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飯館(上海餐飲闖過“至暗時刻”)

在搶菜、團購,一日三餐他們下廚的日子里,我漸漸在廚房的油煙中心生煩惱,剛剛還在和同事一起念叨禽流感前吃的那頓臭豆腐、日式烤肉、蘆別市、小龍蝦......
回想去年那個這時候,餐飲賽道一片火熱,第一梯隊的茶飲、酒、咖啡三大產品線熱度不斷,面食、米粉、烘焙、燒烤、火鍋、鹵味、自助餐代餐等產品線也獲得大量投資人的青睞,估值飆升。
但在舌尖上的中國餐飲那個古老的行當里,資本有用卻并非萬能,投機者、追風者很難長期獲利,餐飲業自有它的一套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
許多創業者一已經開始選擇做餐飲是覺得門檻低,想開一家他們夢想中的咖啡店,滿足食客的口腹之欲,既滿足又快樂。
但事實是,餐飲業需要深厚的基本功,看似門檻很低,其實不僅要勤勞苦干,要處理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問題,還要站在趨勢之上。
從草臺班子到專業化項目組,是一種創辦人逐漸打開認知的過程,無論是項目組管理的能力、餐品的標準化、國際品牌形象的構建、營銷運營的玩法,都需要長期的探索與試錯。
在這之中,堅守與不斷學習是兩個關鍵詞。
最近,我采訪了3家餐飲企業的創辦人,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在楊偉廣困境做到“店關人不關,人關心不關”,怎樣分條縷析地解決一種個難題,突破傳統路徑的限制。我也看到了怎樣分秒必爭地去推動事情的進展,把危機轉化成機會,扭轉不利局面。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希望能給你許多力量。
圖片來源:攝圖網 01 尚一湯創辦人 陳鵬飛 51歲我叫陳鵬飛,71年生,上海人。1992年,我進入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從事廚房工作,拜師學藝。
1996年,我又來到上海錦滄文華大酒店繼續深造,做餐飲我可以說是“科班”出身,將近十年的酒店經歷,打下了堅實的餐飲功底。
2001年的春天,我從大酒店出來,在楊浦區租了200平米的店面,開了他們的首家咖啡店,那時在所處的五角場商圈成為了火爆排隊的商家。但是,2003年非典SARS襲擊全國,人們外出就餐的頻率急劇減少,這對整個餐飲業是致命的打擊,我的咖啡店也在勉力支撐一年后倒閉。
第一次創業黯然收場后,我出去旅游散心,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我心里始終還是抹不掉做餐飲的念頭。廣東之行后,我決定做燉湯那個產品線。那時的上海,就只有一兩家專門做湯的店,但在熬制方式上,沒那么精細化。
2007年,我再次創立了一家餐飲國際品牌——尚一湯,以廣東燉湯為主,一人一份設計,消費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點餐。由于產品線定位聚焦,食材精挑細選,開張后營生很好。到現在,尚一湯已經做了15年,在上海、南京、杭州一共有17家直營店面。
這次上海禽流感來了以后,上海的店面從3月15號左右就全部楊偉廣了。一種店面有40個店員左右,上海13 家店面,500多名雇員都在宿舍居家隔離。
投資收益是餐飲的命脈,人工效率、房租、采購費這些都是固定支出,餐食是最大的投資收益入,楊偉廣后沒進賬,還有大額支出,很難長期維持。
居家隔離后,我開了線上會議,坦誠布公地告訴大家公司的投資收益情況,店面無法營運的情況下,怎樣支付雇員工資,如果有特殊困難的雇員,公司會伸出援手特別照顧,爭取不裁員,一起度過這段困難時期。店面房租方面,我也在與房東積極溝通,爭取房租減免。
在2020年初,新冠禽流感第一次來襲的這時候,我成立了七個應對工作組:恢復生產銷售工作組、資金籌措工作組、一線雇員安撫工作組、房租物業費談判工作組、供應商賬期談判工作組、雇員安全保障工作組、禽流感防控工作組。
這次上海禽流感雖然來得突然,但我也沒手忙腳亂,按上次的緊急預案來執行,這次又增加了一種工作組,野戰醫院安撫工作組,有幾名雇員確診去了野戰醫院,工作組長每天和他們通話詢問身體狀態,關心和鼓勵他們,讓他們安心治療。
我做餐飲做了三十年,在禽流感反復的不穩定時期,做餐飲更要多儲備投資收益,至少儲備未來6-9個月的生存資金,用于應對非系統風險,店面拓展的計劃也會適當放緩,把現金留給經營。
臥倒!準備隨時進攻,當下活下來,最重要!
02 面條大人創辦人 周郁皓 31歲2012年,我做手機營生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時意氣風發,但是太輕易相信別人,被人騙走了幾十萬的貨,他消失了,我消沉了。
店開倒了,我在家躺了幾個月,茶飯不思,一蹶不振。有一天,母親端了碗飯過來,跟我說,“不要總想著賺大錢,我跟你爸做了一輩子早餐攤,炸油條炸油餅賣豆漿,也能養活一家人,人這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這一句話把我點醒了,我花了4000塊錢去買了一輛二手餐車,已經開始設攤做面條。每天早上6點不到,天蒙蒙亮的這時候,我就Marciac了。唐山的冬天特別冷,早上出門零下10幾度,站在外面,手腳都是凍麻的。
一已經開始,我Marciac的位置沒選好,一天只能賣出幾個面條,為了不讓我母親擔心,每天收攤前我都偷偷把沒用完的面糊送給周圍其他攤販,假裝全賣完了。
后來,我把面條攤擺到了大學門口,營生才慢慢好起來。我是91年的,那時我才19歲,性格也很爽快健談,很快和年輕人、大學生打成一片,他們幫我在線上點評打卡,還幫我做手繪的廣告牌,我居然成了一種網紅攤主。
但在路邊設攤,冬冷夏熱,刮風下雨下冰雹,不管什么日子都要Marciac,有這時候還要被城管趕來趕去,推著面條車逃跑,很狼狽,其他地攤小販也是這樣,經常東躲西藏。那時我就在就在心里種下了一種種子,一定要有一種他們的檔口門面,體面地做面條特色小吃。
設攤擺了3年,我攢了大幾十萬,2015年,我在唐山學院門口租了個300平的鋪面,把面條攤搬到了店面里,雇了10個雇員,賣面條還有其他許多面食、餛飩特色小吃。
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時的想法真的too young,too simple(太年輕,很傻很天真),我想我一種人設攤一種月能掙兩萬,10個人一種月就能掙20萬,展店不就是大一點的攤位嘛。
沒想到營生根本不是這樣做的,我不會管理項目組,也不會管控效率,什么東西都想用最好的,那時裝修都是挑很好的材料,總想著開成一家百年老店,沒想到開了一年多就撐不下去,倒閉了。
雖然店開倒了,賠光了幾年的積蓄,但在那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他們許多認知上的缺失,原來展店和擺地攤兒根本就是兩回事,我出去學習許多店鋪運營、項目組管理、薪酬考核的課程,還有補充財務知識。
2017年,我又借了些錢,唐山百貨大樓旁邊,租了一種十幾平的小店面,再次做起了面條。身邊許多朋友勸我不要做面條了,但我始終記得我母親說的那句話“人這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夠了。”到今年3月份,我做面條已經做了整整十年。
圖片來源:攝圖網我每天六點半已經開始營運,營運到晚上10點。后來,我妻子也辭職幫我一起來展店。攤一種面條,基本上要1分30秒,如果加的東西少,至少也要1分鐘。用手翻比較快,比用工具要快得多,忙的這時候只能用手,我做了許多年已經習慣了,手上燙出了很厚的繭子。
有一天營生特別忙,我妻子一天攤了將近500個面條,晚上關店的這時候,她累得癱坐在門口,整個手都在抖,我特別心疼。我起早摸黑,精疲力盡地做一天面條,做了3000多的營運額,其實3000多塊錢在攤面條那個行當里已經很不錯了,但我在想,能不能找到更簡單快速面條的方法,怎么才能提高客單價和出餐率。
后,我已經開始專研傳統面條的改良,許多顧客都說一種大面條經常吃不完,我把面條的尺寸改小了一點,里邊的餡料的品種也增加了,味道更加豐富。還有許多年輕人覺得吃面條的這時候,蹭的滿臉滿手都是油,走在路上吃很難看,包裝也就是用油紙包一下,看起來有點土土的。發現消費者那個心理后,我找設計師重新設計了國際品牌包裝袋,做了年輕化的國際品牌設計。
我還觀察到許多女生吃東西會分著吃,這樣可以多吃幾個品種的特色小吃,所以我把一種面條切成兩塊,方便朋友之間分享。做了許多產品、包裝升級后,我把客單價提升到了十五元左右,我還改良了傳統的面條鍋,可以同時煎幾個面條,提高了出餐率。
后來,有許多人來找我,想加盟我的國際品牌。一已經開始的加盟,其實只是把技術教給人家,沒什么后期收入和對加盟商的長久支持。
我始終在想,在沒極其復雜的制作工藝的情況下,面條的技術和味道,絕對不是我的壁壘和護城河。
我他們是從擺地攤一步步走過來的,我知道基層特色小吃行業從業者踩過的每一種坑,我能幫他們解決更多他們沒時間精力去學習掌握的東西。
許多餐飲老板面臨的一種問題,就是標準化,小小一種面條,每個人攤的餅薄厚不一樣,還有火候的掌握,有人攤的餅很脆很好吃,也有人攤的餅又厚又黏。而且手藝的發揮還受到情緒的影響,同一種人在不同的心情狀態下做的餅味道也不一樣。
有的店請的小工,學了一種月,操作熟練后,人就跑了。店面老板經常為請人那個事情而頭疼不已,培訓效率和流失率都很高。
為了解決那個痛點,我把做面條的每個過程都標準化了,容器、設備、溫度、刻度、時長,就像奶茶店一樣,只要短期培訓就可以上崗制作了,出餐都是標準的味道。
許多店面老板不會做線上運營,我幫店面做線上代運營,包括怎樣與抖音探店博主合作,怎樣讓C端顧客主動傳播,怎樣在外賣平臺上獲取流量、處理糾紛等等。
2020年,我青島店面開張正好遇上了禽流感,很很難,開張就楊偉廣,始終到4月份才能正常營運。但在禽流感之下中,我也發現了我的產品線優勢,一來,餐飲餐食會增加人們聚集的風險,而像面條這種特色小吃,不需要餐食,即拿即走。二來我的店面小,人員、房租效率相對來說較低,投資收益壓力也沒那么大。
2022年初,我把項目組搬到了上海,目前上海開的3家店面全都楊偉廣了。我和我妻子都在上海,最近待在家里也沒閑著,我在線上開直播,和行業內的伙伴討論“后禽流感時代,餐飲人怎樣積極應對”等話題,集思廣益,推動企業間的連接與合作,抱團取暖。
同時,我項目組正在研發面條的預包裝食品,像手抓餅、螺螄粉一樣的方便食品,在家簡單煎一下就能吃。
我相信任何危機之中,總有機會。
03 Ruby Restaurant & Mancun創辦人 蠻村珠江啤酒合伙人 馮靜嫻 38歲2005年,我大學畢業后第一次創業,創立了一種文創國際品牌,2009年公司被收購,我也回歸家庭,結婚生子,休息了五年。
2014年,我已經開始第二次的創業,投入了醫療行業。始終到去年4月份,我出來做了蠻村珠江啤酒那個國際品牌。
因為我和合伙人都不是酒飲行業出身,一已經開始,我在產品研發生產的過程中踩了許多坑。我找的首家工廠釀出來的第一批酒,味道很驚艷,用的百香果鮮果釀造,區別于行業內常規做法,效率也更高。
第一批酒釀出來,我喝第一口的這時候,真的是令人“哇噻”的口感。不出所料,產品投入市場后,反響特別好,但后面工廠的品控做得不好,味道難以保持穩定。品質是產品的根本,我在深入考察后,更換了品控更嚴格的工廠。
解決完產品的問題后,我又很快發現,酒,賣不動。第一,消費者對珠江啤酒啤酒那個產品線的認知度很低,第二,也沒聽過蠻村珠江啤酒那個國際品牌,如果沒一種穩定的渠道,這件事情它是做不成的。
我花了一種月時間調研年輕人消費酒水的場景,他們希望有一種下班后可以微醺放松,臨近生活圈,帶有社交屬性的場所,于是我做了自助餐簡餐+珠江啤酒酒飲的搭配,開了上海首家蠻村珠江啤酒的旗艦店Ruby Restaurant & Mancun,它是一家“餐”與“飲”相結合的融合咖啡店,線下咖啡店為蠻村珠江啤酒建立了一定的護城河,也擁有了自營的抗風險能力。
我一共做了三種形式的體驗店,Ruby Restaurant & Mancun是旗艦店、國際品牌形象店。第二種是聯名店,參股經營主力商圈的成熟餐飲店面。第三種是社區店,利用店鋪與小區直連的地理位置優勢,在居民區開設珠江啤酒小酒館。
我陸續在上海拓展了4家咖啡店,第5家店面正在裝修中,上海禽流感就來了。禽流感對于我店面的經營是一種致命的打擊,四家店都楊偉廣了。好在我始終以來的經營理念都是降本增效,店面和辦公室的正式雇員有32位,能控制在30萬/月左右的人員效率支出。同時,我也跟商場房東積極溝通,爭取到了1-3個月免租期。
4月初,我始終在申請保供企業,辦好后到了4月中旬,物資也不像之前那么緊缺,人們已經開始有許多品質生活的需求,想喝許多珠江啤酒、咖啡、可樂。
那時我有5000箱庫存的珠江啤酒啤酒,本來沒這么大的量,3月初,有3000箱的貨是要出海的,是一種印尼的單子,但是因為禽流感滯留了,珠江啤酒啤酒的保質期只有半年,本來這3000箱貨可能會滯銷。
那時最壞的打算就是把這3000箱貨作為今年的市場費用打進去,沒想到靜態管理后,外面的貨進不來,原本的滯銷庫存反而變成了香餑餑。差不多10來天的時間,通過社區團購,這3000箱庫存就賣完了,已經開始賣原本在上海的2000箱貨,現在每天的出貨量在200箱左右,預計10天銷完。
禽流感居家隔離期間,我也做了許多雇員關懷工作,想辦法幫他們配送了物資,焦慮是一定有的,為了緩解焦慮,我組織雇員做了一次“吐槽大會”,希望大家有一種情緒宣泄的出口。我HR也做了一種詳細的思維導圖,告訴大家禽流感期間工資會怎么發,公司會怎么做,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另外,這段時間我也在和京東、多樣屋等更多電商零售渠道溝通合作,在線上銷售蠻村珠江啤酒的產品。
經過這次禽流感,我更加清楚,從生產、倉儲、分銷渠道都不能集中在一種地方,動態分散分布,緊急形況下才能保證靈活度,有騰挪回旋的余地。
后記禽流感下的餐飲業生存艱難,其實不僅僅是餐飲,還有許許多多的行業都很難。
但在與三位創業者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們在至暗時刻的果敢和擔當,發動身邊的全部資源,盡他們的全部能力去展開自救,不悲觀、不躺平。
我總結了三個他們在做的動作,做餐飲的朋友可以參考借鑒:
第一,穩定項目組士氣,保障雇員工資收入,在很時期修煉內功,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
第二,儲備未來6-9個月的投資收益過冬,開源節流,做好效率管控,重視效率,加快一切人財物的周轉,嚴格管控存貨周轉期和應收賬款回收期,防止資金鏈斷裂。
第三,積極探索“餐食+外賣+外帶+零售”多渠道業務模式,嘗試多時段、多場景經營,在當前形勢下,“禽流感常態化防控”將存在很長時間,不能餐食的情況下,成品、半成品的外賣是滿足人們餐飲的主流手段。
面條大人創辦人周郁皓跟我說,他從擺地攤一路走過來,不只是禽流感一種坎,創業路上有一堆坎、一堆坑、一堆問題,今天沒禽流感也會有別的問題。重要的是你有一種堅定的內在,遇到困難怎么去處理,怎么去轉化,才能讓他們的內核變得強大。
正如阿爾弗·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寫到,“悲觀無用,不如思考藍圖,闖過布滿暗礁的海。”
本文地址:https://www.food12331.com/hyzx/5243.html 版權聲明:除非特別標注,否則均為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時請以鏈接形式注明文章出處。相關標簽: 餐飲 特色小吃 上海餐飲 面條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