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冷鏈發展歷程與趨勢

原標題:肉類冷鏈發展歷程與趨勢
肉類冷鏈包括冷藏加工、冷藏儲存、冷藏運輸、冷藏銷售四個重要環節。冷藏加工環節主要涉及的冷鏈裝備是冷卻、凍結和速凍裝置,不僅要求產品本身 低溫,還要求加工環境低溫,以有效抑制環境中微生物的繁殖。冷藏儲存環節主要涉及各類冷藏間、加工間的制冷,除了對溫度有嚴格要求之外,對環境 中的濕度也有嚴格要求。冷藏運輸環節的核心是連續、精確、可靠的溫度控制,這對冷藏車的性能及實時監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冷藏銷售環節,肉 類產品還要經歷冷藏、二次加工和銷售三個小環節,其重點在于冷藏柜的正確使用和銷售人員的規范操作。
一、肉類冷庫全國已超萬座
我國是肉類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肉類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0%,其中豬肉占到一半以上。隨著肉類產量的快速增加,每年約有7000—8000噸肉類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冷鏈物流比例逐步提高。目前我國肉類產品冷鏈流通率超過15%,冷藏運輸率超過30%,冷鏈物流的規模快速增長。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全國有肉類冷藏庫1萬座以上,冷庫總容量720萬噸,其中冷卻物冷藏量110萬噸,凍結物冷藏量610萬噸;機械冷藏列車、機械 冷藏汽車、冷藏船的配置逐步完善。肉類冷庫隨著產業布局的調整,逐步集中于山東、河南、遼寧、四川、江蘇、北京、內蒙古、安徽、黑龍江、福建、吉林、河北、湖北、湖南、江西、重慶等地。
二、肉類加工普及全程低溫
大型屠宰和肉類加工企業應用國際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從屠宰、分割加工、冷卻成熟等環節低溫處理起步,逐漸向儲藏、運輸、批發和零售環節延伸,向著全程低溫控制的方向快速發展。
制冷設備的更新換代,提高了能效比,方便了操作調節;凍結技術的快速進步,提高了凍結速度和凍品質量;制冷方式的漸趨多樣和自控技術的擴大應用,體現了技術革新帶來的便利,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的可靠性。
中糧等社會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強化資源整合,積極拓展冷鏈物流業務;雙匯、眾品、雨潤等肉類食品生產企業,加快物流業務與資產重組,組建獨立核算的冷鏈冷鏈物流服務公司,積極完善冷鏈網絡。濟南維爾康等大型肉類水產批發市場完善冷鏈管理,加快發展生鮮食品配送。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呈現出網絡化、標準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態勢。
三、肉類消費相關數據
我國最近十年以來肉類消費需求的數據:2000年,肉類消費總量是6013.9萬噸;2013年為8536萬噸,增長了41%;人均肉類消費量由2000年的48.9公斤 增長到2013年的61.5公斤,增長了25%。這就是我們肉類一個總的增長情況。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的冷鏈和冷庫迎來了一個大的爆發性增長。
當然,肉類消費里也出現了一個結構性的變化:豬肉消費呈現下降趨勢。1990年,豬肉占肉類消費比重為79%,2013年下降到62%,下降了17個百分 點;牛羊肉禽肉占比總體上升,牛羊肉1990年占比9.1個百分點,到2013年占比10.3個百分點;禽肉由1990年的11%上升到2013年的27.4%,上升了16.3 個百分點。現在,肉類消費還是一個整體上升的趨勢,這個消費需求奠定了我們冷鏈發展的堅實基礎。所以消費確實是冷鏈的一個內驅動力和市場基礎。
四、消費習慣變了怎么辦?
現在人們的肉類消費習慣有了很大的轉變——生鮮電商帶來了消費市場變化。這個變化主要是冰鮮肉、小包裝的市場逐步擴大。我們現在講究吃品質、吃 得好,因此現在冰鮮肉市場在逐步擴大,而且近幾年呈現放大性的增長趨勢。冷鮮肉及低溫制品消費逐年上升,進口肉類量也在逐年增加,現在我們國家 已經是肉類生產、“雙11”的時候一天賣出去的肉品規模很可觀:天貓上共賣掉來自全球的650億噸牛肉,相當于3300頭牛,共賣掉317萬片牛排,其中進口 牛肉銷量同比增長500%,在整體牛肉肉品中超過85%。
對于我們來說,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質,下一步肉類冷鏈發展的第二個趨勢應該是“倉+配”一體化。為什么要“倉+配”?就是一定要一體化,要把加 工環節放進來。現在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加工。我們現在討論的重心都在運輸、在物流環節,其實加工環節恰恰是生鮮、冰鮮小包裝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問 題。我覺得下一步作為食品加工企業,也是我們食品冷鏈企業,“倉+配”是我們的一個發展趨勢。
第一,冷鏈發展布局跟規劃問題。冷鏈發展跟區域的經濟水平相關,經濟的載貨能力決定了冷鏈的需求量。但是現在局部的冷鏈是非常薄弱的,全國人均 水平跟美國相比差異非常大。在我國,冷鏈的布局情況非常不合理。有一組數據:山東的冷庫容量是457.9萬噸,青海僅為6.5萬噸。在我國熱點經濟區 域,冷庫建得非常快。當然,也存在這種情況:明明區域經濟只能支撐20萬噸的冷庫,卻非要建50萬噸的,于是就形成了區域的惡性競爭。我覺得這不是 社會資本的問題,不是投資人的問題,而是政府主管部門的問題。我們的規劃沒有考慮經濟總量的發展,只考慮了人均水平跟國外的差異。因此,當地部 門跟國家行政領導部門,在這一點上要警惕。
第二,政府補貼項目(設備)。冷庫造價有高有低,跟同區域的冷庫企業PK,會很吃虧。其次,冷鏈設備流通的標準化問題。這幾年我一直在關注托盤的 問題,現在的托盤沒有流通化和標準化,但是在國外,這是可以流通、可以標準化的。這導致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冷庫人工成本上升。我們作為相關行 業單位認為,冷鏈在強制性標準方面還要加大力度。
第三,新的制冷技術跟設備的推廣運用。目前建庫成本和設備成本在我國沒有門檻,誰都可以來。那設備建庫投資的差價在哪兒呢?能夠差價3-5倍的, 現在在市場上很正常;高于5倍的就可以建一個高標準的冷庫;當然,也可以用低于5倍的錢建一個冷庫。這樣就等于沒有技術標準了。因此,我認為行業 單位或是政府部門,對技術的要求還是要加以重視的。現在有一項比較先進的技術——新冷酶,對冷鏈這一塊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技術可以用于新鮮冷藏 車、冷藏集裝箱,經過國家制冷設備檢測,能節能達到50%到80%,非常了不起。同時,通過新建造的冷庫能夠節能50%以上,而且碳排放也能節省50% 以上。然而,這些新技術在行業中的推廣還不夠。行業協會和政府主管部門應該怎么去推動新技術在行業里頭更新換代升級,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對 我們全行業的發展也是極端重要的。
搜狐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