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火鍋食材超市"來了:40㎡,100+Sku

海底撈“火鍋食材超市”開業了,40多平米面積,100+SKU,選址社區周邊,瞄準社區人群,這算是對目前火爆零售圈的“火鍋燒烤食材超市”模式的回擊嗎?
《零售圈》了解到,目前開業的海底撈火鍋食材超市,雖然門牌上掛著“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但實際上就是目前比較火的“火鍋燒烤食材超市”模式。
01
40㎡左右面積,200+SKU
海底撈從餐飲到零售的生意經
《零售圈》了解到,目前開業的海底撈火鍋食材超市(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聚福苑小區門口(中國傳媒大學對面)。
門店簡介
門店情況:
位置:北京市朝陽區聚福苑小區門口
面積:40平米左右
SKU:100+火鍋食材
七大區域:食材、底料、酸粉醬料、鍋具爐具、飲品、預包裝、自助收銀
燒烤:有牛肉串,羊肉串等燒烤食材
模式:外送(第三方平臺+自提)+到店購買
(鍋具爐具蘸料區)
這家只有40多平方米的店鋪,卻涵蓋了火鍋與燒烤食材的幾乎所有品類,從新鮮食材,到半成品,再到預包裝零售商品一應俱全,甚至連消費者可能沒有的鍋具爐具也給準備好了,也就是說,只要你想吃家庭火鍋,或者去野外燒烤,這兒可以一站式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
(火鍋底料和自嗨鍋專區)
(特色海底撈火鍋零食鍋巴)
門店配備的自助收銀,無需經過收銀員結賬,消費者只要在自助機商掃碼支付,便可完成一次快捷的購物體驗。如果你在家不想出門,它也為你想好了,你可以通過第三方外賣平臺下單,通過外賣平臺下單,如果你想下樓活動活動筋骨,也可以選擇外賣下單,到店自提模式。或者直接到店鋪看到實物選購也可以。
此外,《零售圈》從百度地圖查到,在四川成都武侯區榮華南路221號,也有一家海底撈外送自提站(高新店)。目前來說,海底撈在餐飲業態延伸上,除了自提站外,本身的零售產品在各大超市的鋪貨率和銷量也是同類中的A類商品。
02
海底撈上半年虧損9.65億
說起海底撈,我們并不陌生,可以說是餐飲業的傳奇品牌,2018年上市,以服務著稱的海底撈目前擁有近3000億的市值,可以稱之為餐飲業的領軍品牌。
2020年8月25日,海底撈(06862.HK)發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海底撈上半年實現收入97.61億元,凈虧損9.65億元,去年同期盈利9.11億元。這是海底撈自2018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餐廳為海底撈貢獻93.7%的總收入。海底撈上半年餐廳經營收入為91.5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13.31億元下滑19.2%;外送業務收入超4.1億元,同比增長123.7%,占總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6%增至4.2%;新開173家餐廳,海底撈全球門店網絡從2019年12月31日的768家增至2020年6月30日的935家。
這些都給海底撈帶來了一些深刻的競爭思考,海底撈火鍋食材超市應運而生。
03
海底撈、盒馬、鍋圈食匯
商業模式哪家強?
《零售圈》前段時間撰文《盒馬火鍋≠海底撈+鍋圈食匯》的文章,指出了三家“火鍋模式”的不同。從購物的角度和餐飲的復合模式角度來看,盒馬更勝一籌,從堂食體驗來看,海底撈更勝一籌,從社區觸點來看,鍋圈食匯更勝一籌。
把三者強行拉到一塊做對比,看似是三個不同的模式和業態,但其背后的邏輯是通的。不論火鍋餐飲化還是火鍋零售化,其勝出的幾個核心點在于:
第一:食材的新鮮度,供應鏈的整合能力,特別中央廚房對于三個符合業態的支撐尤為關鍵。
第二:消費場景的打造,“堂食、外賣、自選”已經成為火鍋類的消費趨勢,擁有不同的消費者群體,在三者有效結合下的模式或許更能符合更多消費者的需求,但可能會有失專長。
第三:對于社區零售終端的網點覆蓋,成為不僅是火鍋食材類零售店鋪的目標。從便利店,到社區生鮮店,再到火鍋食材類,都區域社區化轉變,社區零售終端成為網點競爭,支付競爭,用戶粘性競爭主戰場。
在這三種模式下,火鍋食材類的超市正在如雨后春筍般發展,成為一枝獨秀的零售業態,據《零售圈》統計,主要的火鍋食材品牌如下。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4006186677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