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河北省衡水市開展“河湖水系聯通”集中采訪。衡水市官方稱,衡水市為提高“供水率”,保障春耕灌溉,徹底打通了地表水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把“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送到農民的田間地頭。
當日,針對衡水市河湖水系連通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情況,先后對武強縣、棗強縣、冀州區、桃城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春季小麥需水量大,原來都是用地下水,灌溉費用得50多元/畝,現在用河渠里的地表水灌溉9.5元/畝,比原來也縮短了時間。”29日,河北省棗強縣馬屯鎮南文口村村民張亞松稱。
張亞松說,自2015年開始用上地表水灌溉,確實也省了力氣,用地下水時,每次只能一戶戶的灌溉,現在可以5戶同時灌溉,省去了排隊的時間,很方便。
武強縣西五引渠一段。 王鵬 攝
據棗強縣水利局工作人員張歡介紹,2021年棗強縣投資1.5億元,謀劃實施9條縣級河渠清淤連通工程和11個鄉鎮支斗毛渠擴挖工程,全長345.34公里。竣工后,新增蓄水能力1350.3萬立方米,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積24.6萬畝。
“武強縣河渠全面完成清理整治106.4公里后,沿河渠兩側1000米采取自提水方式灌溉,可灌溉面積約15萬畝,種植作物按冬小麥考慮畝灌溉平均用水量130萬m?計算,可壓采地下水1950萬m?。目前部分河渠已經引蓄水進行農田灌溉,崗黃水庫、滹沱河滏陽河中水等引水量已達到2300多萬m?。”武強縣水利局局長孫士樓稱。
衡水市水利局工作人員郝東紅表示,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清理整治河渠547公里,清淤土方量948萬立方米,新建重建水閘2座、泵站21座、橋涵12座;清理整治農村坑塘8000多個,引蓄地表水4.90億立方米,其中用于灌溉的水量為3.96億立方米,合計灌溉366.5萬畝農田。
衡水市官方稱,與此同時,衡水市提高“供水率”,保障春耕灌溉。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田灌溉設施修繕,擴挖改造村邊池塘、低洼地、廢棄磚窯和取土坑,加快河道溝渠規整,連通各類灌溉用的支斗毛渠,暢通平毀、道節、攔河土埝等堵點,徹底打通地表水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把“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送到農民的田間地頭。
衡水市官方表示,衡水市立足市域市情,充分發揮“一湖九河”、水系發達的優勢,大做“興水、蓄水、引水、供水、節水、治水”的“活水”文章,全市初步形成了河湖、溝渠、坑塘互聯互通、水源互引互濟的水系格局,既提高了壓采能力,又降低了灌溉成本,保障了糧食生產需要,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一舉多贏”的效果。
聲明:本網部分文章轉自互聯網,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告知本網處理。電話: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