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戰區海軍打造全新“餐飲保障鏈”“水兵食堂”受青睞

“水兵食堂”受青睞
■原三崗 解放軍報記者 錢曉虎
“營養菜譜助力健康、菜品多樣愉悅心情,艦艇駐修吃好了,滿意度高了,干起活來特有勁!”又到了進廠駐修的日子,這回,海軍王淦昌船操舵班班長魏敬忠的感受,不同于以往。
魏敬忠告訴記者,以往駐廠維修,由于職能界定不清、保障力量薄弱,工廠管沒政策、部隊管沒精力,各艦艇獨立辦伙、就餐環境不好,飲食保障總是被“吐槽”。
找準堵點,對癥下藥。東部戰區海軍保障部召集廠修艦艇、工廠、艦保大隊“三方現場辦公”,按照機關統籌、部隊出資、工廠保障的思路,試行“工廠主辦、部隊炊事人員跟學保障、部隊工廠聯合監管”的集中辦伙模式,提升修接船部隊飲食保障水平。
隨著“水兵食堂”建成和投入使用,駐修部隊的飲食品質發生質的飛躍,官兵“舌尖上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吃得有營養、吃出戰斗力,保障創新是門大學問。”某支隊助理工程師李鉛鉛對此感同身受。李鉛鉛在訓練中意外骨折,需要住院手術。雖說手術不大,但他馬上要參加考核,術后康復效果成了他的心頭大事。
一次查房,東部戰區海軍醫院骨科主任劉計魯告訴李鉛鉛,醫院會結合患者傷情特點,制訂專屬膳食方案,增加營養支持、促進愈合恢復。術后康復期間,食堂定期向李鉛鉛征求意見,并根據醫囑科學配餐、精心制作,配送至病房。
“藥療治病,食療養心,感謝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很快,李鉛鉛康復出院,通過了任務考核的他,特意發來感謝信息。
飲食保障方式及營養套餐改革后,該醫院年均保障軍隊傷病員營養餐2000余人、6萬余份,服務滿意度、營養餐配餐率均保持在90%以上。該醫院領導感慨:“做一份病號飯看似簡單,但要讓每一位官兵都滿意,卻不容易。”
他們調研傷病員病種分布情況,分析康復治療需求,利用地方技術優勢和營養專家資源,研究制訂出普食、低鹽低脂、糖尿病、流食等營養套餐,為傷病員標準化、個性化營養膳食提供有力支撐。
“瞄準多樣化需求,實施精準化保障”,這是東部戰區海軍的創新口號。他們從吃飽、吃好向吃得營養、吃得科學轉變,逐步探索符合戰區海軍特點、官兵營養需求的飲食保障新路子。
今年以來,“水兵食堂”更受歡迎。記者了解到,各基層單位趁熱打鐵,根據官兵需求推出健身套餐、食療套餐、值班餐、風味餐等深受官兵青睞的“水兵套餐”。官兵吃得滿意、吃得健康,練兵備戰更積極。
東部戰區海軍創新飲食保障方式的一段經歷——
打造一條全新的“餐飲保障鏈”
■原三崗 解放軍報記者 錢曉虎 特約記者 代宗鋒
抽查完部分單位官兵“伙食滿意度評價”結果,東部戰區海軍保障部物資供應處助理員夏騰飛心里喜滋滋的。有過多年伙食管理經驗的他,過去聽到的評價卻不同,“烹調不入味、口感油膩、切配粗糙”等字眼,怎么聽都覺得刺耳。
從吃飽、吃好,到吃出戰斗力,如何跨越這段距離?
近年來,東部戰區海軍聚焦轉型備戰,大膽創新飲食保障思路,全面改革采供渠道、改善食堂配套、改進管理手段、改善伙食品質,使部隊飲食保障水平大幅躍升,飲食保障面貌煥然一新。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東部戰區海軍艦艇編隊航行。
伙食費又漲了,官兵們吃得滿意嗎
“飯菜花樣多,美味又可口!”在東部戰區海軍機關食堂采訪,記者得到這樣一組數據:2個自助餐廳、1個風味餐廳同時開設,一日三餐供應多個品種。
“相比原來增加了品種,滿足了官兵多樣化需求。”東部戰區海軍直屬保障隊隊長張濤說。
另一組對比數據,也讓他記憶猶新:2018年9月以來,伙食費連續上調;但調研數據顯示,50余個基層單位的伙食滿意度,普遍不到70%。
癥結在哪里?東部戰區海軍保障部成立工作專班,先后赴北京、廣州、深圳等地調研,學習現代飲食保障理念、管理模式、先進做法。
不比不知道。“日常負責保障千余名工作人員,餐廳環境寬敞明亮,自助餐品種齊全……”到駐地某企業食堂參觀,巨大的反差讓他們深受觸動。
“口感差、花樣少……”夏騰飛告訴記者,部隊伙食保障水平與戰訓要求、官兵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這也是造成滿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其實,有些先進、成熟的經驗,拿來就能用。
伴隨著一次次實地調研和飲食保障推進會的順利進行,一個個制約飲食保障的“問題靶標”逐漸浮出水面:飲食理念滯后于時代發展、籌措供應達不到集約高效、伙食質量不滿足官兵需求、保障模式不符合戰訓需要、炊管能力影響著伙食水平、食堂管理還不夠科學規范……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很快,保障部領導帶領機關人員形成共識:軍人的飲食連著戰斗力,部隊伙食保障可不是“家常便飯”,應根據不同類型部隊、不同任務作出調整、推進改革,更好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
“采供關”決定改革成敗。他們打破傳統籌供模式,構建“部隊提報需求,供應商分類籌措,平臺集中配送,機關全程監管”的副食品區域集中籌措模式。引入地方企業,供應保障10大類3000余種副食品,實現部隊、供應商、平臺管理商“三方”相互監督。
籌措平臺在某基地成功試點后,迅速推廣到片區部隊,戰區海軍建起了保障網、打通了供應鏈,把平時和戰時統一起來、應急和常態銜接起來。
改革不停步。他們區分部隊類別、“備戰和打仗”兩種狀態,從品種數量、采購模式、加工制作等方面進行梳理,成建制成體系推進飲食保障創新:構建飲食保障新模式,打造集中籌措平臺,確立現代餐飲理念,打造“智慧食堂”樣板……
作為飲食保障創新“試驗田”,戰區海軍機關食堂“有限轉身”,被打造成“樣板食堂”。各部隊參照“樣板”,逐步探索走開符合官兵營養需求的飲食保障新模式、新路子。
東部戰區海軍某作戰支援艦支隊官兵就餐。
“科技+”嵌入實戰化保障鏈條,讓“糧草”高效對接“兵馬”之需
“蔬菜,5模塊300公斤;肉類,2模塊180公斤;水果,1模塊100公斤……”一天,即將執行巡航任務的某艦軍需主任李曉鵬,接收了一批配送食材。
“只需一鍵下單,菜品即可送到碼頭,快速,新鮮!”掃碼清點補給物資,李曉鵬咧嘴一笑說,線上采購下單,食材快速完成配送補給,那叫一個快!
讓“糧草”高效對接“兵馬”之需,這是東部戰區海軍保障部探索構建副食品區域集中籌措新模式帶來的喜人之變。
過去,各部隊副食品采購自成體系,基層單位司務長每天“跑市場”,采購流程繁雜、供應品種單一、配送效率不高……粗放的供應模式,牽扯了部隊精力。
“保障創新成效如何?關鍵看對備戰打仗的貢獻率。”一次,區域集中籌措平臺建設推進會,某綜合保障基地領導談道,艦艇出海即作戰,飲食保障能不能做到快捷高效、可靠頂用,直接影響到官兵的作戰能力、艦艇續航能力,甚至影響戰爭勝負。
隨后,他們啟用共享共用機制,協調有資質的地方物流企業,采取直達配送和中轉配送相結合的方式,將該區域平臺供應的副食品從80余種提升至300種以上,比市場采購價低40%以上,有效檢驗平臺應急應戰保障能力。
針對艦艇副食品保障實際,他們依托籌措平臺,建立成品供應、標準包裝、模塊儲備、一站式配送機制,探索果蔬類食品低溫加工、冷藏運輸等新型保鮮法。同時推出快餐食品、保鮮蔬菜等“遠洋食品”,提升應急補給能力。
“科技+”嵌入實戰化保障鏈條。一次野外演練中,某部首次成體系應用新型炊事方艙、新式野戰食品、凈菜保障、自動烹飪機器人等,在較短時間內順利完成就餐保障,有效檢驗了機動飲食保障能力。
“開灶做飯用時較以往節約不少,清洗、配菜用時縮短,運用智能設備炒菜省時省力。”該部炊事員吳凱介紹,以往野外保障,經常忙不過來。如今有了智能設備,伙食保障省時省力。
飲食保障,是部隊戰斗力生成的基礎。近年來,東部戰區海軍探索出“陸上機動快餐保障”“海上艦艇戰備飲食保障”“岸灘無碼頭快速補給”等一批戰時保障新模式,構建起新的飲食保障體系。
東部戰區海軍某艦艇副食品應急補給。
改革創新成果,決不能“只管用一陣子”
“和以前比,現在變化太大了,要是伙食費不超支才是真水平。”記者了解到,飲食保障創新工作初見成效時,基層官兵對改革成果的可持續性還是心存疑慮,有人認為“只管用一陣子”。
“官兵心存顧慮的背后,折射出飲食保障發展不均衡和各類新矛盾新難題的集中體現。”解鈴還須系鈴人,東部戰區海軍保障部領導深入基層、傾聽呼聲、回應期盼,向官兵傳遞了一個強烈信號——檢驗改革創新成果,必須“一以貫之”。
“解決了吃什么、吃多少的問題,就要考慮怎么籌、怎么供”“伙食搞得好不好,關鍵在于有一套科學、規范的制作流程”“后勤是三分供、七分管,管得好,投入和產出就能成正比”……
東部戰區海軍保障部領導掰著手指頭,向記者介紹他們按標準抓供應、用制度促建設的具體做法:制訂食堂建設管理規范,按照“一灶一案”要求,改善食堂環境、升級餐廚設備,打造“明廚亮灶”。
走進某支隊餐廳,后廚透明可視,全自動洗菜機、多功能切菜機、智能洗碗機等“智能炊事”一應俱全,“風味餐廳”內海鮮砂鍋、手工水餃、鹵味醬菜品類豐富。
該支隊保障部領導喜笑顏開:“‘一鍵’就能生成營養食譜,引入智能化炊事設備和管理軟件,實現伙食管理由‘靠人看’向‘數把關’、由‘人力型’向‘智能化’轉變,‘智慧食堂’效能提升。”
“好灶”還需“巧婦”。記者采訪發現,戰區海軍分級建立廚師培訓網絡,探索炊事骨干交流機制,組織“名廚下基層”巡回帶教,培養了一大批“紅管家”“好管家”。
某支隊炊事班班長武旭升告訴記者,去年,戰區海軍首次評比表彰了11個飲食保障先進單位、17名優秀個人,大家的使命感、榮譽感更加強烈。
“推進飲食保障標準化,‘指導食譜’是基礎。”東部戰區海軍保障部領導告訴記者,以往每周食譜大都是由司務長、炊事班長制訂,還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的食譜,看上去更像是一個菜單。
為提高食譜的科學性,他們推進飲食標準化制作,在同一單位、同一營區、同一灶別食堂執行同一標準,推行“大食譜制”,為基層伙食單位制訂“周食譜”提供科學指導,從根本上解決食譜訂不好、伙食調劑難、營養不均衡等問題。
飲食保障是個老大難問題,也是常抓常新的工作。東部戰區海軍部隊全面推廣“構建標準化的籌措供應模式、推行標準化的加工制作流程、完善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打造標準化的現代食堂”做法,走開飲食保障標準化建設新路。
放眼萬里海疆,一個緊跟時代發展、緊盯備戰打仗的飲食保障新思路,正在座座軍營生根開花。
(方思航、杭輝、穆劍波攝)
以實踐創新釋放改革效能
■錢曉虎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加強軍事治理”作出戰略部署,這是推動強軍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回答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必須更新思想理念,大膽破局開新,切實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以認識到位確保實踐到位。
東部戰區海軍聚焦轉型備戰和官兵期盼,體系謀劃、聯動推進“舌尖上的革命”,開創了飲食保障新局面,釋放了改革創新新效能,是全面加強軍事治理的生動實踐。
沒有理念的更新,就沒有行動的創新。飲食保障創新,關鍵在于敢破除“老思想”“老模式”,敢立起新標準、新標桿,蹚出一條“打仗型、科學型、質量型”軍事治理新路。面對海軍轉型備戰的緊迫任務,只有把飲食保障創新作為“轉型工程”,大膽解放思想,打破思維定式,才能為強軍興軍提供持久強勁動力。
打仗也是打保障,飲食關乎戰斗力。聚焦實戰需求,探索構建岸基野戰、遠海護航、戰備巡邏等飲食保障新模式,提升了對戰斗力的貢獻率。面對海上斗爭的嚴峻形勢,只有把飲食保障創新作為“打贏工程”,堅定向戰為戰方向,才能實現“吃得好”“供得足”與“打得贏”相統一。
保障力催生戰斗力,滿意度凝聚向心力。飲食保障創新,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結果,有關同志深入基層、傾聽呼聲、把準需求、找準癥結、精準發力,創新飲食保障模式,不僅提升了滿意率,更提振了兵心士氣。實踐證明,面對廣大官兵的急難愁盼,只有把飲食保障創新作為“惠兵工程”,回應官兵關切,辦好暖心實事,才能凝聚軍心、贏得信任。
改革創新成果來之不易,必須系統抓建固化深化。要通過轉變觀念抓管理、健全制度抓規范、信息加持抓高效、全程監管抓廉政,進而釋放改革創新最大效能。面對全面加強軍事治理的新要求,只有把飲食保障創新作為“體系工程”,打出“組合拳”,貫通“全鏈路”,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