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商亂象,靠概念講故事,鍋圈難上市

鍋圈,成也疫情敗也疫情。
文|蘇黎
出品|零售公園
楊明超本來是有一份鐵飯碗的,1994年鄭州大學的中文系大學生,到哪兒都很吃香,但他并不安分,大膽扔掉鐵飯碗,辭職下了海,從此,江湖上多出一位餐飲老炮兒。
2005年前后,鄭州最大的露天夜市叫“黑老婆”,招牌菜是一道螺絲大蝦,黑老婆一年最高做到過三億規模,一時間風靡全城,這是楊明超在餐飲路上的最早嘗試。
可惜,后來遇上當地整治露天燒烤,黑老婆被整治沒了。
楊明超轉戰火鍋賽道,花兩年時間讓“小板凳火鍋”火遍大江南北,幾乎一夜之間,鄭州“擺滿了”小板凳,巔峰時期,小板凳火鍋最多開到1000多家。
可能是疏于商標的管理,山寨品牌層出不窮,在各地冒頭,楊明超和他的小板凳再次敗北。
作為連續創業者,楊明超當然選擇繼續嘗試,背靠茅臺,楊明超用了四年時間開出第一家鍋圈零售門店,依托加盟模式,鍋圈食匯擴張至近萬家門店,成為新零售最大的一匹黑馬。
楊明超做過啤酒代理、賣過烤魚、開過火鍋店,在餐飲這門生意上折騰了十幾年,動態路線基本是高起高落,攻城略地很快,倒下的速度也很快。
這一次,鍋圈的開局仍然很高,比如,達成同樣的體量,對比蜜雪冰城二十多年的謀篇布局,鍋圈自成立之日算起,還不到6年。
如此瘋狂地進擊擴張,難免讓人擔心鍋圈的結局。
鍋圈,為港股開鍋
去年,鍋圈食匯首次實現盈利,凈利潤為2.41億元。扭虧為盈后,鍋圈食匯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聯合保薦人為華泰國際和中金公司。
鍋圈算得上是資本的“寵兒”,共計完成七輪融資,除了未披露金額的戰略融資之外,融資總金額將近30億元,投資方不乏IDG資本、天圖資本、招銀資本、茅臺等大牌投資機構。
最開始,鍋圈切入的是餐飲B端市場。
楊明超在小板凳火鍋發展火熱的時候,就說過“我們不是做火鍋的”,那時,他已經萌生了向火鍋食材上下游供應鏈滲透的念頭。
在餐飲業摸爬滾打過,楊明超深知火鍋食材供應的痛點,從火鍋店背后的供應鏈切入,注冊了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將公司定位為B2B經營方式,主要給飯店提供食材供應。
彼時,公司還在對標美國餐飲品牌 US Foods,鍋圈立志成為“中國家庭自己的 US Foods”。按照US Foods的發展路徑,鍋圈要做的是不斷擴大經營品類,加上收購、并購等方式,完善自己的供應鏈。
由于鍋圈剛成立不久,沒有足夠的實力,不適合這種“重資金”模式;也打不過千味央廚這類專注“中央廚房”的老牌公司;加上對庫存積壓、商品損耗的風險抵抗能力較弱,綜合考量風險和利潤空間后,鍋圈轉向了C端的餐桌。
走向C端之前,楊明超多做了一個動作。眼看B端市場不起量,楊明超索性把后端的資源打包,在鄭州最大的凍品和調味品批發市場信基批發市場開店,做凍品食材批發生意。
隨著終端渠道的發展,2017年,鍋圈開始搭建自己的終端渠道網絡,在鄭州開出了第一家鍋圈食匯門店,并且有著非常樸素的初心:希望讓消費者人均花不到50塊錢就能吃上一頓地道的火鍋。
楊明超指揮鍋圈“農村包圍城市”,通過前期的供應鏈體系搭建,提高了冷鏈能力,鍋圈把產品賣到縣級、鄉鎮,在這些城市加盟圈地。
帶來的效果也不錯,2020年超過四成的收入都是縣級市、鄉鎮一級的加盟門店貢獻的,其中縣級市貢獻了31.9%。
只是,鍋圈的供應鏈及冷鏈物流能力還是偏弱,冷凍過的食材比不過堂食的新鮮,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并不好,鍋圈門店數量增長緩慢,兩年時間才積累了500多家門店。
鍋圈真正的轉折點是疫情爆發。
疫情之前,鍋圈所在的賽道并沒有那么性感,吃火鍋講究的是熱鬧氛圍,大家一起出門吃火鍋可以搞搞社交、增進情感。
疫情之后,消費端的需求就變成了在家吃飯,當其他需要堂食的火鍋店忙著自救的時候,鍋圈抓住了縫隙迅速崛起。成本優勢和火鍋到家服務,讓鍋圈得以和其他火鍋企業拉開了價格差距,訂單量驟增,會員數量也高速增長。
慢慢地,資本市場注意到了鍋圈,當然也包括鍋圈想要講述的全新且脫俗的資本故事:在家吃飯。
鍋圈斥資百萬,聘請了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在家吃飯行業”,主打一個在家吃火鍋,一站式解決在家吃飯餐食問題。招股書里,“在家吃飯”更是被提及223次。
受益于疫情,2021年底,鍋圈的門店數量直接飆升至6868家;2022年底,總門店數量更是到了9221家,復合年增長率高達46.4%,鍋圈進入“萬店俱樂部”是早晚的事。
要知道2022年是中國餐飲業最艱難的時候,不少餐飲企業死在了冬天的寒風里,而鍋圈洋洋灑灑新開了2631家門店。
三年疫情期間,靠著瘋狂擴張,鍋圈的整體營收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20年—2022年,鍋圈總營收分別為29.65億元、39.58億元和71.74億元,增長率由33.5%上升至81.2%,也正是靠著規模,鍋圈實現扭虧為盈。
病毒式擴張,難管加盟商
鍋圈堪稱是火鍋界的“蜜雪冰城”,近萬家門店幾乎全部采用加盟制,只有5家是自營。
為了快速占領家庭火鍋市場,楊明超從一開始就沒有自己投錢做直營門店,而是面向全社會開放特許加盟模式。
在鍋圈食匯的官網上,可以看到“創業更輕松,沒有經驗也能輕松開店”的宣傳語,還有不收加盟費的優惠政策,這吸引了很多創業者加盟。
憑借加盟商,鍋圈開店速度翻倍增長,實現病毒式擴張。據窄門餐眼數據顯示,鍋圈食匯門店數量目前在國內餐飲行業排名第八,超過了麥當勞、星巴克和瑞幸咖啡這些知名品牌,而排在鍋圈前面的,客單價都不及鍋圈。
可以說,加盟商就是鍋圈最大的客戶,也是鍋圈的全部江山。
過去三年,鍋圈向加盟店銷售產品的收入占比總營收的98.2%、94.2%和90.3%,這就導致鍋圈的業績嚴重依賴加盟門店的擴張和銷售情況。
要想企業穩定發展,如何管理加盟商就變成了一道必答題,否則就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鍋圈采取了一些手段,比如:
在品牌形象方面,鍋圈對加盟商進行統一指導,在員工培訓、門店布局、產品展示、庫存管理、定價等方面,要求加盟門店保持一致。
在渠道方面,鍋圈建立了數字營銷對接加盟商,通過數字化手段將現金流和信息流直接攥在自己手里,包括投入資金、存貨管理、門店運營、會員信息及相關供應鏈信息等。
但事實上,鍋圈食匯的門店各自為戰,甚至不停地內卷,只為了存活下去。
都是加盟商,彼此之間的形象相同,鍋圈總部給加盟商提供的營銷活動又基本一樣,注定了鍋圈門店之間沒什么差異性。
假如加盟門店彼此之間的距離合理,大家都能賺到錢自然沒什么沖突,但問題就在于鄰近區域內,鍋圈開了太多門店,對單店收益造成了影響。
鍋圈各個省市的開店數量被分成了五檔,有些城市的門店處于過度開放狀態,有些則還有較大的紅利,比如小縣城的門店就少一些,也沒有盒馬、叮咚買菜這些大平臺的積壓,加盟商的日子相對好過。
杭州的一位加盟商就吐槽,鍋圈的工作人員口頭表示過有保護協議,3公里內只允許一家加盟,但自己開店后發現,周邊5公里內有十幾家鍋圈,生意不好最后只能虧損轉讓。
要想提高店鋪的銷量,加盟商自己得投錢做營銷,杭州這位加盟商附近的加盟店,就出現過店主自己每天搞一毛錢一份的特價牛肉進行引流,有投訴到總部的,不過也沒啥用,各人賺各人的錢罷了。
鍋圈招股書中甚至明確提及,加盟門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加盟商本身的運營能力。
同時,鍋圈總部為了控制成本只提供商品,規定加盟商必須從鍋圈進貨,但是至于切割、散裝、包裝等工作需要加盟商自己搞定,部分食材也不是統一采購的,這些不僅埋下了食品安全衛生的隱患,還將開店風險間接轉給了加盟商。
奇怪的是,鍋圈加盟商的閉店率并不高,只有3%。
這當然不是因為經營狀況良好,鍋圈的督導會對經營不善的門店做心理輔導,夸張點說有洗腦搞傳銷的意味,“你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不是我們品類不行”、“再堅持一下”,有些門店即使虧損還能得到“再開新店”的勸說。
加盟商畢竟做的是小本生意,盤一盤自家店就行了,真正的壓力其實是回到鍋圈這里的,怎么平衡好規模和單店效益之間的關系?
鍋圈的一切都是靠規模撐起來的,加盟商賺不到錢,不會傻到被幾句話忽悠就繼續傻乎乎地開店,單店效益提不起來,也吸引不了更多的加盟商。
數據表明,鍋圈的加盟速度變慢了,門店增長開始放緩。2020年—2022年,新增的門店數量分別為2883家、2762家和2631家。
鍋圈的門店增長在疫情期間尚且下滑,疫情之后的增長是可以預見的,這意味著鍋圈擴張可能已經觸及天花板。那么,鍋圈的營收增長大概率會同步放緩。
在家吃飯,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鍋圈成于疫情,很難說,會不會敗于疫情。
疫情紅利,鍋圈是沒有機會再吃到了。
單就在家吃飯這條賽道而言,規模并不大。2021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為8.9萬億元,同年,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的市場總收入為2903億元,僅僅占了3.26%。
在未來,在家吃飯是不是一門好生意?還能受到消費者多大程度的青睞?甚至,在家吃飯是不是一個偽概念?這些投資人和楊明超自己都沒法回答。
扭虧為盈后申請上市,鍋圈不免會被人猜測是不是為了圈錢,投資機構后期退出則必然是既定的事實。
招股書里,對于募集資金目的,鍋圈是這么說的:“我們的品牌推廣及營銷工作可能會產生大量成本,而我們在銷售及營銷方面的努力可能不及預期。”
這表明上市之后,鍋圈還會繼續在廣告營銷上花費巨額資金。
此前,在2021年,鍋圈的銷售及分銷開支達到了6.29億元,同比增加186%,其中,廣告和推廣開支為1.85億元。
相比之下,同年的研發成本卻只有350萬元,過往研發投入最高的也不過1000萬元,遠遠低于市場推廣花銷。
火鍋生意的護城河本來就不高,食材換來換去也就那幾樣,鍋圈的營收支柱火鍋已經出現增長疲軟現象,對總營收的貢獻一路走低,近三年的收入占比分別為81.9%、79.7%和75.8%。
火鍋和燒烤二者都很適合聚餐,需要的食材也容易實現規模化生產,保質期也更長。不過,局限性也顯而易見,季節性很強,有著淡季和旺季之分。
所以,鍋圈的生意受季節性的影響很大。
鍋圈又陸續添加了中西餐、預制菜、生鮮食品這些品牌,從一家火鍋燒烤食材超市發展成了一家復合型的食品購物平臺。
隨著終端渠道的擴大,鍋圈的SKU不斷更新,鍋圈拋棄了火鍋食材冷凍冰柜,將其整合成一種垂直于火鍋食材的超市連鎖業態,鍋圈也轉為更高集約度的產業型貿易。
不難看出,在產業布局上,鍋圈路子走得很野,這和楊明超的觀點吻合:行業的增長來自于對細分賽道的準確判斷,只要發現一個潛力賽道,鍋圈就重資產投入,哪怕風險大,只要投得多,其中一兩個失敗了也沒關系。
但在營收70億元,才賺了2.41億元的現實面前,鍋圈沒法任性。哪怕是萬店規模,鍋圈也還是賺不了錢。
萬店規模,對鍋圈來說更像是泡沫般的絢爛,空有華麗的陣營,實力卻一言難盡,加盟商處于放養狀態,能得到的支持很少,卻付出了不成正比的努力。
本質上,鍋圈做的生意是生鮮電商的生意,火鍋、燒烤涉及的食材都是凍品,對新鮮度要求很高,盡管鍋圈早早就布局了供應鏈,但在盒馬、叮咚買菜面前,可以切入的太過垂直、太過小型,賺不到什么大錢,也抵抗不了這些大廠的擠壓。
在家吃火鍋,消費者第一時間想到的,更多還是綜合生鮮平臺,可以挑選的種類眾多,還可以搭配其他想吃的,一個大平臺就可以輕松解決在家吃飯的所有問題。
或者,沒事下樓走兩步,無論大小商超的冷凍柜里總有各種肉丸子、蟹排等,也有火鍋底料銷售。
鍋圈想要走出與生鮮平臺、商超截然不同的第三條路,顯然不是一句在家吃飯就能做到的,資本市場上眼花繚亂的故事太多了,早早就夭折的也很多,很多公司都上市即巔峰,股價和市值的最高點永遠停在了上市的第一天。
想要真正坐上消費者的餐桌,鍋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納雍鍋圈巖鄉:積極推行“農光互補” 大力發展“板下經濟”“好涼涼”再升級,大一男生發帖想找女朋友,網友:又被惡心一次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