。
大街小巷,咖啡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倒閉的也不在少數,快的兩三個月就消失了。“守店是十分枯燥的事,想要經營好咖啡店,并不容易。”甘寧是90后,曾在連鎖咖啡店上班,一年半前創業,既是店主也是咖啡師、服務員。他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通過網絡平臺推廣店鋪,先用環境吸引新客來打卡,漸漸地積累了一批穩定客源。
在甘寧看來,私人咖啡店向顧客輸出的不僅是環境、口味,還有情感。他樂于和顧客聊天,一次次交流,讓喝咖啡的空間產生了情緒價值。
既自營也加盟連鎖品牌 擁抱更多可能性
每天早晨7:00,張葉飛先趕到其加盟的連鎖咖啡店接單,兩個小時后,再到自營店里當咖啡師。
47歲的張葉飛,早在2004年就開出一家西餐廳,兩萬余元一臺的咖啡機和拉花咖啡,成為當時的賣點。目前,他有4家自營店,每家店日均銷售50余杯咖啡。“兩年前,外賣平臺的單子約80%是咖啡,現在幾乎為零。”張葉飛意識到,咖啡店越來越多,競爭日趨激烈,必須有所改變。
今年2月,張葉飛加盟了某連鎖咖啡品牌。“現在平均每天賣出200杯,未來會更好。”他說,連鎖品牌的運營機制,打開了自己的眼界。簡單來說,完善的運營體系、物流體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舉個例子,店里要準備哪些原料、采購多少,系統都會自動生成、推送,張葉飛只需確認,物流就會按時送達。
“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運營機制的競爭。”張葉飛計劃,接下來要在自營店中借鑒連鎖品牌的管理模式。
經營理念百花齊放、不盡相同,不過,這些經營者有個共識——國內咖啡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咖啡作為舶來品,普及程度將進一步增加。”吳云認為,咖啡將來也能成為金華消費者的剛需。甘寧的店已經站穩腳跟,“在合適的時機,我會適當擴大規模”。張葉飛看好連鎖品牌的潛力,打算縮小自營店的規模、增加連鎖店的數量,“兩條腿”一起走,擁抱更多可能性。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