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佛山桑園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授牌會議召開,國際灌排委榮譽副主席、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丁昆侖代表國際灌排委為桑園圍工程頒發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證書和牌匾,佛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郭文海代表佛山市接受牌匾。
丁昆侖表示,桑園圍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是中國的光榮與榮譽,也是廣東省佛山市人民的光榮與榮譽,代表了世界對桑園圍的高度認可與贊賞。郭文海表示,接過牌匾我很激動,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佛山市政府、佛山人民一定會保護好這份遺產。
2020年12月8日,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第71屆執行理事會視頻會議上宣布佛山桑園圍正式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為廣東省內第一個入選該項名錄的工程。佛山市將以桑園圍成功申遺為契機,結合“雙區”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立足實際、深挖內涵,擦亮這塊“金字招牌”,讓佛山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佛山桑園圍始建于宋代,沿西北江綿延60多公里長,是中國古代******的基圍水利工程。在新的起點上再看桑園圍,由農而工、由農而商、由江而海、由農業文明而海洋文明,桑園圍所孕育的珠三角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是有別于同批入選的福建天寶陂、陜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等其他世界灌溉遺產工程的典型特點。
在桑園圍內外,一邊是規模龐大的農業經濟,一邊又成為串起以手工業、商業為主的佛山社會經濟;一方面催生出佛山鎮與陳村鎮兩個古鎮,另一方面,人們最早嗅到來自海洋上空的新鮮空氣,孕育出廣州、澳門等嶺南大市場乃至整個海上絲綢之路大市場的商貿樞紐。
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視野下,重新分析桑園圍之于粵港澳大灣區、之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桑園圍埋下了灣區大市場的歷史伏筆,在新的發展視野下,通江達海絲綢之路再出發。在佛山歷史文化研究專家羅一星的研究中,唐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南遷的氏族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的先進生產技術,他們與珠三角土著居民一道開拓荒野、興修水利,這是珠江三角洲迅速成為農業耕作區。
佛山雨量充沛、緊鄰南海之濱,每年亞熱帶季風氣候轉向之時,西北江的夏秋汛期與臺風涌潮相互頂托,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脅。這樣艱苦的自然條件,卻成為佛山人以修建堤圍的方式,把天時轉化為地利的一個重要前提。沿內河建造60多公里長的桑園圍水利工程,發揮它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的積極作用,圍內土地面積265.4平方公里,農田灌溉面積6.2萬畝。
通過東南亞各地廣肇會館、南海會館干事們的描述,可以簡單勾勒出一幅從桑園圍到東南亞各地的貿易地圖。肥沃的土地出產的大米、陶瓷、絲織品等商品,搭載上舢板船,從西北江一路進入珠江口。船只以南海季風為動力,順水漂流,開啟到安南、暹羅、爪哇甚至到馬達加斯加的漫長征途。完成交易后,在東南亞的廣肇會館、五邑會館停留數月,趁著亞熱帶季風轉變風向,滿載當地的香料、藤條等當地貨品,再回到珠江口。
桑園圍不僅是嶺南先民圍墾開荒、捍護農田的歷史遺跡,這條附著于西北江之上的大堤圍,有著位于珠江入海口上游的獨特區位。唐代,廣州設置了專門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市舶使;宋代,官方在佛山鎮的柵下設立了分司,洋船可直接開入柵下“海南塘”互市,佛山鐵鍋絲綢和陶瓷大量出口,史載“獲大贏利”。1757年以后,廣州成為中國唯一通商口岸。而澳門作為國際貿易港崛起后,珠三角出產的大量生絲通過澳門進入國際市場,反過來又大大刺激了珠三角蠶桑業的發展。從廣州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最具代表性和最具豐富文化內涵的海絲之路。
羅一星認為,廣州-佛山-澳門絲綢貿易經濟軸線上,佛山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迅速崛起,成為出口貿易的重要角色之一。今天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江河水聯通著灣區城市,更聯通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廣袤世界。桑園圍作為孕育、呵護珠江文明社會經濟發展的搖籃,可以成為回望與展望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坐標。
聲明:本網部分文章轉自互聯網,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告知本網處理。電話: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