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風靡,更應重視消費者知情權

文/成姣蘭
【讓預制菜也有“預先”監管。】
7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中提到,培育“種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模式,挖掘預制菜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預制菜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產業端和消費端的雙重關注。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目前,預制菜行業下游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企業,占比達80%。在餐廳本以為吃餐新鮮菜,卻吃到了預制菜,有人認為,“預制菜有嚴格的加工流程,放心且符合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但也有不少消費者對此頗有微詞,感受不到“鍋氣”和“煙火氣”,認為不新鮮,是部分消費者不接受預制菜的主要原因。
如今,隨著國家頂層設計的出臺,預制菜產業或將迎來快速發展期。在此背景下,消費者的知情權更不應被忽視。
在生產端,應加強預制菜技術的宣傳。必須承認,預制菜是科技進步的產物,是餐飲產業發展進步的標志。在成熟的冷鏈物流加持下,將菜品采、洗、切、配甚至熟制等工序前置,不僅為餐飲企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也提高了快節奏下餐廳的翻臺率。在株洲,唐人神、茂旭中央廚房、兄弟廚房等早已布局預制菜賽道。預制菜的市場需求,首先建立在消毒、保鮮等食品新技術的基礎上,上述文件中,也強調了預制菜產業要充分體現安全、營養、健康的原則。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食品產業專業人士、市場主體,應承擔起預制菜相關技術的宣傳責任,卸下消費者對預制菜的疑惑和觀望態度。
在餐飲消費端,應盡快出臺告知制度。就如部分消費者所言:“可以接受預制菜,但最好在菜單或是點餐時告知,不然就屬于消費欺詐。”作為目前預制菜集中的餐飲領域,監管部門或行業協會應將選擇或不選擇預制菜的權利交給消費者,也為差異化餐飲發展提供清晰的路徑。刻意模糊“預制菜”與“新鮮現炒”兩種模式,既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也是為消費潛能激發設限,實屬不該。
在監管領域,更應盡快補齊預制菜監管標準短板。預制菜化零為整將此前分散的風險集中至預制菜工廠,餐飲環節僅為再加工環節。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預制化食品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快管理創新,盡快補齊預制菜相關監管細則,讓預制菜也有“預先”監管。
編輯:青琪
二審:戴萍、唐劍華
三審:葉新福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預制菜行業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