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波:“小爐匠”的“火中雕塑”

來源:中工網
走進山東省淄博市文化中心的小爐匠琉璃工作室,隨意擺放在桌上的幾件琉璃飾品便讓人眼前一亮:一枚胸針,從花瓣花蕊到葉片都栩栩如生,一件烏賊掛飾,色彩絢麗,連身上的斑點都如此逼真,讓人嘖嘖稱奇。這些作品出自琉璃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國琉璃藝術大師任波之手。
任波,謙稱自己為“小爐匠”。16歲時,他進入博山美術琉璃廠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當看到一束火焰和一根琉璃棒在老藝人手中像魔法棒一樣翻轉騰挪,片刻間就可以燒制出各種各樣生動逼真的動物時,他迷上了琉璃燒制技藝,從此便與燈工琉璃結下了不解之緣,琉璃也成了他這一生追求的事業。
琉璃燈工工藝是琉璃燒制技藝的一種,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燈工”是行業內對燈加工的習慣稱呼。其工藝方法是采用氣體燃料和助燃氣體,使用噴燈噴射出來的高溫火焰,對琉璃進行加熱,使之瞬間成型的藝術形式。它是技術,也是藝術,有“火中雕塑”之美譽。
“當時在廠里白天干工作,晚上練技藝,累了就仰頭打個盹兒,醒了再繼續練,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當時因為材料的局限性,容易炸裂,身上留下了很多的燙傷疤。”任波深有感觸地說,“當初的經歷都是我的財富。”他憑著對琉璃燒制手藝的癡迷、執著和努力,得到了工廠的認可,成了最年輕的“師傅”,被同事們戲稱為“小老虎”。
匠人具有獨到的眼光。偶然的機會,任波看到國外燈工技藝和作品的深邃光感和五色斑斕,心里激起層層漣漪,這對一直渴望學習提升的任波來說是巨大的不安。為了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他毅然放棄了當時優厚的待遇,離開了工作15年的美術琉璃廠,走出博山,轉戰南方,追尋南派燈工技藝。
2005年,琉璃飾品開始在國內流行,任波把新材料、新技法與傳統的琉璃燈工技法相結合,經過3年努力,復雜圖案的琉璃飾品制作工藝終于試驗成功,他帶著新作品參加香港國際首飾珠寶展,名聲大噪,由此帶動了琉璃飾品流行的新浪潮,填補了國內不能制作復雜平面琉璃圖案和文字的空白。
“走出去學習就是為了更好地回來傳承,琉璃是淄博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人才濟濟,希望自己的新技藝和新想法能給傳統琉璃技藝注入新活力,把淄博的名片擦得更亮。”任波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13年,在南方待了8年的他毅然帶著琉璃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機器回到淄博。
2015年4月,任波創辦了國內首個專門介紹琉璃燈工工藝的微信公眾號“小爐匠”。12月,“小爐匠”工作室迎來第一位學員:一位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前來學習燈工課程。雖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時間,任波卻把他幾十年的所學傾囊相授。同時,他也逐漸了解到藝術院校雖然開設玻璃專業,但是在學生動手方面還存在不足,很多學生的畢業作品很難獨立完成,也很難找到專業人員來配合完成自己的設計理念,這時候,任波堅定地說“我可以”。他將自己所積累下的經驗轉化為學生所需,這正是一名手工藝人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作為年輕一代的琉璃手工藝人的擔當。從此,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山東理工大學等13所院校都留下了他授課的影子,他帶領學生多次參加專業比賽并取得優異的成績,連續三年獲得中國·河間國際燈工藝術節院校組一等獎。
藝癡者技必良。琉璃在任波手中猶如神奇的魔法棒,或細若蛛絲,或圓潤如珠,一束火焰,一根料棒,靈性生命躍然而出。2018年,任波獲得第十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精品獎金獎,2021年獲得第五屆中國·河間國際燈工玻璃藝術節 “杰出技藝獎”,其作品入選在塞爾維亞舉辦的 “河和之契—陶瓷·琉璃·茶中國非遺精品展”。他的作品《蟲趣》、《蝶》等系列,共33件作品被上海玻璃博物館和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永久收藏。《滋長》被河北尚德玻璃博物館收藏,《四季春》被國家藝術基金收藏,長1.45米的大作《太公封齊》被中國陶瓷琉璃館收藏。
虛空無處所,仿佛似琉璃。任波不求生命輝煌,只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為琉璃工藝執著、努力著。他先后獲得山東省輕工行業首席技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淄博工匠等榮譽,被淄博職業學院聘為產業教授。2022年1月,小爐匠琉璃工作室榮獲“山東省工藝美術專家服務基層工作室”和“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榮譽稱號。
(據山東工人報消息 張德祥)
責任編輯:劉英杰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小爐匠死析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