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萬億的餐飲市場,會成為消金的下一個風口嗎?

文 - 墨克
民以食為天,作為最貼近生活的國民級行業,中國餐飲市場的規模已達到了近4萬億元。
餐飲又是極需要現金流的行業。
“任何餐飲企業,都希望可以縮短自己的賬期。”夢哆啦CEO武云斌表示,“金融機構的進入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那么,金融和餐飲結合,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金融開始滲透到餐飲行業,這里會成為金融科技突圍的下一個風口嗎?
01 藍海
衣食住行,被譽為消費品中的“剛需”。
隨著國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餐飲行業的體量也在不斷變大。
智研咨詢報告顯示,中國餐飲行業總規模由2013年的2.64萬億,增長至2017年的3.96萬億,年復合增長率達10.7%。
“如果將小商戶及其背后的供應鏈納入統計,整個餐飲行業的規模或許可以達到10萬億。”武云斌認為。
而餐飲行業,對于現金流的需求極為旺盛。
在餐飲供應鏈中,都有一定的賬期。
比如,批發商給供應商賒購,供應商又給餐廳供貨,一般都是一到三個月才結賬——在餐飲行業,每個環節都會滯后。
在傳統的餐飲行業,金融需求都是如何滿足的?
頂級的餐飲集團,一般能獲得銀行貸款,但小餐館甚至早點攤,就很難進入傳統金融機構的視野。
它們通常都會去找民間借貸機構,就是所謂的民間“高利貸”。
目前,我國餐飲行業的金融服務覆蓋率還不足1%,而在歐美等地,覆蓋率則高達50%。
以美國市場為例,目前美國已形成完善的餐飲供應鏈體系。Sysco、US foods、PFG這三家供應商,幾乎占據了餐飲供應市場的半壁江山,它們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也覆蓋到了絕大部分餐飲企業。
其中,僅僅巨頭Sysco,年營收就超過500億美元,占據了18%的市場份額。
這意味著,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多位行業從業者都認為,中國的餐飲行業在呼喚正規的金融服務機構進場,以緩解整個鏈條上的資金壓力。
面對萬億的規模和激增的餐飲需求,確實也有巨頭在中國崛起,如百度外賣、餓了嗎、美團外賣等。
但,相應的金融服務,才剛剛萌芽……
3.96萬億的市場,正嗷嗷待哺,等待金融的滲透。
02發展
中國的餐飲金融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左右,當時銀行嘗試給餐飲機構提供金融服務,只是服務較為單一。
“說起來是餐飲金融,實際上就是‘POS貸’。”餐飲金融資深從業者周賀對一本財經表示。
POS機曾經是每個店鋪的標配。
透過POS機,金融機構就可以了解每個餐廳的經營流水。
而這個數據,就成為了銀行最重要的風控手段,因此,就出現了“POS貸”。
“當時的支付手段只有現金和刷卡兩種,額度正好是平分。”周賀稱,“利用POS機的流水,基本可以判定一家餐廳的經營情況。”
但是,這種模式的風控維度太少,當時餐廳的存活時間也不長,這款產品便很快沉沒下去。
第一個階段的餐飲金融嘗試不算成功,到了2010年,借著互聯網的東風,第二個階段開始到來。
團購,這個“新鮮滾燙”的模式開始崛起。
業內人士,都將團購視為“變相融資”的方式:
把未來才提供的餐飲服務,先變成“團購券”,賣出去。
但這種方式風險太高,甚至出現了部分餐廳直接通過團購券卷錢的情況。
“百團大戰”之后,市面上只殘存了幾個玩家,但在這個過程中,美團、大眾點評等巨頭崛起。
第二個階段也算是慘淡收場,直到第三個階段的到來。
2015年,餐飲的發展,也進入了互聯網化的階段。
沉淀5年之后,餐飲行業開始漸漸收集了更多的數據維度。
美團、大眾點評等聚合平臺發展成熟,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平臺崛起,這些巨頭,都開始嘗試給商戶提供貸款。
在商戶端,美團主要為商家提供最高100萬,信貸期6、12或18個月的貸款,月利率1.5%。
在第三個階段,除了互聯網巨頭之外,還新加入了一支大軍:互聯網金融系。
它們切入的第一種方式,是用技術撬動金融。
“先做好基礎建設,再去做金融。”餐飲供應鏈平臺菜小金聯合創始人李蹊認為,不能單純地從金融或是餐飲角度開展業務,而是需要提供綜合性的服務。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互金系入場,都會選擇技術為切口。
比如,一家機構先免費給餐飲機構安裝SaaS系統、點餐系統。
然后,再通過這些系統,監控每個餐廳的經營狀況、客流量、現金流等,以此作為風控依據。
而聚合支付的崛起,也是意外的收獲。
它們就是給餐飲機構提供“結算服務”,比如掃描二維碼買單,然后以此來監控餐廳的現金流,再提供貸款。
而第二種方式,則偏向于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它們會挑選一家核心餐飲集團合作,收集這家餐飲集團上下游供應商的數據,再給供應商放款。
這其中的模式,包括應收和應付賬款的貸款。
但這種模式的局限性相當大,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餐飲企業。
“一般情況下,能采用供應鏈融資的,多是連鎖餐飲機構。”周賀表示,此類機構的供應商較為統一,經營狀況更加穩定,風險相對可控。
餐飲金融經歷了三個發展周期,如今數據漸漸豐富,模式逐漸成熟,它是否迎來了爆發期?
03 困難
在餐飲行業做金融,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行業中普遍的說法是,要想做好餐飲金融,你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餐飲人。
這是因為,這個行業門檻極高,分類極細,而每個品類的餐飲差別又極大,所以業內有句話,叫“隔品類如隔山”。
餐飲都具有時令性差異。
比如,小龍蝦店在冬季的營收,肯定會和夏季差很多;而世界杯等特殊時期,街邊烤串店的生意會爆炸性發展。
餐飲還有地域性差異。
有句俗語叫“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各個地區的餐飲差異極大。
因此,中國餐飲企業的發展極具時令性、地域性,很難有統一的“風控模型”。
“要做好餐飲金融,對單一品類、單一地域的餐飲,幾乎都需要單獨建立風控模型。”某金融科技公司產品負責人稱,他們原本計劃進入這片市場,但調研過后,發現需要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高得無法想象”。
另一方面,餐飲的生命周期并不長,且良莠不齊,這對風控來說,也是致命的。
餐飲是一個迭代非常快速的行業,有業內人士指出,每年至少有1/3的餐飲企業被淘汰出局。
貸款主體的生命周期短,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風險就極大。
餐飲能活多久,和很多因素有關。
選址、菜品風味、內部環境、經營服務、目標客戶等等,都至關重要。
但這些,實在不是單純的金融經營者可以參透的。
最關鍵的一點是,盡管現在餐飲的大數據慢慢建立,但實在屬于起步階段。
“很多做餐飲的根本沒有記賬的習慣。”底層風控人員楊威發現,整個餐飲行業里,起碼有80%的人從來不記賬。
這些餐廳老板們判斷是否賺錢,更多的是靠感覺,“能有個賬本都算好的”。
假設某個餐廳當天進貨花了5000元,雜費1000元,當天流水有6000元,關店的時候,后廚還余下幾個肘子——這種情況就算賺錢。
行業復雜、發展不穩、數據空白,各個因素疊加起來,導致餐飲行業的風控極難。
前端風控難,后端催收也難。
“經營場地是租的,老板是半個月一換的,員工工資是不斷拖欠的。”楊威稱,這些問題如果不深入線下調查,根本無從得知。
而一旦餐廳出現問題,老板跑路,后期催收就是大問題。
風控難,獲客也難。
直接走進一家店,去問他們需不需要貸款,這種“掃街”方式,基本走不通。
“因為你無法了解這家店的經營情況,而店主特別忌諱去談自己的經營狀況。”武云斌稱,這種方式基本無效。
也有玩家嘗試通過微信、微博等媒介宣傳,但收效甚微。
“之前曾經嘗試向業內的一些大號投放,實際吸引來的客戶,連閱讀量的千分之一都沒有,甚至為零。”周賀稱。
而他們的獲客方式極為單一,要么就是免費給餐飲機構提供系統;要么就是加入“餐飲協會”,由熟人介紹。
再來說餐飲的供應鏈金融。
新辣道總裁李劍曾這樣描述餐飲供應鏈的現狀:供銷兩頭小而散,交易環節多,品種復雜,交易效率低下,基礎性原料多,基于商業模式全鏈條考量規劃的半成品、準成品很少。
在餐飲行業,供應鏈是極為復雜,甚至毫無規范的。
很多餐廳還會去農戶采購,哪家便宜用哪家。
這都為數據化帶來了難度。
風控難,獲客也難,看來這3.96萬億的市場,并不好啃。
如何化解這些難題?
“線上線下風控相結合,深入到行業中,這才是最好的風控方式。”武云斌對一本財經表示。
武云斌認為,互金機構可以雙管齊下,線上用SaaS系統獲取數據,精準獲客;線下通過人工實地考察,驗明情況。
很多從業者都表示,餐飲金融還在發展初期,行業成熟還需要一定時間。
餐飲行業本身的經營標準和供應鏈標準,都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優化,“等到行業成熟時,也就是餐飲金融飛躍契機到來時。”
餐飲金融的意義不凡。
它小微分散,卻是對實體經濟的大力扶持,這完全符合監管對金融科技的定位。
意義不凡,同時市場巨大,只是極難開墾。
它就如一堆金沙,散落四野,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慢慢淘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本文為一本財經和騰訊財經聯合出品的系列報道之一,旨在關注金融科技創新的力量,為讀者呈現最具行業深度的內容。
☆ 大數據研討會☆
大數據行業正處在風口浪尖。
經過十年的沉淀,大數據早已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數據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對于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而言,“合規”仍是關鍵詞。
2018年12月13日,一本財經將聯合監管層、相關學術機構及業內人士,圍繞AI、金融領域的大數據相關行業發展現狀、未來趨勢及其面臨的法律挑戰、政策因素、應對措施等方向進行研討,共同探尋大數據未來發展之路。
掃描二維碼查看詳情
☆ 一本學院特訓營☆
金融獲客不是找流量、買流量,請不要在流量上花冤枉錢。
那么如何實現客戶高效轉化,價值周期延長,復貸率提升,壞賬率被控制?
下周五(11月30日),一本學院“消費金融獲客與活客特訓營”,特邀多位頂級實戰專家授課,帶您走進行業標桿企業,破解營銷獲客和客戶激活的關鍵環節和難題。
最后5天,點擊閱讀原文立刻報名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