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隨著天氣轉暖,主產區春播全面展開。各地千方百計擴面積、提單產,確保完成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01:33
穩產量,首要是保面積。在四川朝天,今年當地推進復耕復種,春播面積增加2萬畝以上。新山村農民忙著移栽玉米的地塊兒,十天前剛剛收完羊肚菌,下一季羊肚菌計劃9月份種植,中間4個多月的空閑期,農民抓緊再種一季玉米。
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羊木鎮新山村村民 喬紅波: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收入,8、9月份,我們這一片可以收到三十萬斤玉米,我們特別高興。
為了不誤農時,朝天在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中主推玉米集中育苗技術,并配套覆膜栽培方式,提高土壤積溫,促進玉米產量增加。
四川省廣元市成黍稷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潘泰宏:我們今年育苗大約60萬株,保證了周邊農戶的用苗需求,像我們這種機械化育苗,它提高了精準度、成活率。
今年,農業農村部整合落實直接支持糧食生產資金240億元,比上年增加了60億元。各地也結合實際,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 眼下,朔州山陰縣已進入谷子播種關鍵期,今年,當地主推地膜穴播種植方式,打造有機旱作高產示范區。
山西省朔州山陰縣副縣長 王建平:我們縣財政拿出825萬元對滲水地膜谷子的種植進行補貼,目的是穩定8萬畝的面積,確保糧食安全。
最新農情調度顯示,今年春播糧食意向面積增加800多萬畝。目前,春播近三成,進度快于去年同期,總體進展順利。
加大高效新型農機投入 促糧食穩產提質
今年,各主產區加大高效新型農機投入,力促糧食穩產提質。
01:42
東北地區春播面積占全國春播面積一半左右,眼下,東北春播正加快推進。在吉林四平,老莊稼把式們用上了新型免耕播種機,種地模式也與過去翻地播種大不一樣,他們直接在滿是秸稈的土地上種玉米。
吉林省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張文鏑:以前翻完地種,黑土層容易被風刮跑。現在免耕播種秸稈就像一層棉被蓋在黑土上。又保護黑土,又能抗旱保墑,培肥地力。在我們這非常受歡迎。
吉林今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試點達2800萬畝,新型免耕播種機增加到2.9萬臺。張文鏑他們的500公頃玉米就全都是免耕播種。
吉林省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張文鏑:你看這播得非常均勻,這個深度也適合,出苗率在98%以上,透風透氣也好,產量預計能提高10%左右。
水稻機插秧是穩產高產的關鍵舉措,今年,國家大面積示范推廣高速插秧機等抗災穩產型技術裝備。江西分宜種糧大戶林小華種了1800畝早稻,高速插秧機不僅省工省時,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栽插質量。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華永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林小華:每畝地的秧苗會增加,產量就會增加,每畝地可以增加50到100公斤。在后期管理上機插秧也有很大的優勢,可以抗倒伏,減少病蟲害。
今年春播,全國將有2200萬臺套農機具投入生產,裝備性能呈現作業復式化、智能化趨勢,其中植保無人飛機近10萬臺,“北斗”導航自動駕駛拖拉機超過3萬臺套。
各地多措并舉 提升春播生產機械化率
今年,國家多措并舉,進一步提升春播生產機械化率,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01:03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90億元,比去年增加20億元,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機械化薄弱環節的補貼力度。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 王甲云:提高了水稻插秧機、玉米免耕播種機等春耕生產急用的農機裝備補貼比例,首次將育秧成套設施等納入新產品補貼試點范圍,增加春管春種機械供給。
目前,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了80%,但南方水稻機插秧仍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短板,機插秧率僅為30%左右。為此,今年,國家在南方省份啟動水稻機械化生產補短板促全程行動。
同時,在東北地區繼續開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試點,今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達28億元,比去年增加12億元,試點面積擴大到7000萬畝。
內蒙古興安盟:播種面積較去年增加11萬畝
這幾天,隨著天氣逐步回暖,內蒙古興安盟的春耕也拉開序幕。
01:35
眼下,興安盟扎賚特旗的農民們正搶抓農時備戰春耕。今年,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計劃種植1.2萬畝土地,其中糧食作物6000畝。這幾天,合作社組織人員進行做高床、埋滴管作業,為之后使用淺埋滴灌方式種植玉米、大豆做足準備。
興安盟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杜崗:今年主要采取節水節肥的淺埋滴灌技術,我們有5臺播種機播種,每臺播種機一天作業效率大概在200多畝,我們大概有個6到7天就能把這個6000多畝播種完畢。
為滿足農民春耕生產技術需求,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選派了150名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分析今年主導產業的走勢、注意事項,并帶來農業新品種、實用新技術。
興安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農業推廣研究員 劉復偉:由于今年春季降雨偏多,所以說氣溫偏低,地溫偏低。咱們就指導農民做高床,提高地溫,下一步就是確保這個大田能按時播種。
今年,興安盟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782萬畝,較2020年增加11萬畝。為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興安盟各地按照穩口糧、增玉米、穩大豆的結構調整要求,充分發揮生產者補貼、耕地輪作等政策的激勵作用,引導適宜地區農民擴大大豆、馬鈴薯的種植面積。
聲明:本網部分文章轉自互聯網,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告知本網處理。電話: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