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路碳水世界

以下內容來自:HANS漢聲
“胖了十……十斤????”
三個月前,我司從花園道搬到大智路,體重自此開始剎不住車。
打開地圖,方圓一公里,是上過《舌尖》的老田記熱干面、包攬漢味小吃的民生甜食館、陶仙居的燒梅、蔣婆的抄手、三狗的炒面……其中不乏開了二十多年的老字號,能吃到古早罕見的油香、酥餃。
碳水小店鋪天蓋地,地圖上的紅點化作一顆顆行星,自成一片碳水世界。
老實上班,早午兩餐,奈何世界繽紛,長肉途徑千千萬。
點外賣浪費鍋氣。我的午餐從坐等外賣變成下樓步行5分鐘,星際穿越,探索大智路碳水世界。
西部星系
長江隧道口是呼嘯的漩渦,通向解放大道的快車道是流星的軌道,兩條車河在漩渦里鉆進鉆出,將碳水世界分割成三大星系。[西部星系] 沿著銘新街通往黃石路,沿街是連成片的三角紅房頂,匯成一大片里分迷宮。數著路牌走會迷茫,德潤里、山川里,到底去了什么里。
扎堆的街坊美食熱氣騰騰,從紅房頂里冒出來。
在這一片吃東西像做客,老板在門后招呼入座。來了莫客氣。
● 住德潤里的程爹爹屋里二樓住家,一樓是老漢口都曉得的成記湯包館。
“湯包來一籠!”
“羅宋湯喝一碗!”
“還吃個揚州炒飯!”
“好了!夠了!吃不完了!”
他肩上搭一條毛巾,什么都給安排好,你點頭就行。隨后他坐一邊看報紙,頭版頭條跟你分享一道。程爹爹的父親畢業于西南聯大,是飛虎隊陳納德的翻譯,來自上海,家傳老羅宋湯,蝦仁炒面,湯包, 口味又漸漸隨著各地老街坊的喜好改良。
湯包做得過細,手工包的一道道褶皺,皮薄,咬開肉湯奔涌而出;炒面不油,滿滿家常味,吃得舒服。
爹爹年紀大了,店交給姑娘,姑娘遺傳自來熟,還有個愛拍照的女婿,墻上掛著他拍的漢口老街,來了還是像做客。
● 德潤里街坊,68歲的老田出名了,老田記面館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和《新聞聯播》。
他家是傳統做法,面條粗糲,干,蠻有嚼頭。一個搪瓷碗,只加芝麻醬、味精和蘿卜,酸豆角、鹵水、紅油一樣不加,有外地人嫌干,街坊們很喜歡。
“面是真功夫。”住山川里的黃爹爹吃了40年,年輕時在吉慶街喝酒,半夜回來會碰到老田連夜撣面。
黃爹爹說,這一片是武漢里分最密集的地方,住家的,曾名為“模范區”。一排排帶天井的小別墅,天南地北的人來,變成第一批老漢口高精尖移民。“我老頭是江西人,銀行高級會計。”他說老漢口美味是融合。
老田的爸爸是下面師傅,傳授老田一身手藝。老田是吉慶街人,原來在附近染布廠上班,總和工友街坊去吉慶街的色味香食堂。
● 沿著銘新街一直走到南京路,三角型路口有幾家無名炒飯火上微博,有年輕人專門去吃,一問,就是老吉慶街街坊。
原先吉慶街不都是大排檔。1990年代,下崗的街坊到馬路上支爐子,做家常小吃,炒面炒粉炒年糕炒豆絲,附近麻將室多,舞廳多,給夜貓子飽肚子。
過了好些年,街坊手藝優勝劣汰,留下來的一批吸引各地人來,吉慶街才有人氣。原先那些炒飯攤子散落在吉慶街方圓百米。
● 1990年代,交易街布廠皮革廠退休的幾個婆婆,組團承包匯通路三角尖上的老地方牛肉面,婆婆來自湖南、江西、武漢本地。
一碗牛肉面融合各地風味,牛骨湯里邊調一點草藥,鹵牛肉是五香和麻辣融合,老街坊喜歡加一勺芝麻醬,芝麻醬是武漢婆婆自己買芝麻磨的,香。
幾個婆婆年事已高,一個熱心的嫂子買下手藝繼續開張,她喜歡站在門口端著面和客人咵家常,拍照,朋友圈全是她和各地食客的合影。
東部星系
從大智路往大智門火車站走,穿過友益街,路遇的星形廣場是 [東部星系] 的圓心,廣場中間的黃興雕像,目光所及是一排排裝飾彩色玻璃和浮雕的房子,如打扮精致的中古貴族,迎接國王的封禮。房子里,扎堆的碳水小店來自全國各地。
● “哎我不籠(騙)你,餃子都是自己包的。”黃興雕像右邊是車站路,哈爾濱一家十來口在路邊開了家東北烤肉餃子,年紀最大的來武漢二十多年,熟用地道武漢話。
餃子沒有入鄉隨俗,一家人自己搟面自己包,酸菜從東北坐貨車連夜趕來,爽口。
● 黃興雕像背后,穿過太平里社區來到大智路輕軌站下,沿路是三家重慶小面,還有裝飾木頭立柱的老茶館,配上里份的天井和梧桐,有點像真的來了重慶老城,黃桷坪正街。
我常去太平里側門那家,一走進去滿屋的炒辣椒香,老板是個重慶大叔,主打豌雜面,豌豆在骨湯里燉成泥,五花肉剁成雜醬,花椒油是用汶川麻椒磨的,麻得一頭汗,祛濕。
● 黃興雕像正面,往中山大道走,沿路幾家老店賣小籠包、醬香餅、卷餅。賣小籠包的是天津大媽,邊包邊蒸邊賣,莫催她,催了她吼,“心急吃不了熱餡兒。”
賣醬香餅的大叔來自河南鎮平,聽說他的老鄉,成千上萬人都在炕餅,分散全國各地。他們是老鄉介紹來武漢的。30多年前,大智門火車站在運營,周邊開店的老鄉起了簍子,帶錢回家過年。
火車站停運已久,這里變成小酒館扎堆的地方,18號酒館、大智門精釀、三重門……這些的碳水小店開放晚場,專門解酒。
●晚高峰臨近,瘦瘦高高的長子才優哉開門煮湯。長子熱干面是武漢第一批“濕”派熱干面之一,碗面半勺鹵水,一口呲溜往里吸,絲滑。
這片街區的熱干面都是濕派,羅氏生燙熱干面、湖南紅油熱干面。長子說,熱干面加鹵水是為了照顧趕火車的外地人。后來倒成了一種風格,適合夜晚吃,腸胃負擔小,舒服又下酒。
● 住在黃興路的老居民說,這片街區100年前最熱鬧,黃興路曾叫巴黎街,一排排華麗的房子組成舊法租界的商業街。
頂著雄鷹的大智門火車站是全國最大的中轉站,門前自然生長各地美食,劇院連著西餐廳,甜品店。武漢最早的山西刀削面館、重慶小吃店都誕生于這片街區。
如今火車站舊址背對京漢大道,交通不如從前,但門前的美食街仍舊夜夜笙歌。
南部星系
大智路長江隧道口背后,跨過中山大道,碳水世界 [南部星系] 是的士師傅最抗拒的土地。天津路、合作路、蘭陵路、黎黃陂路……一條條窄街,沿街建筑風格各異,古典帶羅馬柱的,線條鋒利垂直的,像古堡的,統統面朝街道敞開門面,沿街推車的小販,形成一片人來人往的大市集。
● 漢口老字號的師傅多半在大市集里闖蕩,“人多生意好,但租金貴,得有點尖板眼才能活。” 合作路陶鮮居燒麥的掌柜老陶說。
他曾是老字號會賓樓的白案主管,傳統手藝玩新花樣,雜醬面5種,香干、魚籽、雞肉、豬肉、牛肉,面條筋道;燒梅3種,香菇、財魚、蝦仁,皮薄,糯米流心。
● 蘭陵路的蔣婆抄手,老板娘劉姐的媽媽曾是老芙蓉酒樓抄手柜組員,做酸辣面和抄手。劉姐將兩者合并,大個頭抄手咬開是反復捶打的肉餡,大蒜泡過的酸辣汁潑進骨湯,不喧賓奪主,反倒增添肉香的層次感。
● 珞珈山街神奇的糯米包油條,排隊的總是一群年輕人。像吃西餐一般橫向切片,才發現里邊極具層次感,糯米包裹一圈芝麻糖,下邊是海苔和紅糖,簡直是漢派拿破侖了。
● 民生甜食館總店前年搬到蘭陵路,街上擺攤的龍頭藕粉租了門面,一條街漢派網紅店扎堆,越來越多的碳水小店來打碼頭。
碳水搭碳水,長胖的方式每日不重樣。剛出鍋的雞冠餃子配面窩,沾上頂好牛肉面出鍋的鹵水。一口金絲牛肉餅,再來一口黑芝麻糊潤喉。
● 這片街區的尖板眼不止傳統漢味,曾靠一輛推車就把中山大道堵住的24#漢飽飽,濃郁的芝士配上有點武漢家常味的牛肉餅,Bubble Lab的三明治,夾心是花生醬配中式熏牛肉。塔斯汀中國漢堡,雞排上面蓋著剛炒好的魚香肉絲。
● 這片街區曾是舊英、法、俄租界的交界,100多年前盛放尖板眼的大集市,火遍老武漢的哈斗就從這里起源,口感像俄國閃電泡芙,又是英國泡芙的形狀。原來邦可西餐廳退休的老師傅李兵開了家華潤鮮點,這里還能買到100年前的正宗哈斗,外皮酥脆,甜味如一。
宇宙起源
我司樓下的姊妹財魚燒烤,烤粉總能排進銷量TOP3,背后的劉氏炸炸,最早賣完的總是年糕。老武漢一來大智路,不往肚子里裝點碳水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18年前,武漢長江隧道還沒修建,大智路本路是連接碳水世界的軸心,外地人來漢第一站,老通城的豆皮,五芳齋的湯圓,逢年過節,老武漢都要專門來吃的。
100多年前的大智路是連接舊法租界、英租界和華界的口岸,反倒不怎么繁華,經歷轟炸,建筑百廢待興,租金便宜。
老通城創始人曾厚誠的長孫說,他的爺爺在吉慶街賣湯圓,開店閉店,輾轉租下大智路3號,開辦通城飲食店(后來的老通城)。
開店前第一件事就是請來強力同行,祁萬順餐館,為他們訂好大智路1號的門面。
兩家店賣的東西幾乎一樣,肉包、蔥油餅、水餃、糍粑、豆皮、燒麥、湯圓、豆皮……相愛相殺,各派小二去隔壁打探,但從不互相詆毀。競爭十多年,兩家店成了武漢招待外賓的招牌,為大智路迎來人氣。
后來,大智路是武漢熱鬧的市中心,武漢最大的文具店、數碼市場設立于此。
有老武漢抱怨,說大智路因為長江隧道破了功。從城市規劃上,高架和隧道的確是和鬧市相違背,但大智路有它強大的生命力,開店的街坊一直留在這里,前些年五芳齋、老通城回歸,地址還是在大智路邊。
武漢人還是要來吃東西,想法設法停車,一頭闖進碳水世界。
“嗝~”
CREATOR
EDITOR/編輯
吳智鑫
PHOTO/攝影
minshawkwan
DESIGN/設計
coco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