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名品“燕喜堂”——歷下老字號之十六

芙蓉街里有條金菊巷,金菊巷東首路北有處老宅院,這里是“燕喜堂”最早的店址。
“燕喜堂”的創辦人姓趙名子俊,山東歷城人,15歲那年來到濟南城里謀生。他曾經給人家打過短工,也曾經學過幾天泥瓦匠。20歲那年,經人介紹,他來到吉元樓飯店當跑堂,后來“吉元樓”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趙子俊便與其他三位伙計,集資合股在芙蓉街北首開了家名為“魁元樓”的飯莊,可惜開業時間不長,幾位合伙人便因為意見分歧而停業散伙。趙子俊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對此自是心有不甘,于是便四下尋資、尋機,想要再次創業。他在“吉元樓”和“魁元樓”時,曾經結識過一些熟客,其中有位叫董丹如的人,是山東銀行的董事。他對趙子俊頗有好感,也頗為信任,表示愿意出資幫他重打鑼鼓另開張。于是,在董丹如的幫助下,趙子俊集資3000元作為本錢,在金菊巷東首一處宅院辦起了飯莊,并于民國二十一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932年3月正式開張營業。因為時逢南燕北回,所以他就給飯莊起了個“燕喜堂”的店名,寓意燕子報喜,財源廣進。
“燕喜堂”的這處房產原先屬于濟南電氣公司董事長劉筱航(山東機器局總辦劉恩駐之子)所有,趙子俊先是租賃,而后隨著買賣興旺就索性買了下來。
初創時的“燕喜堂”有兩座三進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金菊巷1號和3號,另外還有一個跨院。三個院落里共有29間房屋,趙子俊將其中11間當作灶間、庫房和員工宿舍,其余18間則作為餐廳對外經營。這18間餐廳可以擺設16張圓形餐桌,容納200名顧客同時就餐,其規模在當時濟南老城內算是比較大的了,由此可以看出趙子俊的膽識和魄力。
趙子俊有過干飯莊的經歷,為了把“燕喜堂”辦紅火,他下足了功夫。一是聘請名廚主勺,使得菜肴不僅色香味美,而且還花樣翻新,吸引了很多回頭客;二是以經營隨意小吃和包辦酒席為主,并讓價格略低于同行業戶,增強了其競爭力;三是嚴把進料關口,無論是主料還是輔料,絕不允許以次充好,因而使得飯菜質量有了保證;四是要求跑堂伙計,要善于察言觀色,力求在接客、送客、上菜、加湯等服務中,不待顧客張口,就能上前主動服務。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功夫不負有心人,“燕喜堂”開業之后,果然顧客盈門,生意非常興隆,并逐漸創出了自己的品牌,贏得了口口相傳的品牌效應。
要說當年“燕喜堂”最出名的,不是菜而是“湯”,也就是以湯見長。因為無論是湯菜還是炒菜,皆是以肥鴨、母雞、豬肘熬制而成的高湯,替代假如菜內的水份。這種高湯營養豐富,鮮美適口,成為“燕喜堂”的招牌。據一些“老濟南”們回憶說,當年在“燕喜堂”用餐時,有些客人會用自帶的瓶瓶罐罐將“殘湯”帶走,以便回家做菜時再用,可見“燕喜堂”的“湯”的確很讓顧客心儀。
當年的“燕喜堂”以傳統魯菜為主,名為“歷下風味”,較為著名的有:①五星蘋果雞。制作方法是選取五個大小均等的蘋果,削皮挖核后,將雛雞塊和少許調料放入其中,而后上籠蒸熟,扣入盤中,澆上鹵汁。此菜是雞有果味,果有雞香,味道極美。②奶湯魚肚鮮桃仁。制作方法是選取水發魚肚三兩,去皮鮮核桃仁一兩,將魚肚切成寸半長、五分寬的長條塊,與分成四瓣的核桃仁一起放入開水勺中,少汆后撈出,控水再放入空勺中,添入奶湯、調料,滾開后再加南酒、味精。此菜成乳白色,魚肚綿軟、桃仁脆嫩。③清汆鴨肝。制作方法是選取鴨肝三兩,剔除筋渣,切成片后放入開水中,少許撈出放入空勺,添加清湯、醬油,湯開后撇去白沫,加入南酒。此菜的特點是鴨肝鮮嫩,湯味醇美。④糟煎魚片。制作方法是選取鮮鯉魚六兩,蒲菜頭或茭白頭一兩半,蔥姜蒜末少許,水淀粉八錢,雞蛋清一個,清湯二兩。操作程序是將魚片放入淀粉蛋清中,調勻后放入熱油鍋中炸至呈白色撈出,而后添加蔥姜蒜末和香糟汁,以及南酒、味精。此菜色澤潔白,味醇口清。⑤油爆雙脆。制作方法是選取肚頭四兩,雞三兩,成片后放入熱油鍋,炸透后撈出,再放入豬油一兩半且六成熱的勺中,添加水淀粉、南酒、味精等。此菜色呈紅白、肚頭雞胗脆嫩,味道十分鮮美。
其實,“燕喜堂”的“歷下風味”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如奶湯魚翅、蝦子海參、九轉大腸、熗蒲菜、水晶藕、水晶肘子、奶湯茭白、炸荷花等等。尤其是大件菜糖醋鯉魚,選用的是蓄養在院內池中的黃河鯉魚,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撈,鯉魚活而鮮,成為很多人宴請賓客的壓軸菜。此外,“燕喜堂”的面食也頗有特色。如千層蒸餅、銀絲花卷、什錦素包等,就很受顧客青睞。
趙子俊是窮苦人出身,自然知道勤儉節約,因而在日常管理中,他格外重視杜絕浪費。購料是飯莊每天必不可少的,也是節儉的主要環節。為此,“燕喜堂”的購料,每天是由紅案廚師開列清單,從雞鴨魚肉、海味,到各類青菜、輔料,寫清楚購買數量,然后交由外勤人員照單采購,從而有效地防止了,買少了不夠用,買多了用不了,以致積壓變質,形成無謂的浪費。
“燕喜堂”的老板趙子俊,雖然是個生意人,但為人很實在,很講究“結緣”。在他眼里,來的都是客,絕無高低貴賤之分,就連拉黃包車的車夫進得店來,他也絕不怠慢。客人點菜時,更是豐儉隨意,絕無“提醒、推銷、最低消費”等名堂,所以“燕喜堂”開業不足兩年,便譽滿全城,躋身濟南城內餐館的前列。
燕喜堂的菜肴好、服務好,就餐環境又頗有家居氛圍,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于是,很多人都以在此就餐為榮。老舍、張大千、郁達夫等,當年客居濟南時,都曾經多次光顧過“燕喜堂”。
上世紀四十年代,趙子俊鑒于自己年事已高,便把“燕喜堂”的經營管理權逐漸交給兒子趙鑫榮。年輕時的趙鑫榮由于經驗不足,管理尚欠火候,加之通貨膨脹的壓力,曾使得“燕喜堂”瀕臨倒閉,但他終歸還是千方百計地堅持下來。1950年趙子俊去世后,趙鑫榮將“燕喜堂”搬遷至院西大街(今泉城路)路北,并趁此縮小了營業范圍和經營規模,但飯菜質量尚還能維持原有的“歷下風味”。
轉眼間到了1956年,“燕喜堂”走上了公私合營之路,趙鑫榮繼續擔任經理。為了推陳出新,他曾廣泛搜集南北特色菜譜,在一次濟南市舉辦的廚藝比武中,“燕喜堂”的大廚名列前茅,其生意也由此有了新的起色。1958年,“燕喜堂”再次搬遷到泉城路路南,并曾一度改名為“紅星”飯店。1980年,“燕喜堂”重新啟用了老字號。
當年“燕喜堂”有位名廚叫顏景祥。他18歲時就跟隨名廚梁繼祥學徒,并得到真傳。1978年獲山東省首屆烹飪大賽第一名;1983年首屆全國烹飪技術表演鑒定會上,榮獲"全國優秀廚師"稱號;2002年被國家內貿部和勞動社會保障部授予"國家級評委";2006年被商務部授予"中華名廚"稱號;200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烹飪大師金爵獎。顏景祥技藝精湛,尤其擅長魯菜制作,其綢布切肉絲、整雞出骨、整魚出骨、手抓春卷皮等烹飪絕活,令人嘆為觀止。記得那是1983年,我們廠子里有位老師傅與顏景祥是鄰居,他特意把我們幾人請到他家,請顏景祥主廚,為我們做了一桌美味佳肴,至今說起來,那佳肴的美味,似乎還在我口中繚繞。1981年8月30日,我曾經在“燕喜堂”舉行過婚宴,宴請親朋好友,記得當時每桌25元的包席,菜肴相當豐富,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當然,雖然今非昔比,可說來還是讓我不免有些感慨萬千。
1986年,“燕喜堂”改頭換面重新裝修后,特意請著名詩人臧克家為之題寫了店名。裝修一新的“燕喜堂”,裝飾風格古色古香,格外引人注目。大堂一樓是散客坐席,二樓是雅座和包間,座椅板凳全部為黑色大漆的明清風格,這在當時的泉城路,“燕喜堂”成為最為高檔的飯莊,可惜好景不長。九十年代之后,“燕喜堂”終因經營不善而被迫關門歇業,店址被出讓,而后又在泉城路拓寬改造時被拆除。隨后這些年,“燕喜堂”雖也曾在六里山和芙蓉街等多個地方“露”過面,但都好景不長,風華不再。再后來,“燕喜堂”商標幾經易手,2016年被“超意興”所得,不久,他們就在金菊巷、平泉胡同重新啟動了“燕喜堂”,并仍是以傳承傳統魯菜為主。
壹點號沒事找樂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帶你吃遍濟南特色美食之人氣魯菜館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