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15年!馬凱餐廳回來了!北京人難忘的回憶啊

在剛剛過去的元旦小長假,京城的地安門一帶可謂熱鬧非常,BTV在鐘鼓樓設置了跨年晚會分會場,大家伙兒一起敲鐘討吉祥;
圖片來自 百家號/BTV北京衛視
什剎海冰場正式開放,京城中最迷人、最具誘惑力的水域,瞬間聚攢了人氣,冰面上往來翻飛,一派歡聲笑語;
當然,最讓人振奮的就是——馬凱,終于回來了!在這辭舊迎新的好日子,地安門馬凱餐廳,正式重張了!
馬凱餐廳
苦等15年 老食客向往
東安子雞,毛式紅燒肉,肉沫燒餅,酸辣肚尖......
馬凱的經典菜肴,老主顧們自然是如數家珍,如今隨著地安門店在原址重張而悉數回歸,大家期待已久的熱情非但沒有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損減,反而在這隆冬寒日里,爆發了!
圖片來自 北京日報 王海燕攝
元月一日中午12點,堂食滿座之余,馬凱餐廳的大廳內尚有近百位拿號等位的食客。
圖片來自 北京日報 王海燕攝
有的客人在12月29日馬凱重張第一天就迫不及待趕來吃船拐子肉,而到了小長假,又忍不住再吃一次;幾十年前,在馬凱還是小門臉的時候,他們就這么一路吃過來。
圖片來自 北京日報 王海燕攝
再看社交網絡,大家對馬凱的思念,可謂晝思夜盼!
@帝都一帥137O128
馬凱餐廳過去老北京人人人皆知,北京湘菜它說自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過去去馬凱餐廳吃飯請客那是很有面子的事兒,歡迎老字號歸來!
@馬總73254953
終于盼到馬凱餐廳重新開張了!一定要光顧這個有我們老北京記憶的地方!
@lgxy
俺在這兒辦的婚宴!轉眼二十年啦!
@鑲黃旗爵爺
臥槽!當年辣壞了我的童年。你回來了我就過去!
和當年的老店相比,新店的營業面積由1500平方米擴大到2700平方米,僅一樓散座就可以容納150人同時就餐。
新店還增加了外賣窗口,除了售賣醬肉、芝麻燒餅等風味小吃,還提供快餐服務。
除了在硬件設施水平上的提高,曾經一度從菜單上消失的幾道“老馬凱”經典菜,也重回大眾視線,如:豆豉辣椒蒸活魚、荷香軟蒸銀鱈魚,以及前文提到過的船拐子肉。
這幾道菜因為費火費工夫,食材成本高,一度在菜單中消失。如今隨著新餐廳接待能力升級,終于恢復了!
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馬凱餐廳還進行了工藝上的創新,例如“松茸湯泡肚尖”;
這道菜借鑒西餐手法,在肚尖和松茸外面又蓋上了一層酥皮,既保留住了香味,又給這道湯菜增添了主食;江西烤牛肋排、鍋貼大元貝等經典菜則借鑒了西餐的擺盤手法,以適應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
地址:地安門外大街29號
交通:地鐵8號線什剎海站A口出
馬凱餐廳
中西合璧湘菜老字號
暌違十五載的中軸線之憾
1953年,馬凱餐廳在地安門外大街開業,是北京最早經營湘菜的餐廳,有京城第一湘菜館的美譽。
據說,餐館的前身是一家冷飲店,因店主人有位相熟的外國朋友叫馬凱,或者是被一名叫馬凱的外國朋友資助開的店,所以才取店名為“馬凱”,這名字聽著就洋氣。
開業之初,京劇泰斗梅蘭芳先生為其剪彩,溥杰、田漢、齊白石、董壽平、啟功等社會名人都曾是馬凱餐廳的座上賓。
到了改革開放后,老百姓們普遍腰包富裕了,馬凱餐廳生意更為紅火,每天大堂里的人滿滿登登;“走,咱們今天馬凱呀”,一度成了大家的口頭禪,足見馬凱在地安門、鼓樓一帶餐飲行業的地位。
1999年,擴大經營的馬凱餐廳在西便門東的長椿街開辦了分店,可到了2004年,地安門的總店卻因為開挖地鐵,而不得不面對被拆除關張的命運。
馬凱餐廳長椿街店
如今的地鐵8號線,就是在馬凱餐廳原址的地下通過的,原計劃工程結束后原址回遷,可卻一直擱置,10多年的光陰轉瞬即逝。
也是在這些年,地安門外、鼓樓連同什剎海,從北京人的后花園,變成了全國人民、甚至國際友人們的游樂場。
太多的所謂小吃、名吃,都在這一片兒安營扎寨,有的打著“老北京”的旗幟,有的舉著某地特色的招牌,實則是魚龍混雜,不知所味,完全一鍋大雜燴。
所以馬凱的重張,不能單單看成是一家餐廳的回歸,而是老北京人對老地安門、對北中軸線那份思念、那份情懷的一次釋放!大家伙盼望著曾經的地安門風貌,一樁樁,一件件的歸來!
地安門
似曾相識,何日回來
曾經煙袋斜街東口的洪吉紙店,經營文房四寶,后來不知不覺的開始賣游戲卡了,您還記得吧?
地安門菜市場里肉、蛋、蔬菜,品種齊全,附近的居民都來這兒買過后臀尖和土雞蛋,您還記得吧?
地安門“小天意”,批發文具、賀卡,還有變形金剛、特種部隊 、芭比娃娃等玩具,可惜前幾年,這里關門了;
好吃的“狗不理”包子鋪改成了峨眉酒家,那家熟悉的麥當勞也沒有了;
還有曾經火爆的的游戲機電玩一條街;
以及那家人氣一直很旺的新華書店.......
至于地安門大街上跑的公交車,從當年的環城4路到如今的60路、107路,總是滿滿當當的,誰讓這地安門、后海、鼓樓一帶是咱北京的“精神文化圖騰”呢!
在新一年里,大家下一個盼望的便是裝修一新的地安門百貨,也趕緊著重新開業吧!
想讓曾經的地安門大街悉數回歸,那是不可能了,所以馬凱能歸來,已然讓人激動不已;再說,萬事萬物總在變遷,大家執念的情懷是30、40年前的地安門,而100多年前的地安門,又是何面貌呢?
地安門
皇城門戶 “有血有肉”
地安門,曾是京城中軸線上的標志,在這里可以南望景山,也可北觀鼓樓。明清時期,進了地安門,就離著紫禁城大內不遠了。
皇帝北上出征巡視、親祭地壇諸神、頤和園游玩踏青等,多從地安門出入。至于一般人想進出這里基本沒戲。
1900年庚子國變,日軍占領了鼓樓,下一步就是進駐紫禁城,沒想到卻在地安門吃了癟,在此遇到了清軍的頑強阻擊。
直隸總督榮祿統領的皇城護軍,用血肉之軀,在地安門前設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線,為光緒和慈禧的“出逃”贏得了時間。
作家老舍之父舒永壽系正紅旗護軍,就是在地安門抵抗日軍的巷戰中以身殉職的。
1924年11月,馮玉祥的部下、時任京畿衛戍總司令的鹿鐘麟驅逐溥儀出宮,走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出地安門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醇親王府(后海北沿),只是此次出地安門少了皇帝的威嚴,頗為狼狽。
1954年,地安門及兩側的雁翅樓一同被拆除了,當年在門洞中玩耍的小孩子,如今也都已是古稀老者,地安門的童年趣事,也都隨著這座門的拆除而一并消失。
地安門的北面,便是鐘鼓樓,那也是京城中軸線的北起點!
鐘鼓樓
中軸線之首,京味兒之最
象天法地,坐北朝南,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方正對稱,恢宏嚴謹......以上詞匯,就是梁思成先生心心念念的北京中軸線,她華麗而又壯闊,其北端的起點,便是鐘鼓樓。
鼓樓又被稱作“譙樓”,在元代時名為齊政樓,鐘樓曾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直到清代重建后才呈現出今天的面貌。
鼓樓上設置的漏刻壺一共有四個,分別為:天池、平水、萬分、收水。
早年間,鐘鼓樓的報時曾是組成京城百姓生活的重要部分。白天正午時分鐘樓負責鳴鐘;而在夜晚,鼓樓則要擔起擊鼓報時的責任。所謂“晨鐘暮鼓”便是如此。
鐘鼓樓的存在同樣給予了文藝工作者們創作的靈感與來源,作家劉心武先生的著名小說名為《鐘鼓樓》;
“魔巖三杰”之一何勇演唱的京味搖滾經典同樣名為《鐘鼓樓》,曾經紅火了整個90年代;
何勇(左)和竇唯
在去年夏天由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中,彭于晏飾演的李天然就曾潛藏在鐘樓做起了敲鐘人,謹遵“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口令,一邊敲鐘一邊和心上人約會,一邊等待著復仇的時機,將影片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邪不壓正》劇照
如今的鼓樓以南,毗鄰著什剎海和南鑼鼓巷兩處京城著名文化旅游地標,連同著地安門外大街以及鼓樓東、西大街一起,游客們一撥接著一撥,見天兒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頭攢動。
而鐘樓后以及鐘樓灣兒一帶,則是規劃一新的鐘鼓樓小廣場,一到夏天,來這里踢花毽的,下棋的,抖空竹的,納涼聊天的......基本都是附近的街坊和市民。
鼓樓西大街
斜街之最,帝都史話
鼓樓西大街是京城資格最老的繁華商業街區,有著800年的歷史,可上溯到元大都時期。
從外形上看,鼓樓西大街就像是附著在什剎海北側的一層膜,由于什剎海自西北向東南偏斜,故而鼓樓西大街也隨之偏斜。
凡是國都的規劃布局,都講究“前朝后市”,即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場。如此一來,位于皇城北側的鼓樓西大街,靠著大運河漕運碼頭運輸卸貨的天然優勢,形成了當時北京城最繁華的集市——斜街市。
斜街市場的綢緞市、沙剌(珊瑚)市、皮毛市、珠子市、靴子市、鐵器市、鵝鴨市、米市、面市等,貨物齊全,交易活躍,由此衍生了成片密布的酒樓,茶肆,歌臺。
鼓樓西大街一帶,由此成為了大都城里最富庶繁華的地段,或許馬可波羅先生當年在元大都旅游考察,會錯把積水潭、什剎海當成了威尼斯。
正因為在航運、商業上的重要地位,鼓樓西大街曾一度被稱為元大都的經濟貿易生命線。
雖然后來大運河的漕運碼頭落在了通州,什剎海的水面也逐漸變小,鼓樓西大街不再臨水,但它從西北斜向東南的走向,800年來始終未變。
雖然元代保留下來的街巷肌理仍在,但近年來鼓樓西大街的違建、停車占道等問題卻愈發嚴重。隨著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開展,鼓樓西大街即將迎來新生,有望重現昔日的光彩。
除了沿街兩側的各類違建被全部納入拆除計劃,鼓樓西大街還將建3處地下車庫,預計可提供車位約300個,并通過調整路面重新劃分路權,把更多道路讓給行人。
▲鼓樓西大街整理與復興計劃體驗中心的景觀效果圖
根據規劃,鼓樓西大街130多家商鋪,將按照建成年代、商鋪風格,以“一戶一策”的方式對建筑外立面實施漸進式改造。
到2020年時,這條1.7公里長的斜街將成為“文化探訪”、“休閑之地”、“當代藝術”、“百姓生活”、“傳統文化”、“博覽傳承”6大特色為一體的文化街區,往昔的榮光將重現于世。
關岳廟鼓樓西大街中段路北的八步口胡同內,可以看到一座深紅色的高大院落,院墻內黃色琉璃瓦頂的殿堂掩映在綠樹之間,巍峨壯麗,頗有故宮的韻味。附近的居民都稱之為“小故宮”。
此處原是光緒帝為自己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建的祠堂。光緒十七年(1891年)奕譞去世,光緒發布上諭,為其建廟、立祠和修墓。八年后,宏大的祠堂建成,但醇親王的神位始終沒有供奉入祠。
醇親王奕譞
1914年,北洋政府在祠內塑關羽、岳飛像,因此稱為關岳廟。在我國素來將關羽、岳飛分別祭祀,關帝廟和岳王廟在全國各處可見。
而將東漢和宋代兩個不同朝代的將領合并祭祀是極為罕見的,因而人們稱關岳廟為武廟之精華。
1950年,相關部門對關岳廟進行修葺后,作為西藏駐京辦事機構。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里見證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天翻地覆的變化。
鑄鐘胡同舊鼓樓大街南端西側有一條鑄鐘胡同。相傳,元、明時的鑄鐘廠就在這條胡同內,稱華嚴鐘廠。
北三環大鐘寺內著名的永樂大鐘就是在這里鑄成。而鼓樓旁邊不遠處的鐘樓上掛著的那口重達63噸的大鐘,也在這里鑄就,并且流傳著一段催人淚下的凄美傳說。
據說當年因為皇帝要求鑄造工藝復雜、體積龐大的銅鐘,鑄鐘師傅們日夜苦干三年多尚未鑄成。于是惹得皇帝龍顏大怒,如果逾期還鑄不成大鐘,所有工匠格殺勿論。
領頭的老銅匠心急如焚,而他聰明美麗的女兒華仙突然領悟到,要想鑄好巨鐘,就要往鐘里注入靈性、注入情感,于是當又一爐銅液沸騰時,華仙叮囑了一句“爹爹保重”,就縱身跳入赤紅的銅液中。
老銅匠強忍著悲痛,領著眾匠人,終于鑄成了一尊巨鐘。華仙姑娘被銅匠們尊為鑄鐘娘娘,在鑄鐘胡同南邊的小黑虎胡同24號,為其募建了鑄鐘娘娘廟。
鐵影壁胡同鼓樓西大街有一條鐵影壁胡同。按說胡同以鐵影壁命名,其內應有一塊影壁才對。但尋遍不長的胡同,不見影壁的蹤跡。這是怎么回事?
在元代的建德門(元代北城墻的西門,今德勝門外土城豁口)內有一座古剎,剎中有一極為奇特的影壁。影壁呈赤褐色,長3.56米,高1.89米,質地堅硬,如鐵鑄一般,人們叫它鐵影壁。
元大都遺址公園
明初,徐達改建北京城,北城墻向南移,古剎被拆除,鐵影壁也被遺棄郊外。
明嘉靖年間,在鼓樓西大街北建護國德勝庵,人們將鐵影壁運至德勝庵前作影壁,德勝庵前的胡同也被稱為鐵影壁胡同。
明、清時北京有金、銀、銅、鐵、錫五大鎮物。其中的“鐵”即指德勝庵前的鐵影壁。但據分析,影壁并不是用鐵鑄成,而是火山噴發出來的巖漿凝結而成的一種礦物質。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外國文物販子盯上了這塊珍貴的鐵影壁,幾次三番想“購買”它,均遭到德勝庵住持僧人的嚴詞拒絕。為鐵影壁免遭厄運,他與當時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聯系,于1947年將鐵影壁運到北海澂觀堂前。
圖片來自閑人老驥微博
1986年,在鐵影壁胡同中發現了影壁原有的底座,經挖掘修補后,運至北海。現在,鐵影壁安放在它的原底座上,靜立在北海北岸,成為北海一處重要景觀。
此外,鼓樓一帶還有:
拈花寺的銅鑄“毗盧世尊蓮花寶千佛”和十八羅漢像。
晚清官商巨賈盛宣懷府邸改造的竹園賓館。
雙寺胡同里的嘉慈寺和廣濟寺。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