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才是雄霸全國連鎖餐廳的菜系

界面新聞記者 | 吳容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新興湘菜品牌費大廚辣椒炒肉如今已經完成了在一線城市的布局。
在這個品牌最近公開的計劃中,費大廚將在北京再增加3家門店,在這座城市的門店一共達到8家。一個月前,2023年5月,費大廚在廣州首店正式開業,這個品牌如今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均已有門店。費大廚一共擁有90家直營門店。
不止是費大廚,2021年5月,炊煙小炒黃牛肉開始走出湖南,在上海開店;農耕記早年聚焦深圳市場,擴張至今在全國有超過100家直營店;此外,被視作是“北京湘菜天花板”的瀟湘閣,在2023年4月也來到上海開店,如今周末飯點則需要取號等位2小時以上。
一批品牌連鎖化擴張背后,湘菜似乎正在爆發。
川菜與湘菜位于中國八大菜系之中,兩者因為同屬辣味范疇因此常常拿來作為比較。根據紅餐大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湘菜是中式正餐賽道中門店數最多的菜系,占正餐門店總數的18.5%;其次才是川菜,門店數占比為17.5%。所謂正餐賽道是指排除小吃、快餐門店之外的統計領域。
不過從整體來看,目前川菜的門店數量依舊難以超越。
根據聯合利華飲食策劃UFS大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全國川菜門店數量居各地方菜系之首,占比31.3%,門店數量32萬家。美團數據也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各菜系門店數量排名前三位分別是川菜、本幫江浙菜和粵菜,川菜以32萬余家位居榜首。
但從湘菜近幾年來不斷破圈的現象之中,也許能夠總結出中國連鎖餐飲化是如何將一個地方菜系打造成熟。
從地方菜系到全國規模的生命周期,川菜走完了,但湘菜還沒有
湘菜是中國經典八大菜系之一,基本結構都是以小炒為主,而且追求香辣、原味,使得湘菜擁有了更為接地氣、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口味特征。
也正是由于這一口味特征,在90年代湘菜菜系發展第一階段,它是從快餐領域開始切入的。這一時期,市面上的湘菜大多以瀏陽蒸菜、常德缽子菜、湖南木桶飯、湖南大碗菜等平民化身影出現,在中高端餐飲領域幾乎沒有探索。
2005年至2015年,也就是湘菜菜系發展第二階段,涌現了一大批湘菜正餐品牌,包括楊裕興、洞庭土菜館、同湘會和望湘園等,它們多以加盟為主,門店裝潢多突出湖南當地特色,菜色也是相對地道,對于辣味還沒有微辣、微微辣等的細分。
湘菜第三階段從2016年到2020年左右,這一階段最明顯的變化在于選址。隨著購物中心發展和招商策略的改變,湘菜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購物中心餐飲區填充品類之一。這一時期,以佬麻雀為代表的湘菜,成為了購物中心熱衷招商的對象之一。
事實上,最先走向全國市場的菜系川菜,也是類似的發展路徑。
2000年左右,隨著川菜廚師、從業者開始走出四川,幾乎全國各地都能見到當地的川菜連鎖品牌。同時,隨著四川火鍋在全國的推進,在2010-2020年這一時期,川菜迎來了黃金十年。從正餐、大單品到小吃快餐,從中低端餐飲品牌到高端餐飲品牌,不同檔次和品類都能看到很多知名的川菜品牌。
隨著川菜發展進入到成熟階段,也許很難避免天花板的問題。而湘菜相較于前者,仍然還在“小飯店到連鎖化規模大品牌”發展的階段,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湘菜大爆發有3個核心原因
首先從口味上看,和川菜一樣,口感香辣使得它消費者接受高,再加上重口味菜品成癮性強,也容易產生復購。不僅如此,從菜色來看,更多是接地氣的市井菜和家常菜,比起追求食材、拿來宴請的粵菜,沒有那么高的客單價,人均50-100元就能吃飽。
此外,湘菜的創業進入門檻相對更低。
一些學徒學習了幾個月之后就能出師,且在門店裝修成本上,相比較于常用來商務宴請的粵菜,湘菜市井菜餐廳的裝修成本也偏低。這也就意味著相比較粵菜與江浙菜,湘菜餐廳在單店成本上更有優勢,試錯成本低。
更為重要的是,人口的遷徙也將湘菜帶到其他地區。例如“湘菜重鎮”深圳。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深圳湘菜不溫不火,直到隨著鄧小平南巡,大批的湖南人南下拓荒,深圳湘菜逐漸迎來了發展契機。
根據《2022百度遷徙大數據》遷入深圳人口除廣東本省外,排在首位的是湖南,此外依次分別是廣西、江西、湖北等地。而另一組數據則顯示,截至2022年,在大眾點評上深圳已經有湘菜館7827家,超過川菜館、粵菜館、潮汕菜館、客家菜館等菜系門店的數量。
但這些只是湘菜走出湖南的一部分,當這一品類逐漸被市場認可,湘菜從業者們也就開始有了品牌打造的理念,讓湘菜真正意義上進入到規模化發展的階段。
餐飲正規軍進一步推火了湘菜
如今,有經驗的餐飲創業者正在把中國餐飲連鎖化的方法論運用在湘菜上。
例如從名字的設定上就有所不同。
相比上一代湘菜品牌,這一批品牌往往將店名聚焦為“品類+單品”,比如費大廚會在門頭和菜單上突出“費大廚辣椒炒肉”字眼,湘辣辣現炒黃牛肉、俏九州小炒黃牛肉和炊煙小炒黃牛肉也是如此,更突出主打菜品小炒肉。
之所以這樣設置,曾服務過多家餐飲品牌的行業人士李喜耀對界面新聞分析稱,突出菜品名不僅容易被人很快記住,易于宣傳品牌宣傳;同時,也方便推薦給消費者,因為一般來說主打菜不踩雷,可以滿足客戶預期。
而供應鏈角度來看,主打黃牛肉或豬肉,利于擴充這一品類的體量,長遠來看可以增加采購效率,降低采購成本。
除了主打菜外,打開菜單你會發現,它們的SKU更為精簡,約為30個;且多是家常菜,也會突出“傳承兩代人的拿手菜”“經典,賣了很多年”等關鍵詞。
費大廚也對界面新聞表示,消費者往往會對家常菜接受度比較高,而更為聚焦的菜品,主要是出于供應鏈穩定的考慮,也方便后續擴張,同時讓消費者選擇不會太困難。
此外,在這些門店的設計中,也在有意迎合當今餐飲行業的風格。更為柔和的燈光和木質的桌椅之外,也采用了一些網紅色系元素,比如費大廚使用較為顯眼的綠色,湘辣辣現炒黃牛肉采用吸睛的熒光橙色,容易讓人在眾多餐廳中看到它們的身影。
供應鏈短板還未補上
不過,同質化競爭和品牌迭代的問題湘菜似乎也很難避免。
以廣州為例,湘菜洗牌未停止過。界面新聞留意到,百福廣場的三十二鍋·湖南小炒在開出不到2年后就宣告閉店;位于萬菱匯的俏九州小炒黃牛肉同樣在不到2年時間內關店,被一家茶餐廳所取代。
面對同質化競爭,目前這些頭部湘菜品牌的做法都是強調“原汁原味”。
費大廚向界面新聞表示,湘菜注重現炒,費大廚也注重廚師的內部培養,希望借此和其它品牌形成差異化。炊煙小炒黃牛肉也稱,為了保證“正統湘菜,不改湖南味”,他們選擇把團隊從長沙帶到上海,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另一家連鎖湘菜品牌巡湘記強調自己的原料都來自湖南。
這不僅僅加劇了成本,而且要保證全國多家門店的高水平運營,不僅依賴店長、廚師等人力方面的儲備,更是對后方供應鏈的考驗。
辣椒為例,湖南本地的青辣椒沒有甜味、水分也比較少,這樣做出來的湘菜口感更好,但如果使用了其它地方的辣椒,可能由于甜味比較高、水分比較多等原因,達不到香辣的口感。
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與湘菜產業相關的中下游產業,包括食材生產、食材加工、食材配送等企業“各自為政”,往往獨立打天下。再加上傳統湘菜品牌大都規模較小,難以形成從原料種植、養殖到配送的一條龍產業鏈。
也就是說,湘菜食材產業鏈不夠完善,一直制約著湘菜品牌的全國擴張步伐。湘菜要想甩掉有品類無全國性品牌的標簽,真正實現彎道超車,關鍵還在于后端產業鏈的梳理和升級。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