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這種餐飲AA制,講究!

公道,在詞典里的意思是公正的道理。追求公道,可以尺、以稱、以法。大約在上世紀中期的海南,不少農村地區的人們以食論“公道”,用一種公平公正的獨特方式共同分享食物,創下海南人獨具特色的AA制,在瓊海分布最廣泛。
這便是幾代瓊海人記憶深處的那份“公道飯”。雖然分到手的不過是幾塊“三鳥”(本地人對雞鴨鵝的統稱)肉、用肉湯制作的蘸料和飯團,卻是他們在物資匱乏年代難得的奢侈。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公道飯”逐漸從鄉村走進城市。如今,瓊海各個鎮墟都有不少規模不等的“公道”店,“公道飯”是許多瓊海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美食,也是海南人淳樸合作、公平公正、開放共享精神的一種象征。
1
做“公道”
充滿鄉土味的海南特色美食
鋒利的刀利落地剁向一整只白斬閹雞,從雞頭開始,逐步往下,行到肥厚的雞身。一刀下去,雞肉鮮美的湯汁四濺開來,肉香四溢。
近日,瓊海市萬泉鎮勝達休閑農莊的一棵椰子樹下,海南特色美食“公道飯”的“三鳥”剁分過程,引來許多游客圍觀。當天,瓊海市餐飲協會副會長陳丁勝在農莊組織“公道飯”制作、觀摩及品嘗活動。
“‘公道飯’是什么?”不少外地游客提問,陳丁勝在現場為人們講起了“公道飯”的故事。
廚師制作“公道飯”。海南日報記者 周達延 攝
大約在上世紀中期的海南,物資匱乏,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才能吃到一點葷腥。每家喂養的“三鳥”數量有限,一般逢年過節才會宰殺,平時都留著下蛋。“平時宰殺‘三鳥’解饞,既不現實,也很奢侈。想到外面買,一來沒有那么多錢,二來當時購物都要證、票,比較困難。”陳丁勝說。
當時,在瓊海等地的農村地區,生活窘困的人們為了吃頓美味,逐漸發展出一種AA制:由8戶到10戶人家湊錢合買“三鳥”,共同分享美食,這樣的分享十分講究公平公正,因此被本地人稱為“公道飯”。
“大家好不容易合買‘三鳥’嘗葷解饞,分享是否公平合理,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陳丁勝說,人們邀請村中公認的最公正的人來主持公道,統一收錢、購買,并進行“公道飯”的制作和分配。
這個人被稱為“公道頭”,一般由村中十分有威望的人擔任。
人們買回來的“三鳥”由“公道頭”以海南本土經典的白斬方式進行烹飪,僅加入少許鹽、姜、胡椒,煮至九成熟,保持自然風味。煮“三鳥”的肉湯用途廣泛,一部分加上蒜蓉、姜末、辣椒、味精、精鹽等調制成蘸料,一部分用來煮從各家收集上來的青菜,一部分用來煮各家湊齊的大米,煮成干飯后捏成飯團,還有一部分用于酸菜湯的熬制,以便解膩。
飯菜做好后,“公道頭”選擇一處露天空地,在所有“合資戶”的圍觀下開始分餐,這就是前面游客們看到的情景。“公道頭”將煮熟的食物放在一個竹制大簸箕上,或者鋪在一層芭蕉葉上,然后對“三鳥”肉進行剁分,每家每戶的碗圍著刀砧擺放。
瓊海特色“公道飯”。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三鳥”的剁分十分講究,除了雞頭、雞肝按慣例歸“公道頭”外,其余部位都必須平均分配。胸脯肉、腿肉要均分,心臟、腸等內臟要均分,連血蒸熟后也要切塊均分。有經驗的“公道頭”下手很準,確保每家每戶分量一致。
“如果一共分成10份,一個大拇指大小的心臟均分后,每份只有一丁點兒。雖然量很少,但是一定要確保每個部位都平分到戶。”陳丁勝說。
最后,每戶都能分得一份肉、一份菜、一份蘸料、一碗湯,并按照各自交上來的大米數量領取數量不一的飯團,這就是一份完整的“公道飯”了。
“當然,在公平分配不變的前提下,‘公道飯’還有其他一些‘湊份子’方式。”瓊海作家王錫鈞說,一些人家分別拿出自家的雞鴨鵝等禽類或蝦蟹等海鮮,以及大米、蔬菜,湊食材共同做出一頓“公道飯”。此外,一些平時生活困窘的農民,想打打牙祭的同時又想增加一點收入,就將自己的“三鳥”交給“公道頭”邀份“做公道”,即邀請多人來分份,來人按份付錢。
02
食“公道”
淳樸鄉風 大眾簡餐
“‘公道飯’里的‘公道’除了體現在分餐過程中,也體現在每家每戶領回家之后。”陳丁勝繼續向游客介紹。
各家各戶的代表領到“公道飯”后,拿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分享。一份“公道飯”里的肉不過幾塊,全家老少應該怎么分?一般來說,中青年人先把較好的部位分給老人和孩子,自己常常就啃一塊脖子、一段爪子或一截翅膀,有時一點肉也不吃,就拿蘸料拌飯吃。老人因為心疼孫輩讓孩子多吃肉。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也會將分給自己的飯團和肉,留給老人、爸媽或弟弟妹妹。“肉飯雖少,一家人卻吃得津津有味,這就體現了另一種‘公道’:尊老愛幼、互敬互愛、團結和睦。”陳丁勝說到這里,獲得了圍觀游客的嘖嘖稱贊。
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在瓊海等地的農村地區,逐漸不需要人們共同出資宰“三鳥”吃“公道”了,傳統“公道”的文化逐漸發生轉變。但是,逢年過節時,很多村民都會到商戶那里提前預訂一份“公道飯”,傳承這一文化習俗。
與此同時,城市中逐漸出現了以簡餐形式售賣的“公道飯”。民盟瓊海市委副主委孫華在《在嘉積吃公道》一文中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瓊海市嘉積鎮有許多風采車拉客,有人就在路邊擺攤做起了“公道飯”生意,主要顧客是過往的客人和“風采爹”(風采車司機)。
瓊海嘉積鎮街頭有許多“公道”店。海南日報記者 周達延 攝
這種小攤很簡單,就在公路邊的大樹下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一個玻璃柜,柜上貼著醒目的“公道飯”三個大字。柜內用鐵鉤掛著剛煮熟的“三鳥”,旁邊再擺上幾張茶幾和矮凳供客人坐下吃飯。路邊攤的“公道飯”標配是一碗肉配一個雞飯團、一碗黃豆或紅蘿卜湯。飯團不夠吃時,還可以免費再加一個。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人離開鄉村走進城市,進一步將“公道”文化融入城市。人們發現,街邊的“公道”店越來越多了。如今,瓊海市嘉積鎮公道文化街上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公道店:四公鵝肉公道、友記公道、平姨公道美食店……每家店門口的透明玻璃窗里都放著新鮮出爐的“三鳥”肉,令人垂涎欲滴。
“一份標準的‘公道飯’售價10元,包含一份肉、一份蘸料、一份飯團,素菜單賣。”四公鵝肉公道店主王復生說,和以前不同,肉的部位顧客可以自由選擇。如果飯量大,還可以再論斤購買。
“越來越多人走進城市后,又通過‘湊食材’的方式制作‘公道飯’,共同分享美味、聚會歡慶。”瓊海市商務局副局長嚴文澤介紹,“現在,‘公道飯’逐漸發展為城市居民方便快捷又實惠的日常簡餐,成為鄰里往來的一個情感橋梁。”
03
鑒“公道”
公平公正 開放包容
這種海南本土AA制“公道飯”體現了最基本的“公道”——公平公正。《傅子·通志》中說,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這種鄉村社會信任機制根植于海南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人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以及包容隨和、樂于分享的個性,才能為‘公道飯’的出現提供適宜的條件;又唯有人人都遵守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確保每個人都享有均等化的利益,‘公道飯’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認同度。”海南大學旅游管理碩士(MTA)教育中心主任劉剛分析,以上這些世代傳承、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是眾多海南人敢于“下南洋”并能在國外闖出一片天地的“金鑰匙”。
游客在瓊海品嘗“公道飯”。海南日報記者 周達延 攝
孫華在《在嘉積吃公道》一文中提到,“關于公道的起始時間,可能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南洋一帶特別是新加坡,就有瓊海華僑擺攤銷售類似‘公道飯’的海南雞飯的身影。”孫華說,“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目前沒有相關史料明確記載,但是瓊海‘公道飯’的起源時間可能比我們記憶中要更早。”
不論這種猜想是否準確,瓊海作為著名的僑鄉,擁有龐大的華僑群體,因此“公道飯”的發展也注入了許多“僑味”,成為文化融合發展的產物。
最典型的代表是瓊海“公道飯”里的嘉積鴨。由于皮薄骨軟、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膩、營養價值高,嘉積鴨深受瓊海人喜愛,是當地人吃“公道飯”的最優選。
《瓊海縣志》記載:嘉積鴨又名“番鴨”,原產于英國。清光緒年間,海南嘉積鎮華僑從南洋引進繁殖,逐漸演變為本地名鴨。“這說明當地人對外來品種接受度、包容度比較高。”劉剛說。
隨著華僑逐漸增多,華僑文化氛圍愈發濃厚,“公道飯”的做法也增添了很多南洋風味。“比如,我們煮‘三鳥’或米飯的時候,會放入斑斕葉等香草,增加風味。”陳丁勝介紹,斑斕葉正是華僑從東南亞引進海南的。
華僑文化對瓊海人和“公道飯”產生影響的同時,“公道飯”也影響著從瓊海走出去的華僑。陳丁勝家中有十多位華僑,目前主要居住在新加坡。在陳丁勝的印象中,“公道飯”能引發人們對過去的記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人從小和家人同吃一份“公道飯”的經歷,讓他們記住了謀生的不易,也牢記了互相扶持的道理。“當年闖南洋很苦,但是華僑吃苦耐勞、公平公正、團結互助,逐漸在海外打拼出了一片天地。”陳丁勝說。
“下一步,我們計劃以文化節的形式,與更多華僑聯動,把‘公道’文化傳承下去、推廣出去!”嚴文澤說。
2023年3月4日海南日報A14版版面圖
來源:海南日報文旅周刊
記者:李豌
值班主任:張杰
值班總監:史雅潔
內容審核:樊學玲
責任編輯:周鈺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