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壽光菜博會:智慧農業 科技“靚點” 點靚綠色盛會

第24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于4月20日在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盛大開幕,5月30日閉幕。大會秉承“綠色·科技·未來”的辦會主題,力爭辦成一屆“別具一格、耳目一新”的蔬菜盛會,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大開局之年交出一份優異答卷。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燕黎明說:“本屆菜博會主展區總面積45萬平方米,設10個展館、采摘園、日光溫室高產栽培區、壽光蔬菜博物館、休閑農場及室外展區。通過全面展示推廣,加快現代農業產業種植模式的創新應用,助力蔬菜產業轉型升級.”
已經連續舉辦了23屆的菜博會,既是展現“壽光模式”的重要平臺,也是展示農業科技成果、引領農業發展方向的一次盛會。近日,記者來到菜博會最為繁忙的8號館內,工作人員忙忙碌碌、穿梭其中,各個景觀、小品制作又綻放出最美的姿態喜迎八方來客。
菜博會組委會設計部工作人員劉昕怡介紹,本屆盛會精心打造蔬菜文化創意景觀200多處,“希望的田野”景觀以蔬菜文化藝術描繪出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國泰民安”景觀,以鼓舞中華、載歌載舞的人民為主要元素,體現出國家和諧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美滿;“圣地巨變”景觀集中展示壽光“改革開放45年”“壽光撤縣設市30年”的巨大變化。劉昕怡說:“整個南墻主要有和美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等七大景觀組成,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西墻綠播九州景觀,該景點主要是以扦插,掛果,雕刻等藝術手法,主要是圍繞著壽光模式來進行打造,主要是選取咱們濰坊,壽光的一些標志性造型,像是濰坊風箏以及壽光蔬菜等,還有一部分景點是選取與壽光達成戰略性合作的地區的一些地理標志性建筑物,整個西墻的景點寓意著我們壽光不斷的把蔬菜技術,人才,品種,標準等推向全國,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
相比往年,本屆菜博會圍繞“展”“旅”“商”三個經營板塊,在辦會的展陳形式、文旅項目、會展設置、運營模式、管理服務等方面突破創新,重點推出“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新變化”,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蔬菜盛會。今年菜博會還開設了“特別”通道,可以讓游客擁有沉浸式新體驗。菜博會10號館館長馬尊娟說:“像巨型南瓜區,增加了這個小路,可以讓游客近距離的和大南瓜接觸,更清晰的看到大南瓜的生長過程,像這樣的參觀通道,我們在西紅柿樹展區也增加改變了很多,讓游客可以沉浸在樹下,感受那種氛圍,后期我們也會在樹下擺上一些休閑凳,游客累了的時候可以在上面休息一下。”
菜博會上的新品種、新技術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亮點,也是展館里恒久不變的主題。今年展會計劃展示蔬菜品種2000多個,其中有口感串收番茄、紫隴辣椒、水果茄子、墨地龍特大冬瓜等新品種400多個。菜博會7號館館長劉艷紅說:“今年7號館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種,像茄子,辣椒,西紅柿等等都有。咱現在看到的品種是一個西紅柿的新品種,這個西紅柿品種剛結出來是綠色的,隨著陽光的照射,花青素逐漸的變多,變成紫色,完全成熟以后是紅色的,口感還是比較不錯的。”
7號館內除了這些優良菜果新品種外,還有水培、霧培、椰糠栽培等各具特色的栽培模式,以及管道式、立柱式、螺旋式、復合式等前沿栽培方法,造型多樣,科技味十足,展現出現代農業的獨特魅力。劉艷紅說:“7號館主要種植了國內外先進的栽培模式,有三四十種之多,像現在用的比較廣泛的,就是椰糠,巖棉還有一些地區的沙培等這些模式。”
與此同時,本屆展會還引進了工廠化葉菜種植、垂直農場、航天品種太空種植、高架草莓栽培等80多種種植模式;一株多品種嫁接技術、蔬菜樹營養液調控技術、絲瓜倒掛栽培技術、數字網絡控制技術等100多項新技術,可以讓游客在菜博會“一站看遍世界”。
菜博會10號館里的前沿栽培“黑科技”,總是能讓人大開眼界。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蔬菜種在土中,魚養在水里,二者不搭邊。可是在菜博會10號館,魚菜共生的場景能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在10號館“魚菜共生”物聯網技術展示區,水池中不斷跳躍的錦鯉,將流動的水面打出層層水花。這魚兒自由自在的水中游,那它是怎么跟蔬菜扯上邊的呢?
原來在魚池周邊的槽體內,呈階梯狀種植著各種蔬菜,每種蔬菜的種植箱均有分層。菜博會十號館館長馬尊娟說:“就是用水泵通過這個管道,供給菜吸收,我們在墻體上面安裝了一個循環系統,也就是水達到一定的水位之后,再回到第二個栽培槽當中,最后到達白色的栽培槽,這個植物吸收之后的水,通過這個白色的栽培槽又回到這個魚池當中。”
其實,魚菜共生技術說白了就是以水為媒,將魚池中的水過濾、硝化、臭氧殺菌后,提供蔬菜生長所用的‘營養液’,‘營養液’被蔬菜吸收‘脫肥’后,又流回魚池供魚生活生長,最終實現魚菜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
魚菜共生技術成功的將水產養殖技術與水耕栽培技術巧妙的鏈接在一起,池內的魚和周邊的蔬菜“結伴”生長,重現了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可能有的朋友要問了,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品質又如何呢?馬尊娟說:“魚菜共生系統它具有抗重茬殺菌的功能,它可以將繁瑣的殺菌工作簡單化,我們在這個系統當中,可以反季節種植,可以一年內多次產出,這個魚菜共生系統產出來的蔬菜是潔凈無污染的,真正能實現零污染零排放。”整個循環系統不單單是表面呈現的“互相依存”的生態原理,在系統內部同樣采用了不少農業前沿科技。馬尊娟說:“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這個栽培槽中都有一個消化系統,比如說這個消化棒,還有這個火山石,你看這個白色的根系,長勢非常的好。”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動物、植物、微生物協同作用、互利共生,維持生態平衡的穩定,使得動物蛋白和植物集約化生產同時進行,降低了種植、養殖獨立系統的操作成本,是實現農業低碳模式和綠色經濟的一次重要嘗試。
農業的希望在科技,科技創新是菜博會永葆生機活力的源泉。第二十四屆菜博會在園區空間框架和種植基本形式相對固定的基礎上,堅持科技領先,增加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作為蔬菜前沿栽培技術的集中展示館,10號館今年也是加大了對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前沿技術的展示。
展館東側的A字架V型槽草莓種植系統也是今年10號館的亮點栽培模式,輕便、美觀、實用、通用性較強,而且其結構也非常獨特,包括覆蓋層、基質層、進氣回水層、外部保護層,非常適合草莓植株的生長。馬尊娟說:“在栽培槽上有一個托果網,這個網主要是用來托果實的,果實在網上可以更好的接受陽光,讓草莓的口感和品質都有所提高,也便于我們采摘,干凈衛生,在栽培草下面有一層膜,布滿了很多的孔,為了給草莓的根系增加氧氣,讓根部有更好的呼吸作用,這個V型槽,還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隨時可以調節它的高度。”
行走在10號館,就如同走進了一條綠色科技長廊。智能物流栽培系統通過各類智能化播種線、催芽室等配套設備,實現栽培系統物流化、自動化、智能化;智慧農業系統展示平臺,更是集中展示了5G智慧大棚管理、番茄AI種植模型、農業區塊鏈技術應用等內容,全面展示出智慧農業的發展成果,體現了現代農業信息共享和智能管理的無窮魅力。
另外,山東廣播電視臺經濟廣播設在壽光菜博會的永久直播室再次啟動,我們的直播團隊在第24屆菜博會現場,全力為大家帶來生動全面的報道,大家可以通過收聽收看廣播節目、短視頻以及視頻直播來跟隨山東廣播經濟頻道一起了解菜博會盛況。
編輯:徐斐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