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食匯扭虧卻關店增多 疫后人們還熱衷“在家吃火鍋”嗎?

鍋圈食匯用一份招股書向市場展示了它在2022年取得的成績:營收接近翻番、成功扭虧。在“不收加盟費”的政策加持下,截至2022年末,公司的加盟店數量逼近萬家。近日,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從SKU的種類上看,鍋圈食匯是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平臺的子集。難以供應生鮮、蔬菜這類短保食材的現狀,讓消費者始終難以在鍋圈實現“一站式”購齊所需食材。
招股書中,鍋圈食匯將提升供應鏈能力、實現“單品單廠”列為募集資金的第一大用途。但在隨后的細則中,卻并未提及冷鏈運輸能力。物流作為鍋圈食匯最大的短板,或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補足,但疫情為鍋圈食匯帶來的“在家吃火鍋”紅利期能否在2023年延續,仍是一個懸念。
01
扭虧卻更多關店
鍋圈食匯在2022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2020-2022年(下稱“報告期”),鍋圈食匯的收入分別為29.65億元、39.58億元和71.73億元,2022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81.2%。伴隨著收入增長,公司也在這一年成功扭虧,2020-2021年,公司的年內利潤分別為-4329.2萬元、-4.6億元,2022年利潤轉正,達到2.4億元。
鍋圈食匯成功扭虧,最大的功臣是眾多加盟商們。與蜜雪冰城相似,鍋圈食匯本質上做的其實是B端生意。公司會與加盟商簽訂若干特許經營協議,加盟店內只能銷售從鍋圈食匯處采購的產品(生鮮類除外)。
如果把鍋圈食匯比作老板,那么加盟商其實就相當于鍋圈食匯招募的銷售人員。既然如此,還要收取加盟費就顯得不是很合適。過去3年間,鍋圈食匯憑借“不收加盟費”的策略快速擴張。報告期各期末,鍋圈食匯的門店數量分別為4300、6868、9221家,其中僅有4家非加盟門店。
雖然門店數量增長較為迅速,但公司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卻沒有增長,規模還略少于2021年,在收入中的占比從2021年的15.9%降至2022年的8.7%。而隨著規模效應的逐漸顯現,鍋圈食匯的毛利率也從2021年的9%增至17.4%。
但奇怪的一點是,若計算單店平均年收入,鍋圈食匯的數據是增長的,從2021年的50多萬增至2022年的70多萬。但每年關閉的門店數量占比卻在升高,報告期內分別為0.7%、2.8%、3%。
平均下來,每家加盟店都賣出了比去年更多的產品,但加盟商離開的速度卻加快了。
02
替代者眾多
鍋圈食匯能有如今的發展,離不開預制菜行業的興起。這些企業對接田間與櫥窗,改變了餐飲行業的玩法,也讓這條從食材到產品的供應鏈越發清晰而透明,采購也變得越發容易。鍋圈食匯選擇火鍋、燒烤這一垂直賽道,把市場上符合自身定位的粗加工、預制食材聚合在一起,一門生意就做成了。
細看鍋圈食匯門店中銷售的產品,很容易就會發現,大多數產品被保存在冰柜中,且保質期通常有1年之久。這些產品主要是各種肉片、蝦滑、肉丸等,但幾乎看不到新鮮的蔬菜和海鮮等短保食品。諸如毛肚、百葉等常見的食材,也都裝在真空包裝中銷售。
冷凍食材帶來的消費體驗,難以與線下火鍋店媲美。例如主打“大刀腰片”的周師兄重慶火鍋,在腰片的選材方面堅持“只賣鮮貨”;巴奴、電臺巷等品牌的部分菜品也會選用空運的新鮮毛肚。
把鍋圈食匯這個主打“在家吃火鍋”的品牌與線下火鍋店相提并論,或許有些強人所難。但對于那些想要在家享用火鍋的消費者來說,想要采購更新鮮的食材,他們也有更好的選擇。
與鍋圈食匯站在同一條賽道上的對手,是盒馬、美團、叮咚買菜等生鮮巨頭。鍋圈食匯所能提供的底料、調味品、肉類、豆制品、丸滑等食材,在這些平臺上都能買到。不僅如此,諸如新鮮非冷凍的肉類、水產,以及新鮮蔬菜這些鍋圈食匯尚無法提供的短保食材,巨頭們也能滿足需求。
更重要的是,鍋圈食匯的肥牛卷、包裝毛肚、牛肉丸等常見食材的價格,與生鮮電商平臺的價格相比,也并不具備明顯優勢。此外,盒馬和美團的APP內均已上線火鍋食材專區,美團甚至將其命名為“火鍋食匯”。
此外,各地的大型商超也在當地與鍋圈食匯有明顯的競爭關系。招股書中公司列出的“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零售商排名及市場份額”顯示,鍋圈食匯在該行業市占率為3%,位列第一。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家用火鍋、燒烤供應商。
但鍋圈食匯為自己選擇的定位有些過于狹窄,經《投資者網》比對,招股書中的公司A可能為高鑫零售,公司B可能為沃爾瑪,公司D可能為永輝超市。而高鑫零售2022年財報顯示,其當年營收高達881.34億元,永輝超市2022年營收高達900.91億元。而這二者在“在家吃飯”市場中的市占率分別僅為2.7%和1.1%。
或許鍋圈食匯在招股書中給出的市占率數據確實有據可查,但用自己的全部體重與巨人的一部分相比,且得出了“排名第一”的結論,這樣的對比是否有意義仍值得商榷。
03
優勢在于下沉
既然市場上存在如此多的可替代方案,為何鍋圈食匯仍然能夠在2022年成功扭虧呢?《投資者網》研究發現,鍋圈食匯在下沉市場的布局起到了較為關鍵的作用。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末,鍋圈食匯有71.2%的門店分布在地級市、縣級市、鄉鎮地區,這些布局在下沉市場的加盟店為公司貢獻了66.5%的收入。而在報告期初,這部分城市的門店數量占比高達76.5%。
而盒馬在2020年,僅在一線城市就布局了約57%的門店。對于下沉市場,盒馬推出了盒馬mini、盒馬鄰里等多種店型。但從官方公布的門店選址來看,盒馬眼中的“下沉市場”很可能指的是“中心城市五環外”。
對于類似盒馬這樣的巨頭而言,進軍下沉市場就意味著供應鏈的下沉,這對一個品類十分齊全的平臺而言成本非常高。同時,下沉市場的消費能力能否供得起一條完備的供應鏈也是個非常值得考量的問題。即便是盒馬,在沒有供應鏈優勢的情況下貿然進入“真正的下沉市場”,其競爭力也會打折扣。
同樣的,叮咚買菜的服務范圍目前已經覆蓋30多個城市,美團則有20多個,在廣度上難以與鍋圈食匯相比。生鮮電商們確實與鍋圈食匯身處同一賽道,但目前,他們還不在同一個賽場。
這揭示了鍋圈食匯能在2022年扭虧的部分原因,除了疫情居家、加速擴店帶來的增量之外,它實際上成為了下沉市場中的“減配版盒馬”:SKU中缺少短保產品意味著放低了對供應鏈的要求。畢竟在數萬億規模的生鮮市場中,傳統農貿市場仍貢獻著90%以上的銷售額,與其在下沉市場跟農貿市場和大型商超搶食,不如體面放棄。
04
物流短板何時補齊
鍋圈食匯3年間一直保持著超過70%的低線城市門店占比,這樣的策略確實為它奠定了基本盤。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未嘗不是一種取舍:生鮮電商巨頭在鍋圈食匯的主戰場上邁不開腿,下沉進度緩慢;而鍋圈食匯輕裝前進,但受限于供應鏈能力,難以提供更豐富的SKU。
關鍵在于物流,用范志毅的話說就是“沒那個能力”。而從招股書中列明的募資用途看,鍋圈食匯可能還沒把物流的事情放在心上。
鍋圈食匯此次IPO擬募集資金排位第一的用途,是提高上游產能及提高供應鏈能力。公司計劃通過收購、自建等方式提高上游產能,以期最終實現“單品單廠”的目標。
鍋圈食匯之所以不滿足于向加盟商售賣來自供應商的食材,是因為在2021年8月之前,鍋圈食匯自身沒有原料生產能力。直到2021年8月收購了牛肉產品生產商和一肉業以及生產肉丸的丸來丸去,又在2022年收購了生產湯底的澄明食品。此外,還投資了蝦滑供應商逮蝦記。
以上這些舉措可以概括為“產能自有化”,它確實能提高鍋圈食匯的供應鏈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毛利。但也只是逐步替換現有的SKU,并沒有補齊鍋圈食匯在供應鏈上真正的短板——物流。
招股書顯示,2020年,鍋圈食匯的第4、5大供應商(供應商C、D)均主營冷藏牛羊肉,而到了2021年鍋圈食匯收購自有牛肉加工廠后,這2家企業再未出現在前5大供應商名單中。冷藏牛肉相關企業第二次出現在名單中是2022年,原因可能與其業務中包含內臟食品有關。
如招股書中所說,隨著“單品單廠”策略的逐步落地,部分供應商要么會被收購,要么會被替換掉。報告期內前5大供應商中,與食材有關的企業數量均為4家,唯有供應商B地位最穩,而它正是一家冷鏈物流企業。
提升供應鏈能力作為排位第一的資金用途,在招股書的具體內容中,鍋圈食匯卻并沒有提及提升物流能力的具體舉措。這或許意味著,短期內公司仍將以收購產能為主要任務,而供應商B在前五大客戶中的地位,或許仍將穩固。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賬上有1.38億元商譽,在資產凈值中占比為5.13%。在完成“單品單廠”目標后,公司會累積多少商譽?2022年,盒馬位于武漢、成都的2座供應鏈運營中心全面投入使用,總投資近20億元。如果鍋圈食匯想要在供應鏈中增加短保產品,這20億元可以當做參考價。
總而言之,在低線城市,農貿市場和當地商超在短保產品方面先天占優。而在冷凍食品方面,商超也具備先發優勢,鍋圈食匯或許比商超更貼近社區,能夠補齊商超冷凍食品在社區附近的缺位。在巨頭們真正進入下沉市場前,這部分缺位就是鍋圈食匯的基本盤。
根據《金融界》計算的估值,2022年11月鍋圈食匯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后,估值可能已經達到111.68億元。而2022年營收接近900億元的高鑫零售,截至5月3日其市值為297.64億港元,約合262.04億人民幣,永輝超市的市值則為310.37億元。
按照2年完成收購3類產能的速度,鍋圈食匯想要完成現有SKU的“單品單廠”,仍需要3-4年的時間。疫情“紅利期”逐漸消退,2023年甚至幾年后的鍋圈食匯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
本文源自投資者網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