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的“五宗罪”:防腐劑只是其中之一,不說清楚就難以正名

由于一起“預制菜進校園”事件,把預制菜這個行業風口暴露在了大家的視野中,引來一片口誅筆伐,同時卻也有不少專家對預制菜表示支持。在反對者眼中,一條最顯眼的理由就是預制菜不新鮮,且經常含有防腐劑,常吃不利于身體健康。而家長更是對孩子在學校吃預制菜特別敏感,畢竟是自己的孩子,頓頓吃預制菜是難以接受的。
而在支持者那里,推廣預制菜卻也能講出不少的理由。前不久多家媒體就曾報道,有專家指出預制菜的推廣有利于食品安全,原因是大大小小的食堂、飯館不容易監管,有可能采購農藥超標或不合格的食材,造成安全隱患。事實上我們確實經常聽到一些學校食堂出現食物中毒事件。如果改用中央廚房配送的預制菜,比較好監管,更容易保證食品安全。
這個理由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在邏輯上總覺得有些別扭:食堂、飯店做菜,人們來吃飯,這是千百年來天經地義的事。如果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那只能說明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或者法規有死角。如果因為食品安全,不去加強監管,而是想著取消食堂做菜的過程,那不是舍本逐末?再說用預制菜就一定沒有食品安全問題嗎?
其實預制菜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它一直存在于人們的飲食中,例如饅頭、面條、速凍餃子等主食,或是醬牛肉、腌咸菜等副食品,都是商家提前制作完成,等到吃的時候拿出來稍微加熱,或者直接就能食用。對于這種預制菜,大家其實并沒有什么意見,甚至還出現了很多老字號。
再進一步的話,也有提前把菜和肉洗好切好,做成半成品,運到餐廳后就不用再處理了,直接上鍋炒或燉。這樣的預制菜只是省去了洗菜、切肉等費時費力的工序,并沒有改變烹調的本質,倒也沒到讓人無法接受的程度。
人們所反感的預制菜,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是把一些本應現場烹調的菜品,例如要煎炒烹炸,或是清蒸慢燉的東西,也變成了提前預制。連炒菜都提前炒好了,裝在盒子里分成份,運到食堂或餐廳,到時候一加熱就能吃了。
這些預制菜有些是在附近的“中央廚房”加工完成的,通過冷鏈運輸,除了不新鮮之外倒還好。有些預制菜甚至是在千百公里外的其它地方制作的,運過來要很長時間,還要算上銷售的時間,為了防止腐壞,就往里添加了各種防腐劑,而這正是大家深惡痛絕的。如果學校的食堂里充斥的全是這樣的預制菜,就難怪家長們意見爆發了。
其實預制菜的問題遠不止這一個,今天咱們就來細數一下預制菜的“五宗罪”:第一條當然就是人們最關心的防腐劑問題。咱們這里得澄清一下:并不是所有的預制菜都含有防腐劑,比如饅頭坊里的饅頭就不太可能有,而距離較近的中央廚房配送的預制菜,只需要冷凍或冷藏的話,也犯不著用防腐劑。但那些包裝嚴密,保質期長達幾個月甚至一年的預制菜,不用防腐劑就很難保證不變質了。
食品防腐劑在現代應用得非常廣泛,主要包括苯甲酸鈉、山梨酸鉀、脫氫乙酸鈉等。一些食品包裝袋配料表中,會有一長串化學物質名稱,多半就是各種添加劑和防腐劑。這些防腐劑的作用就是通過化學反應來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例如使蛋白質凝固變性、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細胞壁,或是抑制微生物的酶活性,干擾其代謝等。
不過很容易想到的就是:雖然微生物是被殺死了,但防腐劑同時也被人吃到肚子里,會不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呢?客觀上說確實難以避免,所以在國家標準中對防腐劑的添加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如果加入了禁止使用的防腐劑,或是超出了合理的劑量,那就是違規行為。
有人說那就把預制菜中的防腐劑含量限制住不就行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對于零食或是偶爾吃一次的預制菜,防腐劑的攝入量有限。畢竟大家主要還是在家里吃飯,只要不是天天下館子叫外賣,那防腐劑應該不至于產生危害(當然那些每天吃外賣的就得注意)。但預制菜如果進了學校食堂,那學生們可是一日三餐都在吃,如果頓頓都是含有防腐劑的東西,那可就相當不正常了,怎么能讓人放心呢?
下面再說說“五宗罪”的第二條:不新鮮。就算預制菜中沒有防腐劑,純粹是通過冷鏈配送的,但它和廚房現做的菜在新鮮度上還是有很大差別。食材的新鮮度對菜品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但預制菜的食材是否新鮮,相當存疑。據媒體報道,深圳光明區一學校組織家委會到校外配餐公司檢查,發現不少食材都是凍品。這種現象如果是真的,那和“新鮮”二字就不沾邊了。也許有些蔬菜剛采購來的時候是新鮮的,等到配送到學校食堂,時間過去了很久,也已經蔫了,與人們對新鮮的要求格格不入。
就算食材是新鮮的,也不管預制菜在制作時如何精細,但它在送到餐桌上之前總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存放和配送,只能說是把“剩菜”熱了一下,在口感上無法與現做的菜相提并論,表現出來就是“不好吃”。如果追求菜品的口感和新鮮度的話,那么預制菜很難達到人們的要求,只能說遇到特殊情況時可以湊合湊合,但絕不可能一日三餐都用這個來對付。
而“五宗罪”第三條,恰恰就是專家們所說的食品安全問題。咱們想一個簡單的道理:廚師現買菜現做菜,固然有可能使用不合格的食材,但這個過程卻是可以直觀的看到的。試想我們在飯館吃飯,如果你實在不放心,直接到后廚看著總可以吧?
但如果是預制菜,你就只能是有什么吃什么了,不可能到幾公里甚至幾百公里外去看它的制作過程。就算一些大的中央廚房較容易進行監管,但誰能保證預制菜都是大廠出品呢?誰能保證沒有假冒偽劣產品呢?在隱藏在各處的臟亂差小作坊里生產出的預制菜,其食品安全問題更不容易監管,而且由于預制菜可以長途運輸,危害的范圍還可能更大。
前些年還曝光過“僵尸肉”事件,就是一些不法商販使用非法走私過來的冷凍肉,這些肉已經在冷庫里躺了幾十年,甚至比很多成年人的年齡都大,存在著嚴重的食品安全風險。這些肉如果出現在食堂的廚房里,不難在檢查中發現,但如果它們被做成預制菜,再送到餐桌上,恐怕就很難判斷了。所以說,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很復雜,絕不能草率地說它能夠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咱們前面已經說了三條了,現在來談談“五宗罪”第四條:摧毀飲食文化。我國的飲食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菜系,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令人垂涎三尺。但美食的前提是選材精細,精工細作,預制菜的出現,卻把美食往工業化、工廠化的方向帶。大量菜品采用標準化的流程,在“大廠”中流水線式的生產,完全失去了美食的靈魂。
尤其是現在很多飯店里的招牌“硬”菜,有可能都來自預制菜。這樣的模式,不僅食客們大失所望,還會嚴重沖擊我國千百年來的文化遺產。現在可能還看不出什么,等到很多美食技藝失傳之后,才能發現是多么不可估量的損失。
說到這里就能引出“五宗罪”的最后一條了,而這也是推廣預制菜的本質:一切為了降成本!預制菜的出現,其推動力絕不是讓菜變得更好吃,也不是讓管理更方便,而是為了降低飲食和農副產品行業的成本,它在這方面產生的好處是多方位的。
從物流的角度,傳統飲食模式需要將大量的蔬菜從田間地頭運到食堂、廚房,時間還不能太長,否則菜就壞了,這個物流成本其實是很高的。為什么經常會有農民的菜爛在地里,城市的超市里卻賣得很貴,就是這個原因。而如果把蔬菜送到就近的預制菜加工廠,制成可以長期保存的預制菜,那就能省下一大塊成本,換言之就能產生相當多的利潤。
而從餐廳食堂的角度來說,如果所有的菜都現做,那就需要一個水平合格的廚師,對于一家像樣的飯店,這個廚師還得相當厲害才行,否則就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但現在人力成本很高,好廚師并不容易找,找來了還得給人家開出不菲的工資,這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成本。
但如果把菜品都換成預制菜,那廚師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水平,只要把菜熱一熱就能解決問題,自然也就不用花大錢請名廚了。更極端的甚至都不再需要專門的廚師,老板自己上手就能干,那節省下來的工資就全變成利潤了,沒有哪個老板會不動心。
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呢?本來想去下館子改善一下,結果上來的都是工廠化的預制菜。對于學校的學生來說,本來想吃新鮮的一日三餐,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結果用流水線生產的預制菜就給打發了。如此一來,當然會引發反感和不滿。
說了不少了,相信大家能預制菜的問題都會有自己的判斷。筆者認為:預制菜并不是一無是處,但要分場合。如果不能把這“五宗罪”解釋清楚,預制菜是很難全面推廣的。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