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option id="0ccs2"><xmp id="0ccs2">
<tr id="0ccs2"></tr>
<sup id="0ccs2"></sup><acronym id="0ccs2"></acronym>
<rt id="0ccs2"></rt>
<acronym id="0ccs2"><small id="0ccs2"></small></acronym>
<samp id="0ccs2"><object id="0ccs2"></object></samp><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
<sup id="0ccs2"></sup>

中國冷鏈物流網

探店3年胖30斤,不想再當預制菜幫兇

時間:2023-09-03 22:50:31來源:admin01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都說美食的一大功能是“治愈”,能把吃當工作的人,或許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幸福的。

本文的主角拍拍就是如此。在“探店博主”還沒有成為一條新媒體賽道時,他從西點師轉行做了美食編輯,每天的工作是為美食拍照片、寫軟文,他為這三年胖了30斤。

那幾年,互聯網上的網紅店層出不窮:報了暗號才能買的蝴蝶酥,老板喜歡罵人的煲仔飯,公司樓下排隊3小時才能吃的重慶火鍋……而拍拍,就是這些都市傳奇的締造者之一。

從小城到北京,三年的工作經歷里,他見證了一批又一批網紅美食是怎么從“無中生有”到家喻戶曉的,也見證了本地菜館的沒落和連鎖餐飲的興起。在現代人吃飯工業這件事上,大眾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潮流。

以下是來自拍拍的講述。

一、美食的新世界

2018年,我老家的三線小城突然火了幾個美食推廣公眾號,之后又迅速帶起一場“霸王餐”的潮流。每到下午公眾號推文的時候,我認識的親朋好友都守著微信搶免費的“粉絲福利套餐”,一時之間,這成為了大家餐飲消費的頭號選擇。

現在回想起來,那也正好是網紅美食的風潮席卷小城市的時候,那年末,中國的私營餐飲業從業人數突破了100萬,老家的商業街開滿了泡面小食堂、答案茶等小資品牌,同時催生了新興的美食博主行業。

我當時剛剛辭去西點師的工作,從成都回家。此前三年,我每天站著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天里只有中午吃飯20分鐘可以坐下休息,每月3000塊工資還被隨意拖欠。

當時我很希望能找一份在辦公室坐著、輕松一些的職業,但受限于藍領出身,又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好,看到美食號的招聘需求里寫著“喜歡烹飪”,便隨手投去了簡歷,沒想到成功應聘上了,我成了全組唯一做過后廚的編輯。

拍拍工作之外也會自己探店,圖為某已經拆掉的北京米其林一星餐廳 作者供圖

我工作的號是我們城市三大美食熱門號之一,在只有70萬人口的市區,有近10萬的關注量。我們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就算每天都要拍一家店,手中的排期發半個月都不用愁。

第一次探店,組里帶我去的是一家韓式烤肉館。為了不打擾其他食客用餐,我們和老板約好早上10點半餐廳門口見,找一個偏僻角落等待拍攝。

過了一會,老板端來幾碟和牛、羊排、牛排這些店里最貴的菜,我們也架好攝影機、打光燈、迷你攝影棚等裝備,工作正式開始了。

作為美食編輯,有時也為食物的擺盤煞費苦心 作者供圖

拍攝美食視頻,每一道菜都有固定的流程,別看現在平臺上火了各種各樣的探店博主,但很多拍攝手法并沒有更新。

不論火鍋烤肉還是奶茶甜品,店家都愛主打食材的新鮮,所以一上來要先拍每種食材未烹飪時的特寫。接下來,一定要有牛排在鐵板上“滋滋冒油”的瞬間,美拉德反應的香氣總是能溢出屏幕,然后做成動圖放在稿子里,這是我們吸引讀者的秘訣。

就算圍著桌子拍攝,這也是一項不小的體力活。一般一家餐廳拍攝的菜品在10~15道左右,要拍特寫、動圖和視頻,全部拍攝流程完畢在3~4個小時。等到拍攝完畢,菜都已經涼了,那就是我們4人組的工作餐。

美拉德反應,是指食物中部分化合物在加熱后,發生的復雜反應,同時散發出誘人的氣味,炸雞就是這種反應的集大成者 作者供圖

探店拍攝加品嘗,只是美食編輯工作的第一步,回到公司后,我們還要完成修圖、剪輯、寫稿等流程。

對于不同的商家,我們安排了兩個人設——一個本地大叔,一個時髦女孩。

如果是本地菜館之類的餐廳,就會用本地大叔的口吻寫,主編告訴我這樣更能貼近讀者心理:“是個本地人哎,一看就頂好切(吃)。”

如果是火鍋奶茶,就會用女孩的口吻寫:“拍照打卡吃美食,只有女孩子之間才知道對方要什么。”

運營美食賬號時,拍拍要經常帶粉絲一起探店,因此周末出來吃飯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作者供圖

身為美食編輯,的確能借助工作機會吃到很多平時不敢輕易點的菜肴。每次收到本地酒樓的推廣邀請,都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可以吃到比過年還豐盛的大餐。

為了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店家給我們提供的都是真材實料,餐桌上的龍蝦是少不了的,幾百元一份的佛跳墻也是必備,甲魚、土雞、海鮮更是在桌上擺的滿滿當當,加在一起門市價最少要3000元。

但這樣的機會還是太少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徘徊在烤肉和火鍋等預制菜館店,經常要一口氣連續吃十幾天,也難怪能讓我胖了30斤。

那時預制菜的風已經在一線大城市吹了5年,網絡上對它的品質、口感批罵聲一片,但在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小城市民眼里:“這些都是大城市流行的網紅店啊。”

二、餐飲行業的資本暗戰

2019年,我從家鄉去了北京,加入了一家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美食號。當時的初衷是覺得,這是一份能給商家和粉絲都帶來實惠的好工作,很想看看它更高端的一面。

北京和上海一直是互聯網潮流的發源地,早在2015年“互聯網+”概念剛滲透進餐飲行業時,北京就有了成熟的美食號,我老家那個號所模仿的畫風設計,就是來自于一家北京美食大V。

在北京廚房(SKP店),拍拍吃到了老家稀有的正宗粵菜 作者供圖

雖然北京一直被叫做“美食荒漠”,但大城市依舊是大城市,豐富的美食品類是我家鄉那個內陸小城完全比不了的。

在小城市想吃一頓非本地的美食小吃都是奢望,在北京卻可以隨便在某個大街小巷吃到正宗的異國料理:

烤豬肘配著土豆泥酸菜一起吃,我發現德國酸菜和東北酸菜的味道竟然一致;還有北京特色燒餅夾肘子,在南方根本聞所未聞;當然有些食物也需要勇氣,比如牛癟火鍋,讓我這個能空口喝豆汁的外地人都難以接受。

沒有經歷過貧瘠的人,很難想象美食能帶來多大驚喜。那時我真正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樂趣。

北京朝陽區有一座韓國城,能品嘗到很地道的朝鮮族美食 作者供圖

在北京做美食編輯,有個很明顯的感受是,商家推廣心態和小城市完全不一樣。

我家鄉的美食推廣號,一場推廣費在2500~3000元左右。很多烤肉店因為地段好,本身生意就不錯,老板對我說:“你看我們現在生意那么好,隨便推一下就行,無所謂。”

北京一場推廣費在3~5萬元,老板們也很心急,都想在短時間內打出超高人氣,吸引加盟商賺加盟費。畢竟一些餐廳的加盟費動輒200萬起步,賺錢效率比做菜高太多。

北京找我們做推廣的餐廳,很多在工作日中午都能排起上百桌的長隊,到了周末后廚更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不少商家還會在大學生兼職群發布招聘,用110元的價格聘請學生來排隊。

餐廳的服務員也往往是已經成功加盟的老板,他們被要求在店里服務幾周,同時向食客介紹自己的加盟商身份,營造一種消費和加盟雙重火爆的假象。

為了擴大賬號影響力,拍拍和同事會組織粉絲活動,比如帶有美食元素的玉淵潭踏青 作者供圖

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不少網紅品牌就這么誕生了。但這類靠加盟迅速擴張的餐飲店往往都是預制菜店,顯然,標準化的食材處理和餐品口味讓老板們賺起錢來更加安心。

實際上,大部分餐飲老板都不是很缺錢,一個商場里主打火鍋和主打烤肉的餐廳背后可能是同一個老板,開店也只是他們商業路途的另一種嘗試。

奶茶甜品店則是另一個反面。與餐飲店老板“換一條賽道”的想法不同,很多人開奶茶店都是抱著暴富的心態,這正中了一些加盟商的下懷。因為奶茶屬于快消產品,加盟門檻比預制菜館低很多,所以商家質量良莠不齊。

我曾在晚上2點多接到一個奶茶店老板的電話,在電話里她哭著問我:“我一個月要虧2萬多,我這個店要怎么辦啊?”她以為發一篇廣告,店里生意就能扭虧為盈,我告訴她:“你家的紅豆都是硬的,你愛吃嗎?你每天自己來店里煮奶茶,親自把口味做好再說。”結果第二天到店拍攝,我依舊沒看到老板的身影。

這其實也是很多餐飲人的常態:不管店里生意是好是壞,老板本人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拍拍探店做奶茶拍攝,拍到最后冰淇淋全化了 作者供圖

為了配合那條奶茶推廣,老板還特別推出了“1元奶茶”的活動,但植脂末奶茶的口感根本無法幫她穩定食客,結果自然不必說,3個月后就倒閉了。

這樣的奶茶店并不是少數,至少占了我所探門店的七成。每次碰到這種中看不中吃的奶茶店,我們都很為難地從產地、包裝、乃至裝修里挑能夸的點,然后和老板再見后悄悄把奶茶丟進路邊的垃圾桶。

三、好廚子也卷不動了

一年,2020年重新回到老家,依舊做著美食編輯的工作。

所有人都不能出門的日子里,自媒體平臺在小城市成為了大眾話題,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想從中分得一杯羹。我加入了家鄉報社的新媒體部,一個人成為了一個部門。

有一次,我來到一家自帶小院的餐廳,師傅非常驕傲地帶我去廚房看他起早烹制的燉牛腩,空無一人的小院中彌漫著肉香,砂鍋里牛腩軟爛的膠質下肌肉纖維絲絲分明,充滿肉感。桌案上還有精心挑選的白切雞、手工制作的蛋餃……那天,我久違地吃到了屬于這份工作的煙火氣。

開張,就希望給我們打個廣告,每天生意好一點。”最后他推出了一個40元的套餐,2葷1素帶手工饅頭。推文一經發布,就售出500份,最后甚至被政府媒體轉發,成為了一張旅游名片。

火了之后,小院每天門庭若市,從中午飯點忙到晚上11點多。我下了班總愛去那家餐廳逛逛,坐在小院里吃松軟的南瓜饅頭夾小炒,看著老板興奮地忙進忙出,心里的成就感無法比擬,我用自己的能力真正幫了需要的人。

在小院里,拍拍久違地在后廚看到了食材現炒的全部過程 作者供圖

一夜之間,小院的火爆被更多的商家看到,他們紛紛找上門要求做推廣。放在兩年以前,這些食材現炒的本地菜館幾乎從不找我們推廣,他們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靠的全是食客間口口相傳。對他們來講,開餐館本質也是為了賺錢養家,比起生意更不如說是生存。

病人,一直沒客人就干脆倒閉歇業。

此時,大城市開餐廳賺加盟費的風氣也吹到了這里,不少本地菜館也推出了中央廚房,想走預制菜的模式。不少品牌還邀請食客入股,5000元可以入一股,每個季度返200元利潤,這年化16%的投資讓很多人沸騰了,連我50多歲的媽媽都投入了2股。

老板們終于發現了,原來怎么樣賣菜都不如融資賺錢啊。

老家的本地菜館里,從菜單到裝潢都十分樸素 作者供圖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家主打傳統味道的本地菜館里,吃出了口味一模一樣的三杯雞和紅燒肉,走遍整個商場,也幾乎找不到新鮮食材烹飪的現炒美食,我突然回想起我這三年的工作,再美的文字、再誘人的圖片,也掩蓋不住這浮華背后的貪婪。

這不單單是現炒美食和預制料理的區別,也是我從一個美食熱愛者變成了資本的幫兇,我感覺到,我工作的意義又被抽去了。2021年,我從報社辭了職,徹底離開了餐飲行業。

現在每當走到一家餐廳門口,我都能想象到他家的口味。終于可以不用吃加熱一下就能上桌的預制菜了,我想,我應該還是一個熱愛美食的人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看客inSight (ID:pic163),作者:拍拍,編輯:百憂解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椒香正濃,湘楚川餐飲人“尋味花椒”美食文化之旅圓滿結束00:45

下一篇:新華全媒+丨那些你不知道的寶藏美食 跟著味蕾游新疆有沒有抑郁癥,仔細看眼睛就知道了?如果你有這種眼神,要注意

相關推薦
  • 打造“傳統飲食文化+現代科技”的中國樣本
  • 預制菜5項大獎出爐,華鼎供應鏈榮獲“最具競
  • 新春將至,鍋圈食匯預制菜持續升溫
  • 餐飲怎么做?難做?沒搞懂這5點,千萬別做餐飲
返回頂部
?
天天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