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原來你吃錯了?——香港茶餐廳與內地茶餐廳有大不同

茶餐廳是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和文化符號。2004年9月香港電臺舉辦了一個“最能代表香港的設計”評選活動,結果“茶餐廳”以1930票獲得冠軍。外人莫小看,茶餐廳在香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2007年4月,香港政黨民建聯要求政府申請把茶餐廳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政事務局表示會進一步考察和研究,以確認茶餐廳是否符合入選資格。
說起茶餐廳,網友都不陌生,因為這么多年來港式茶餐廳已在內地開枝散葉,漸成時尚。但是,你幾乎遇不到一家真正的茶餐廳!
不僅上海、北京少有,廣州也幾乎沒有。偌大的廣州或許只有“永盈茶餐廳”是比較名副其實的,甚至連街知巷聞的“表”字號(如:表叔、表哥、表妹)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茶餐廳。
那什么是“茶餐廳”?寫定義太生搬硬套,直接用排除法好了,就是:第一要不賣茶(中國茶),要賣只賣絲襪奶茶,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那種,不是街邊行走的冰爽奶茶呵;第二要不賣正餐,以西式簡餐為主,以廣式粥粉面為輔,也可搭些燒臘快餐和碟頭飯(中西合璧);第三要不做炒菜,更不可做大菜、硬菜(還想喝酒?),炒粉炒飯炒蛋一人餐則多多益善!
內地許多人至今還誤以為茶餐廳就是像廣州喝早茶吃點心那樣,其實茶餐廳只是賣英式奶茶而沒有中國茶,也沒有中式點心的。也就是說沒有內地人熟悉的蝦餃和鳳爪,只有菠蘿包、三明治和吐司之類;所謂“下午茶”也不是喝(中國)茶、吃(中式)點心,而是純英式下午茶點。
難道網友吃了這么多年的港式茶餐廳還搞錯了?沒錯,是搞錯了,文字有點拗口!原來你吃的是另類茶餐廳:有人專門為內地人設計訂做的“休閑茶餐廳”。而香港本地只有快餐式茶餐廳!
以下這段文字引自百度百科,一字未動,以示正宗:
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早年香港只有高級餐廳(以前稱為西菜館或餐室)會提供西式食物,而且收費昂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香港人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日甚,冰室遂相繼興起,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冰室當時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明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設有面包工場,制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后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歐美食物,后來更發展至晚飯小菜,款式可謂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的為1946年開辦的中環蘭香閣茶餐廳,1952年開業的蘭芳園則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茶餐廳。
可見,茶餐廳本就是仿西式冰室和街頭咖啡的一種便捷小食場所,直到后來才發展至晚餐小菜,也還是因陋就簡,始終強調的是多元化、快捷化、廉價化,是最適合港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平易務實的生活態度。
大陸人最早都是在香港影視劇中見識茶餐廳的風情,那時會覺得很新奇很時髦;后來發現許多大明星如周潤發、周星馳、周慧敏等都是茶餐廳粉絲(“周粉”),更加愛屋及烏。其實,上海和廣州許多知名茶餐廳也是影視明星或編劇導演開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茶餐廳這種帶著鮮明香港特色的飲食業態隨著來中國內地開廠經商的港人進駐廣東沿海地區,匆匆開始了北上之旅。不過入鄉隨俗,從裝修形式到餐品內容都做了大幅度調整。到了2007年前后,茶餐廳首先在上海、北京等內地一線城市立足,漸漸開枝散葉。2009年香港著名的翠華餐廳來到上海開出了第一家位于中國內地的分店,到了2018年翠華餐廳在內地分店已達34家,數量超過香港本土。但是,“翠華餐廳”顧名思義品類應當屬于正餐,而“太興餐廳”在香港本身就是燒臘餐廳,上海的“新旺”及其分品牌“港麗”雖叫茶餐廳但名不符實。茶餐廳屬快餐廳,而新旺、港麗都是做中式正餐的,雖然帶著茶餐廳基因,但比傳統茶餐廳高幾個檔次。
2007年,我覺得當時滿大街的奶茶店開始做爛了,便將公司在廣州的飲食業務轉型為奶茶小吃綜合店,試了一下效果不錯,就干脆再上個臺階推茶餐廳。一開始選用臺資工廠“蒸燴煮”料理包做簡餐,品質確實不錯,但顧客反映口味單一,也沒有現做的快餐新鮮,為此很傷腦筋。廣州餐飲競爭太大了,而公司的主營業務目標是內地市場。大批內地客戶“葉公好龍”,都是沖著粵菜花樣來的,根本不接受傳統茶餐廳小打小鬧的快餐模式。但是,大酒樓形式又偏高檔,投資規模太大加盟客戶也承受不起。為滿足北方客戶需求,又便于在百度推廣,最后選定以“粵港休閑茶餐廳”名義做輕型化、時尚化的粵菜餐廳,因為茶餐廳概念對內地人來說還很新鮮,“粵港”代表原產地,“休閑”表明時尚氛圍。如果叫粵菜餐廳肯定沒人接受,直接叫茶餐廳又名不符實,而且也未必會受重視。因此,我第一個帶頭炮制“休閑茶餐廳”。
這種新概念茶餐廳是在粵港傳統茶餐廳的基礎上導入了粵港燒臘、粵菜小炒、鐵板煲仔、泰香咖喱、中西點心和甜品飲料,甚至還帶有川湘風味和本邦土菜。事實上,市場檢驗結果也表明內地消費者多數不接受港式奶茶、碟頭飯、粥粉面和燉盅例湯,而必須點菜!他們更喜歡重口味的硬菜。
2007年后,以港人在北上廣深開設的茶餐廳為龍頭,上海本地有新旺(后加港麗)和避風塘連鎖店,廣州和深圳則有餐飲公司專門做茶餐廳加盟連鎖,一時發展迅猛。關鍵詞為“茶餐廳”與“港式茶餐廳”的百度搜索指數在2015年至2016年中達到最高。等于是向全國做了茶餐廳的普及和推廣工作,但是這些絕大多數已不再是港式茶餐廳,而是為內地人量身定做的“休閑茶餐廳”,這個新詞匯就是我創的。之所以敢講首創,因為在2007年之前根本就沒有休閑茶餐廳,只有快餐茶餐廳,作為餐飲策劃人,我第一次反其道而行之,大膽創建了“休閑茶餐廳”這個專有名詞,并通過百度搜索向全國推廣開來。我的解釋是“休閑茶餐廳”適宜商務宴請、休閑小憩、情侶約會、家庭小酌、朋友聚餐,既有大酒店的清雅,又有小餐館的便利。是為記。
我們在店內裝修和菜單設計上也確實是按休閑理念而不是按香港的快捷方式實施的。內地人講面子講排場,重裝飾重舒適重休閑,卡座已是標配,還必須設幾個包間,因為越小地方的人越重隱私,大家都相互認識,怕碰見熟人尷尬。
茶餐廳在香港其實是最草根也最本土化的大眾食肆。香港專欄作家馬家輝說茶餐廳是“混血,雜種,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把世界宇宙包羅在碗筷刀叉之間,是具體而微的全球化象征。”話糙理不糙,的確如此。
在香港,人多地少節奏快,茶餐廳就是樓下的街邊檔,一式的快餐桌椅(主流的是沒靠背的圓凳,少部分有廂式卡座),用不銹鋼或塑膠餐具,連裝冰飲的杯子也是塑料做的低檔貨。往往沒有像樣的菜譜,只在臺面玻璃下壓著一張舊菜單,你想翻都沒得翻!
港人如果不煮飯,習慣一日三餐都在茶餐廳解決。早餐一般在上午十點,午餐在下午二點,晚餐要到八點左右吃,平均比內地至少晚二個小時!而香港人習慣在下午三四點之后到茶餐廳喝杯油膩的英式奶茶(港式奶茶),再吃個菠蘿油(烘熱菠蘿包加塊冷凍的牛油),俗稱“下午茶”。內地人可不吃這一套!對港人熱衷的絲襪奶茶、鴛鴦(咖啡兌奶茶)、油多士、撈丁(出前一丁)、公仔面、餐蛋以及利賓納、好立克、阿華田、咸檸七和雜果賓治飲品都不大接受。對香港人習以為常的“搭臺”(互不相識的客人拼桌擠在一起)更是驚為外星人!
香港茶餐廳以售賣早餐、快餐、特餐和常餐為主,除了客人較少的晚餐,都是不可以點菜吃飯的。
但是,香港人在“好吃”方面可比內地人賣力多了。香港的茶餐廳在飲料配制上有許多全球獨創,如“鴛鴦”(咖啡勾奶茶)、“黑白鴛鴦”(好立克加阿華田)、“奶水蛋”(開水里打個蛋加煉奶)、“咸檸七”(咸腌檸檬加七喜)都是香港獨創,還有“茶走”(絲襪奶茶不加砂糖,改加煉奶),還有“飛砂走奶”……
小吃方面更不厭其煩,不但有港澳特色的“豬仔包”、“豬扒包”、“辣魚包”(罐頭沙丁魚做餡),更將“多士”(烤面包片,港式是煎炸的)硬生生整出了“奶油多”、“奶醬多”、“油占多”(牛油果醬吐司)、“鮮油多”、“西多士”(法蘭西吐司),還將“三明治”(夾心面包片)做出了“公司治”、“(雞)蛋治”、“腿蛋治”、“牛(肉)治”、“蛋牛治”;而且香港茶餐廳的三明治和外國三明治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只會用方包制作,并且可以讓顧客自選“飛邊”(去掉面包的邊緣外皮)或加“烘底”(先把白面包片烤成多士),可謂“飛邊加底真多事”!
但除了挖空心思整吃整喝之外,其他一切從簡,能免則免。不僅裝飾免,服務也免。事實上,在香港茶餐廳是不能“點菜”的,只能叫“落單”(寫單),不僅是香港和內地的語言習慣不同,也是由于茶餐廳本身都不炒菜的,用滾水燙個青菜淋上油就對付了。另外,在香港的茶餐廳消費完也不可以喊“買單”,因為沒有人手為你服務,要自己拿著點餐紙到門口收銀臺結賬。
而我們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一家電器城二樓的茶餐廳,不僅按當地人要求上了各種中國茶(毛峰、龍井、碧螺春、杭白菊等),還專門配了白酒和紅酒。我就親眼見一位客人中餐喝了一支紅酒,乖乖!你就知道內地人究竟有多休閑。
現在人真是越來越講究,除了年輕人可能還喜歡嘗試港式茶餐廳的奶茶和甜食之外,大多數人已轉向喝花草茶來消食去膩養生,如大牌敖東紅豆薏米苦蕎大麥茶就是一個挺不錯的選擇。
我說的“休閑茶餐廳”真的沒錯吧?你對粵港飲食有什么體驗,歡迎關注、轉發和分享!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