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記憶猶新的來信

●劉文健
1985年末,我收到兵團日報社的一封來信。雖然已經過去近38年,但至今記憶猶新。
信是李中揚同志寫來的,他直言不諱地對我拍攝的一幅照片提出了批評:“一張6寸的小照片,顆粒這么大,如果放大了會成什么樣子?”
那年,我剛調到團場宣傳科從事新聞工作,對攝影一竅不通。宣傳科的一位同志把一張顯影液配方表遞給我說:“你按這個比例配好顯影液,把膠卷沖洗十幾分鐘就行了。”看我有些疑惑,他又補充說:“我也不懂,是科里一位同志調走時這樣交代的。”
當時是9月份,天氣不冷不熱。我按照他講的辦法試了幾次,效果還可以。但是隨著天氣一天天變冷,膠卷的沖洗效果越來越差,最后幾乎顯不出影像。我以為是膠卷的問題,便跑到照相館對工作人員說:“你們賣的什么膠卷嘛,影像都顯不出來!”照相館的師傅了解情況后,笑著說:“現在天冷了,顯影液要加溫,溫度太低不行。”
此后,我把顯影液加溫后再開始沖洗膠卷。大概溫度太高,沖洗出來的照片就如李中揚所說的那樣,顆粒很大。李中揚的批評對我觸動很大,讓我對攝影知識的學習更加急迫。于是,我買來有關書籍,下定決心好好鉆研。從膠卷的定時定溫沖洗,到拍攝的構圖、取景;從光圈、快門的調整,到前景、背景的應用……每一個知識點,我都不放過。
一分汗水,一分收獲。第二年,我的攝影作品《干部夜間查水》在自治區舉辦的“七五”第一春新聞攝影大獎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調到兵團日報社工作后,又是老報人一次次為我敲響警鐘,使我在前進的道路上絲毫不敢懈怠。
有時到基層采訪,發現不了好的新聞點,會給自己降低要求,“湊”上一篇“豆腐塊”文章。一次,時任副總編輯陳義看了我寫的一篇“豆腐塊”文章,嚴肅地說:“劉文健,你就寫這樣的稿子嗎?”還有一次,報社推薦作品參評“全國農民報好新聞”,我把自己寫的《二十四團遷墳造地千余畝》報了上去,被周碩勛主任毫不客氣地“槍斃”了。他說:“遷墳造地幾年前就報道過了,不是新聞。”
正是這些老報人的嚴格要求,激勵我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精益求精打磨作品。我把每年出版的《中國新聞獎作品選》買回來認真研讀,結合兵團實際,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兵團日報社工作的12年中,我采寫的《浮夸當禁》《用生命實踐“三個代表”》《新疆棉蚜越冬研究有新突破》等十幾篇新聞作品獲得新疆新聞獎、兵團新聞獎和國家行業報新聞獎,其中,特別獎和一等獎4篇、二等獎6篇。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歸功于老報人的鞭策。
愿兵團日報的新聞媒體人永遠保持優良的工作作風,不斷充實自己,腳踏實地、守好初心,身體力行、多出精品!
(作者系兵團日報社原記者)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