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option id="0ccs2"><xmp id="0ccs2">
<tr id="0ccs2"></tr>
<sup id="0ccs2"></sup><acronym id="0ccs2"></acronym>
<rt id="0ccs2"></rt>
<acronym id="0ccs2"><small id="0ccs2"></small></acronym>
<samp id="0ccs2"><object id="0ccs2"></object></samp><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
<sup id="0ccs2"></sup>

中國冷鏈物流網

保定老行當——小爐匠

時間:2023-05-12 21:23:31來源:admin01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在以前,老保定東關外有個村子叫小營坊,逢年過節他們都要演出一個叫《鋸大缸》的節目,說的是單身漢張箍漏,四處串村攬活,鋸盆鋸碗鋸大缸。他看上了王家莊的寡婦王大娘,很想和她親近。這一天他又攬活來到了王家莊,王大娘聽見吆喝聲,就把張箍漏叫過來,說要鋸缸,在討價還價中,二人調笑戲謔。張箍漏唱:“八月里來秋風涼,箍漏我挑起擔子走得忙,前走一步叮得啷當響,后退一步響叮當。”王大娘唱:“王大娘正在上房坐,聽見外面吵嚷嚷,我有個大缸裂了縫,多少錢能夠給鋸上。”張箍漏唱:“不多不少銅子一百雙”,不然就會“連本帶利都賠光”。王大娘唱:“你賠不賠來我不管,給你個小子兒買塊糖。”接著兩個人互問姓名、年齡、身世,傾訴衷腸,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個節目中叫張箍漏的匠人,就是保定老行當中的小爐匠。

保定的小爐匠,是舊時漢族民間以鋦補大缸、鐵鍋、瓷碗為主的小手工業者,是工夫匠中的一種,早在南宋時期就有人經營這個行當,并且奉胡定真人為祖師。相傳,當年定州磚塔出現了裂縫,搖搖欲倒,百姓們感到這屬于不祥之兆,可又無法修復。一天傍晚,來了一位肩擔小爐匠挑子的白胡子老頭兒,他大聲吆喝“鋦大家伙——”,可人們拿出盆他不鋦,搬出缸他也不鋦,只管不停地吆喝“鋦大家伙”。這時,一個小伙子對白胡子老頭兒說:“你這也不鋦,那也不鋦,有本事你鋦裂開縫的塔吧,那個個兒大。”果然,第二天清晨人們發現磚塔的裂縫沒有了,只留下幾個扁擔長的大鋦子。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胡定祖師是討人們的“口風”來鋦塔的。小爐匠供奉的祖師各地有所不同,有的供奉太上老君,有的供奉女媧,還有的供奉餓佛,這個傳說證明,保定的小爐匠供奉的祖師就是胡定真人。

小爐匠是走村串巷吃手藝飯的,保定一帶直接就管他們叫做“鋦盆兒鋦碗兒的”,因為他們可以把破損、裂縫的飯碗、菜盤、茶壺、大缸、花盆等修補的“破鏡重圓”,能夠繼續使用。有首打油詩是這樣寫的“撿取殘鐺破勺來,鉗錘爐橐早安排。諸公莫笑非良冶,總惜人間有棄材”,這的確是對小爐匠錮鍋鋦碗的真實寫照。他們肩挑擔子,一頭是小火爐和風箱,一頭是設計巧妙的四屜柜,里邊放著鉗、錘、油灰(膩子)盆、大小不等的銅鋦子、鐵鋦子等。當然,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金剛鉆頭和鉆弓子。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兒”,瓷器堅硬,全憑金剛鉆才能打眼、上鋦子。這句話后來的引申義就變成了沒有本事就別攬這件事。如果干活兒的過程中,金剛鉆頭掉落,小爐匠一定會認真地找。找不到就會借來笤帚簸箕,將一大片土都收起,回家后用面籮篩著找。挑子上還掛有一面小銅鑼,隨著步履的節奏晃動,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雖然他們有時也吆喝:“鋦盆鋦碗錮漏鍋喲——”但主要還是靠響器。人們聽見鑼聲,就知道小爐匠來了,就會趕緊把家里破損的鐵鍋、瓷器拿過來,圍成一圈看小爐匠不慌不忙地修補干活。

補鍋

看小爐匠干活那是一種享受。鋦鍋時,他們嫻熟地用鉆眼的工具在鐵鍋裂紋兩邊均勻地鉆上兩排小眼,并使用一種特殊的鋦釘,加熱后穿在裂紋之間,再用小鐵錘敲打鋦釘的尖使之像鉚釘一樣堅固平整,鐵鍋就可以繼續使用了。相比較,補鍋的難度就要大的多了,要先在煤灶里放個泥窩碗兒,里邊放上砸碎的生鐵與古銅錢,然后緊拉風箱,一會兒生鐵與銅錢就化成了鐵水。小爐匠左手拿著圓柱兒形的布卷,在布卷頂端凹處放點兒谷糠,右手用金屬勺舀一勺鐵水倒在谷糠上,就在谷糠起火的一剎那,從外邊對準鍋的破洞往上摁,與此同時,右手拿著的布圓柱兒在鍋里邊緊緊頂住破洞往下壓。“哧啦”一股煙,鐵水在破洞處凝固,鍋就補好了。補鍋前先要對破的地方做一些處理,用尖嘴小鐵錘敲掉銹斑,若破口太小,把破口敲大一點,這樣才能讓鐵水和鐵鍋咬合;若破口比較大,就要從破口的四周補起,經過多次修補,這樣才能最后把鍋補好。鋦大缸和鋦鍋差不多,只是鋦好之后的大缸,小爐匠還要用一種特殊的膩子抹在裂紋和鋦釘處,過幾天膩子徹底硬化之后才能使用。因為大缸和壇壇罐罐所裝東西通常具有腐蝕性,所以那些膩子實際上也起到了防止腐蝕的作用。

鋦碗

鋦碗在小爐匠的活計中難度是最大的,“鋦碗”在這里也只是個泛指,實際上包括了鋦各種瓷器。因為瓷器是日常生活中硬度最大的器具,在瓷器上鉆眼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用一種叫金剛鉆的特殊工具。開始鋦碗時,小爐匠要先用一根細長的繩子,將破裂的瓷碗拼接好,反復扎緊,然后將碗放在雙腿之間,一只手拿著一根兩頭拴一根皮繩的弓形竹板,把皮繩纏在鉆桿上,來回拉動竹板,就帶動鉆桿飛快地來回旋轉,金剛鉆的鉆頭就在堅硬的瓷碗上鉆出了兩排細細的小孔。碗、碟的形體較小,而且一般都比較精致,因此所用的鋦釘也都比較講究。除了比較細小精致外,還分不同的金屬質地,一般都是用銅質的鋦釘,色澤好看,還不易生銹和腐蝕。瓷器高級主人家講究的還有釘銀鋦釘和金鋦釘的,據說有的人為了顯示自己家有悠久的傳統歷史,還以擁有鋦過了的器物為榮,鋦這種細活時不僅是修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小爐匠要利用裂紋的走向,按器皿的顏色選擇金、銀、銅鋦釘,鋦出梅花、桃花或是飛鳥等等圖案,經過細心打磨,使其看不出摔裂的痕跡。這些優美的鋦補圖案,會顯得器皿更加雅致,還有的器具通過修繕加上花紋,能使價值倍增。也就是這些細活,才能顯示出小爐匠的絕藝,因此,不少大戶人家和手藝高的小爐匠都有來往,有的還結為至交。據說老保定有位姓孫的教書先生,先祖曾經是位京官,祖上留下一把乾隆年間的紫砂壺。日本鬼子占領保定后,一名日軍大佐說要和他交朋友,實際上是想奪得此壺,孫先生為了家人的安全,勉強答應,說再用一夜就會送給他。第二天那日軍大佐前去拿壺時,見孫先生正在打罵兒子,說兒子不中用,擦壺時把紫砂壺打碎了,還說這是祖傳的寶物,就是死了也無法向列祖列宗交代。日軍大佐望著地上的紫砂壺碎片,失望地離去。原來,這是孫先生的摯友小爐匠張師傅使的一計。他把紫砂壺裝滿黃豆后注入清水,利用黃豆遇水膨脹的力量將壺壁撐裂后謊稱打碎,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后,張師傅又用銀鋦子鋦出荷花圖案,使這把紫砂壺更有價值。

隨著生活的變化,一般的器皿人們都不會再去費勁修復,而小爐匠這種曾經廣泛影響人們生活的手藝也將永遠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但小爐匠身上體現出的民族“惜物保福”的傳統節儉美德,以及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卻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當人們在書中再次看到小爐匠的身影時,會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從他們身上找到我們現在應有的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活法。

文章來源于《老保定叢書》(第一輯)——《保定老行當》,作者王磊,圖片來源于網絡。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這個外賣平臺近一周7000多家門店恢復線上供應!助力復工,200萬份食安封簽發放

下一篇:未來十年甜品市場的產值將高達3000億!

相關推薦
  • 預制菜5項大獎出爐,華鼎供應鏈榮獲“最具競
  • 新春將至,鍋圈食匯預制菜持續升溫
  • 餐飲怎么做?難做?沒搞懂這5點,千萬別做餐飲
返回頂部
?
天天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