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火鍋料理師”成為國家新工種!從食材、湯底到蘸料都有講究

原標題:“火鍋料理師”成為國家新工種!從食材、湯底到蘸料都有講究
氣溫驟降,火鍋成為不少人的暖身“必需品”。一口煮沸的湯鍋,包裹著各類食材,憑此取悅眾人胃口。
火鍋看似做法簡便,但要想吃得健康,食材配比、湯底、蘸料等都有講究。
近日,“火鍋料理師”這個職業正式被國家認可,意味著烹制火鍋有了行業規范與標準。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解讀各式火鍋的優缺點,并告訴你營養與美味兼具的“涮鍋秘籍”。
受訪專家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 左小霞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中國注冊營養師 于仁文
火鍋料理師,被國家認可的“新工種”
近日,由重慶申報開發的“火鍋料理師”作為中式烹調師職業下的新工種,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面向社會發布,此舉填補了火鍋行業沒有專屬職業工種的空白。
火鍋料理師,指從事火鍋鍋底、醬料、蘸料的制作,菜肴預制,菜品切配并具備一定餐飲經營、管理能力的人員。
這一職業正式成為國家認可的新工種,預示著眾多火鍋從業者,將由普通勞動者提升轉化為職業技能人才,進一步推動餐飲服務行業快速發展。
早在2015年,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將“火鍋料理師”作為地方特色崗位,納入全市職業培訓,并開發了專項職業能力規范,至今有6萬多人經考核獲得了火鍋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據央視財經報道,正宗的火鍋底料,講究麻、辣、鮮、香,采用牛油、辣椒、花椒、姜、蒜、豆瓣為主要材料,再添加多種香料炒制而成。
例如,牛油的品質、原材料選擇和配比、炒制時長和溫度,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影響火鍋味道的關鍵因素,而這全靠廚師多年練就的“手上功夫”。
鼻聞、眼觀、手感,還有2個小時寸步不離地炒制,制成的底料在冷卻后還將進行7天發酵,待各種原材料味道充分釋放融合,才會被端上顧客的餐桌。
于仁文介紹,如今將“火鍋料理師”設為專有職業,更有利于對這一行業的規范、管理,保障人們的飲食安全。
4類火鍋的營養優缺點
據西漢海昏侯墓室出土的“青銅火鍋”推斷,2000多年前的古人或許就享用過火鍋。
從南宋時期最早有關火鍋吃法的記載論著,到清朝初年真正將火鍋發揚光大,火鍋文化的歷史發展已久。如今,各地流傳的火鍋吃法中,各具特色。
貴州酸湯火鍋
黔人嗜酸,更擅長制酸。酸湯火鍋在火鍋中屬于比較健康的一種,且不易上火。
湯底:一般用大米、番茄、辣椒等在壇中發酵,制出自然酸湯,或用番茄醬熬制而成。“酸”以乳酸為主,還含有一定量的蘋果酸和檸檬酸。
乳酸可以增強腸道免疫力,檸檬酸和蘋果酸能促進鐵等礦物質吸收。
蘸料:一般用腐乳、香菜、辣椒等制成,當地人稱為“蘸水”。腐乳含有利于人體消化吸收的必需氨基酸、鈣等礦物質,以及一般植物性食物中沒有的維生素B12。
涮鍋建議
喝湯要在開涮食材前,高血壓、心血管病人群要少蘸腐乳;
魚肉在酸湯中能保持較為緊實的質地,不容易煮得糟爛;
把熱性羊肉換成魚,再加些綠葉菜、黃豆芽等,味道更鮮美、營養更高。
老北京銅火鍋
湯底:選用清湯,即清水中加入姜片、蔥段、蘑菇、紅棗、枸杞等配料,一般不加辣椒,口味比較清淡。
蘸料:一般是芝麻醬、韭菜花、香菜等,芝麻醬能提供十分豐富的鉀、鎂、鐵、鋅等礦物質,以及大量的維生素E、尼克酸,但其熱量、脂肪含量較高,食用時應減少其他油脂攝入。
吃銅火鍋時,很多人會點幾大盤牛羊肉,這類肉飽和脂肪含量高、熱量高,食用過多會增加肥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最好多點瘦肉。
一般來說,一人一餐2兩羊肉即可,也可以用魚蝦貝類、豆制品等代替部分牛羊肉。
涮鍋建議
開始涮鍋時,先放土豆片、山藥片、紅薯片等,盡早吃點淀粉類食物,利于保護腸胃,防止吃得過飽;
涮鍋順序可以調整為“菜→肉→菜”,有助控制食量;
涮過肉后,如果湯內有大量浮油,可以先將浮油撇去再放蔬菜。
粵式海鮮火鍋
這種火鍋特別適合不能吃辣的孩子、老人食用,并且廣東人好補,有時會在湯底加入煲湯常用的藥材,吃到最后,湯也喝掉。
湯底:多用老母雞、棒骨等熬制而成,再加入蝦米、干貝、白蘿卜等調味,口感清淡味道鮮美。
涮品:以海鮮居多,包括鮮魚片、雞片、對蝦、蝦滑等。
蘸料:多采用海鮮醬或沙茶醬,加入炸蒜蓉、香菜、辣椒、花生等調味。
從熱量和蛋白質的角度來看,粵式火鍋以海鮮為主,熱量低、蛋白質含量高。比如,每100克對蝦的熱量僅為93千卡,蛋白質含量為18.6克,脂肪含量僅為0.8克。
涮鍋建議
從營養角度說,粵式火鍋的營養并不均衡,最好選擇適量牛羊肉等紅肉,幫助補鐵;
因其蘸料多是海鮮醬或沙茶醬,鈉含量很高,高血壓人群要少蘸或不蘸;
以棒骨煮成的湯底嘌呤含量很高,加之海鮮嘌呤也很高,尿酸高的人或痛風患者謹慎食用;
海鮮一定要煮熟后再吃,不要圖鮮嫩,以免感染寄生蟲。
川渝麻辣火鍋
“紅通通的油面鋪滿辣椒”是不少人對川渝火鍋的印象,它以獨特的“麻、辣、鮮、香”享譽中外。
湯底:多用辣椒、花椒、牛油、豆瓣、老姜等數十種調味料按比例精心炒制而成。
其中,成都火鍋牛油少、清油多,用新鮮辣椒與花椒;重慶火鍋熱衷麻辣,清油少、牛油多,用干辣椒調味,花椒多,味道較重。
蘸料:一般都是油碟,再加上香菜、蒜泥、花生等調味。
川渝地區比較潮濕,辣椒和花椒能幫助散發體內濕氣。辣椒含多種抗氧化物質,花椒是一味暖身調料,有助增強免疫力。
不過,吃太多花椒、辣椒容易上火,很多人吃完會長痘、便秘。
熱量高、太辛辣的川渝火鍋并不適合經常吃。
涮鍋建議
湯底本身油脂含量較高,涮食物時,牛油會附在上面,增加了熱量攝入;
盡量少選吸油的食物,比如綠葉菜、凍豆腐、香菇等;
少選脂肪高的食物,比如豬腦、肥腸等內臟;
多選擇蘿卜、青筍、藕等蔬菜。
從湯底到主食,都有健康講究
對于普通人來說,無論是在外就餐,還是居家自制,吃火鍋除了要滿足味蕾,更重要的是保證健康。
湯底
選清湯的
最好選用清湯鍋底,在清水中加入蔥段、姜片、紅棗、枸杞、紫菜、蝦皮等,喜歡鮮味的可以加些菌菇。
如果覺得口味淡,可以用番茄或番茄醬熬制鍋底,但不要額外加鹽。
購買成品火鍋底料,少放清油包,或將凝固的牛油摳除后再使用;煮食材前最好先撇掉上面的浮油和辣椒;吃火鍋隨時添湯,以免水分減少導致鹽分濃縮。
蘸料
警惕鹽超標
建議用姜末、蒜蓉、香菜等調以香醋和少量醬油,愛吃辣的人可以適當加些小米辣,既能保證蘸料有味道,姜蒜又能起到促進胃液分泌、抑菌的作用。
葷菜
牛羊肉人均2兩
肥牛、肥羊等肉類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肥腸、腦花等膽固醇、嘌呤含量高,過多食用不僅容易長胖,而且不利于心腦血管;
午餐肉、香腸和魚丸、牛肉丸等含有大量肥肉或淀粉,加工過程中添加了不少鹽,營養價值低;
毛肚、百葉、黃喉等內臟類葷菜,存在用火堿和甲醛“美化”的風險,可能傷害神經、消化系統。
葷菜最好選擇瘦一點的牛羊肉,人均控制在2兩內,也可以用魚蝦貝蟹代替部分牛羊肉。
葷菜一定要煮熟煮透,夾盛生食的餐具要與熟食分開,以免生熟交叉污染。
素菜
肉的3倍
吃火鍋要多涮素菜,與葷菜比例約為3:1,種類可包含綠葉菜類、根莖類、菌菇類、海藻類、豆制品等。
菠菜、白菜、茼蒿等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植物化學素,熱量很低,
但不建議在辣鍋中煮;
蘿卜:富含糖化酵素、芥子油和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分解淀粉和脂肪,消食解膩;
蓮藕:含有鞣質、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增進食欲、去油解膩,還可以與肉食溫涼互補,
非常適合涮火鍋;
筍類:富含B族維生素,低脂、低糖、多纖維,
胃腸疾病患者最好少吃;
蘑菇:口感較其他蔬菜嫩滑細膩且能提高免疫力;
豆制品:含豐富的鈣和優質蛋白質,
適合不喜肉食的人。
多數人吃火鍋喜歡先下肉或海鮮,等湯底“鮮”了再煮菜,這樣很容易造成肉類攝入過多,占用素菜份額,不妨調換下順序或同煮同吃。
主食
首選薯類雜糧
吃火鍋如果最后煮面條,會把湯底中溶解的油脂、嘌呤、亞硝酸鹽等一同吃進肚子,加重胃腸、肝腎負擔。
建議火鍋吃到一半時,煮些雜糧面條或吃幾口雜糧飯,既保證碳水化合物攝入,又能保護腸胃。
還可以選擇土豆、芋頭、山藥、紅薯等薯類食材,它們幾乎不含脂肪,并且淀粉含量豐富,易產生飽腹感。
飲品
避免甜和涼
火鍋中常涮的海鮮、動物內臟、菌菇等嘌呤含量比較高,大量飲用啤酒會造成尿酸在血液中沉積,易引發痛風,酒精還會破壞胃表面的黏液保護層,加重胃腸不適;而汽水中的糖含量往往較高。
無糖或低糖牛奶、酸奶和豆漿等植物蛋白飲料有利于保護胃黏膜,也是火鍋好搭檔,也可以喝大麥茶,減少嘌呤攝入。
若實在想喝冰的,最好小口慢飲,盡量拉開與熱食攝入的時間間隔。
▲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