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饅頭”賣出往年三倍銷量,老字號杏花樓站上了非常時期的“風口”

早上不到5時,位于福州路上的杏花樓總店內,上早班的面點師傅陸續進場,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和面、拌餡料、包捏、上籠屜蒸。疫情暴發以來,杏花樓總店一天都沒關門。往年從大年夜之后就進入銷售淡季的現制饅頭外賣,今年卻迎來了井噴式銷售增長:2月以來的銷售量是往年同期的350%。為保障現制饅頭能全力供應市場,杏花樓克服種種困難、開足生產馬力。
杏花樓面點外賣窗口前的長隊,一直是福州路上的一道風景。杏花樓的饅頭采用了手工老酵饅頭的制作方式,香甜潔白,還醞釀著酒香味,松而不黏又有嚼勁。“市面上很多饅頭都采用干發酵粉發酵,發酵快但吃口欠佳。我們每天自己培育菌種發酵。這一做法最難的是兌堿,根據不同的天氣、濕度、溫度來調整兌堿量,多兌一分少兌一分都不是味兒。”國家級中式面點師章吉泉是杏花樓面點班的負責人,也是杏花樓“古法饅頭”的傳人。
往常,杏花樓現制饅頭每天下午三點前就售罄了,不少家住郊區的老食客會坐著地鐵前來,就為吃上這口熟悉的味道。今年比較特殊,疫情與春節碰在一起,杏花樓本來預計,面點外賣會受到較大沖擊;但沒想到,卻一度出現了供不應求。章吉泉說,原來顧客來一次,可能就買上4、5個饅頭,但疫情來了以后,顧客一買就是20、30個,有不少人從外區過來,直接買100多個,滿滿三個袋子。不少顧客說,因為疫情當前,要少出門,所以出來就會多買些回去,他們也信得過老字號的品質。“你看,現在我們外賣窗口的隊伍不見得比過去長,但出貨特別快。”
敏感地察覺到這一市場動向,更考慮到饅頭是民生食品,杏花樓不想讓那些特意而來的老顧客空手而歸,決定擴大生產。2月初,在章吉泉的帶領下,面點班逐日增加產量,很快就提高到往年同期的三倍以上,并持續到現在。
短期內增產,要克服很多難題。現制饅頭都是手工制作,全靠面點師傅一個一個包捏出來,所以人手配置非常重要。杏花樓總店有近30位面點師傅,不少人是外來打工者,原定做好“春節檔”就回老家過年,碰上疫情又趕上杏花樓面點要增產,他們紛紛放棄回老家的打算,有的人還退掉了長途車票,留下來工作。
杏花樓面點常年供應30多個品種,光包子就有菜包、肉包、豆沙包、叉燒包等近20種,還有上海人喜歡的八寶飯等。產量上去了,各個品種的種類與數量如何安排,都要重新規劃。“有的品種制作起來特別費時間,可能要占一兩個小時的爐子;有的品種制作很快,可能半小時就可以了。原來產量沒有這么高,這些品種,我們都來得及制作;但現在產量大幅增加,爐子還是那么多,那么生產哪些品種、數量多少,就要有所調整。”章吉泉說。
調整的目的是為了短期內能擴大產能,更好地供應市場。“說實話,如果我們面點師傅能24小時工作,這個量也賣得出來。但我們也要休息,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力量供應,讓更多趕過來的顧客能買得到我們的產品。”
有段時間,杏花樓不得不停掉幾個制作比較花時間的品種。大部分顧客都能理解這個調整,會換個品種購買;但在杏花樓干了20多年面點工作的章吉泉,心里一直不太好受。有一次,一位從郊區趕過來的顧客想要買水晶餅。顧客說,他女兒在國外讀書,去年回國時就說點名要吃杏花樓的水晶餅,自己沒騰出時間來給她買,所以今年女兒回來了,自己趕快過來買。可是,當時,杏花樓剛好停掉了水晶餅的供應。章吉泉聽說這件事情后,請這位顧客隔天再來。后面幾天,杏花樓向市場供應了水晶餅,這位顧客為他的女兒買到了心怡的點心。“盡量滿足每一位顧客的需求,一直都是我們杏花樓在努力做的事情。”
在章吉泉等一線面點師傅的背后,還有杏花樓總店多個部門的協調努力,他們克服了疫情期間原材料供應緊張等問題。而即便原材料再緊張、銷售再火爆,杏花樓的現制面點依然堅持平價銷售,沒有漲過一分錢。
在非常時期,杏花樓另一個飄紅的產品是銷售到各大商超與電商的“放心饅頭”,2月以來銷量翻了幾倍,刀切、高莊饅頭、叉燒包、素菜包、銀絲卷等多個品種一上柜或者一上線就被搶光。杏花樓總店也銷售“放心饅頭”,六個立體冰柜,每天早上和中午各上貨一次,到下午5點基本銷售一空。為此,杏花樓位于閔行區浦江鎮的工廠增加了生產線,加量供應市場。得到顧客的認可,杏花樓干勁更足。“同樣的原材料,我們做的比別人家的口感好,這就是我們的技術、匠心和核心競爭力。”杏花樓負責人說。
欄目主編:唐燁 文字編輯:唐燁 圖片編輯:笪曦
本文圖片由杏花樓提供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