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知味觀的杭州包子

朋友圈里有人曬杭州知味觀吃包子,這又想起來新街口曾經也有個知味觀。
我小時候直至青少年時期,新街口豁口兒那一帶真是繁華,商場小店鱗次櫛比,行業齊全,美食扎堆。。。間或還有幾家不算老的老字號。
新街口浴池門口賣瓷瓶酸奶,不愛洗澡的孩子們為了吃酸奶,也會乖乖趴在長條凳上讓大人拿毛巾卷給搓得全身通紅。
后來混新馬太的小孩們,買隨身聽肯定會到新街口北大街的"雷龍"里看看,蘋果牛仔、真維斯、新川涼面、西安飯莊門口的羊肉串。。。還有靜謐的徐悲鴻紀念館。。。
好多年輕人記憶中,新街口的標志性建筑是丁字路口西北角的麥當勞大樓,在此之前,隔著馬路相望的是新華自選商場和新街口百貨商場。
丁字路口曾經有個崗亭,里面坐著警察叔叔。
丁字路口往南路東過了航空胡同,往里讓出一大片地,有一片樓,坐落著知味觀飯莊、新街口飯店和新街口照相館。
(航空胡同也是條老胡同,先后叫過噶噶胡同和嘎嘎胡同,民初,因航空署于巷內,改稱航空署街,1965改為航空胡同)
我們小時候吃的包子都是劉寶瑞先生相聲里那種,能摳出包子餡兒,吹鼓了碼在盤兒里,包子個大,雪白喧騰,那時心目里好吃的包子是西四的包子、中山公園的冬菜包子、地安門的狗不理。。。
(大包子蓋著棉被擱在白色的泡沫塑料箱子里,熱氣和香味順著風飄得很遠,沒有小孩能抗住這種誘惑)
頭一次吃到知味觀的小籠包,小巧精致,微甜,還包著一汪湯汁,不留神能燙了舌頭,從皮到餡,口感味道都顛覆了小孩兒們對包子的認知。
當時我們家管知味觀的包子叫天價包子,小籠包最早賣25塊錢還是34塊錢一斤,后期好像是18塊錢一屜。在爹媽月工資才幾十塊錢的年代,一般得是孩子生病或者有點兒大事,才去買上幾兩。
不知道是沒見過世面沒吃過好東西,還是小孩兒們都喜歡甜的油的,那個小籠包子成為一代人記憶里的美味。直至后來長大去杭州知味觀總店吃,也覺得和記憶里的味道差了一點什么。
(柳泉居的豆包也讓好多人惦念)
西城區地名志里專門介紹過繁榮時期的知味觀。
知味觀飯莊位于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42號,是北京市首家經營正宗杭州菜的一級旅游定點餐館。
1984年8月開業,為北京市與杭州市聯營。現有職工98人,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店內共分三個營業大廳,均按杭州風格進行裝修,營業面積達800余平方米。
一樓取名“棲霞”專供杭州名點、小籠湯包。二樓取名“鳳凰”供應風味炒菜,三樓宴會廳取名“飛來”,專門承接大型宴會,內又分設雙峰、柳浪、花港、西泠等單間,可同時接待150余人京餐。
飯莊經營的浙系、杭州幫菜點有400余種,以及各種面點小吃200道。名菜以叫化童雞、西湖醋魚、東坡燜肉、干炸響鈴、蜜汁火方、魚頭豆腐為代表。名點除小籠湯包外還有干菜酥餅、糯米素燒鵝、吳山酥油餅。。。
我們家每次是外帶包子,從沒在里面正經吃過飯。但是有一次,好像打包了一個炸響鈴,那是我人生吃過的第一個杭幫菜。
家里人至今還記得門口有幅楹聯,寫著:西子湖畔味中味,北京城里樓上樓。
說實話我記不清知味觀三層樓時候的盛況了。我對它最后的印像是偏居在新街口飯店二樓,很冷清,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徹底歇業了。
我一直奇怪那么有名的店怎么沒撐到滿城凈是杭州菜的好時候。
北京的飲食風味是一窩蜂的,紅燜羊肉、杭幫菜曾經風行一時。。。至于麻小烤魚那都是后話。
不知道是北京天氣和節奏搞得人人都濕氣太重,還是新鮮食材不易得,反正最終是麻辣口味占據了天下,
那時候沒有雨后春筍的慶豐,好像就西單有一家,后來才在新川旁邊開了一家。不過,在包子界,慶豐還真是排不上號吶。
上世紀50年代初,為防空襲和疏散市民,在德勝門西側城墻開辟了四號“豁口”,自此,北太平莊新街口一線通。我們也才能號稱是成長在新馬太的孩子。
小時候覺得這段路挺近,從鐵獅子墳騎著車就到了,走路也不遠,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的路好像越來越長。
那些路邊的風景與風味,也只能存在記憶里,留在那個爹媽年輕,街坊姥姥奶奶身體結實,小伙伴們滿大街瘋跑的年少時光里。。。
注:
圖片來自網絡以及《北京市西城區地名志》,如有問題煩請告知刪除。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冰雪時光菜單設計,必知的設計要點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