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淞滬會戰日軍有飛機,有重榴彈炮,為何不直接炸掉四行倉庫?

1937年淞滬會戰是抗戰過程中最慘烈的大戰役之一,中國軍隊死傷二十余萬人仍無法固守上海。而電影《八佰》中的淞滬最后一戰,四行倉庫守衛戰將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但是這里似乎有一個疑問:既然上海的中國守軍最后只剩400余人,并且收縮在倉庫一個據點,這不是很好解決么?日軍當時有20萬大軍,其空軍有轟炸機、陸軍有150毫米榴彈炮,為什么不直接炸掉四行倉庫,卻要和中國軍隊近戰肉搏呢?這似乎十分不合常理,我們來了解一下。
先看看地理因素。國軍88師524團留下1個營官兵,守衛的是閘北最大建筑四行倉庫。閘北雖是舊上海的中國人聚集區,但要考慮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在上世紀30年代規模也遠不及現在,并且市區非常擁擠。所謂的華人區、外國租界,其直線距離并沒有多么遠,而且四行倉庫本身就緊挨著蘇州河,河的對岸就是英國租界。這意味著什么呢?日軍是有大量的飛機、重炮,但如果敢貿然轟炸倉庫,無外乎兩種結果:第一是炸毀四行倉庫的同時,也命中了英國建筑和僑民,造成大量傷亡、財產受損;第二則是只成功炸了蘇州河北岸的中國軍隊,但該地區密布的煤氣管網(就在新垃圾橋旁就有大量煤氣設施)也遭到轟炸,一樣可以迅速引發周邊區域的大爆炸,大概率危及英租界。
再有一點,日軍低估了倉庫中國守軍的戰力和意志力,認為不用重武器也能輕松獲勝。從淞滬會戰進程中不難看出,中國軍隊雖然犧牲慘重,但整體指揮能力和士兵軍事素質比較落后,面對強悍的日軍還敢一直使用添油打法,大大增加了自身傷亡。日軍判斷倉庫內的守軍數量非常有限,而且不知中國人守倉庫的用意,便使用了輕武器攻擊、沖鋒、敢死隊潛入、近戰肉搏等打法,誰知連續幾天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守四行倉庫的部隊畢竟是中央軍德械88師的一部分,雖然補充了不少新兵但綜合戰斗力在中國軍隊里面還是較強的,加上為首的謝晉元團長一身正氣,毫無退縮之意,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攻擊困難。
1937年的日本還不比1941年,國際局勢對日本也沒有嚴重惡化。日軍侵略中國之初,并不想和美英國家撕破臉,這是戰爭常識,何況英國在二戰前名義上仍是世界第一大帝國。而這些歐美骨子里還是十分想避免和日本發生軍事沖突的,因為無論輸贏都會使自己的國力大大受損。直到日軍占領海南島,侵入南海區域威脅英美利益后,這些國家才真正意識到嚴峻形勢,開始制裁日本,切斷其能源補給線。37年淞滬會戰后期,日本當然沒狂妄到和英國直接沖突的地步,并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日軍必須保證上海的英租界不受沖擊,因此也就不敢對四行倉庫一帶使用轟炸機、重炮之類的重武器。從日軍角度來看,這樣的形勢下才有了四行倉庫的激烈爭奪。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