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品牌,吹什么“名校光環”

原標題:餐飲品牌,吹什么“名校光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作者:指聽
家門口的服裝店搞大甩賣,會用大喇叭嚷嚷“三折清倉,一件不留”。
沒想到曾打著“高端”旗號的中式快餐品牌,也玩起了這一招。
前幾天我打開外賣平臺時發現, 那個把肉夾饃賣到12塊、全素涼皮賣到18塊的中式小吃店西少爺肉夾饃,居然降價了。
甚至把自家logo上的后三個字都改成了“降價”,后面還配了個感嘆號,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無獨有偶,動輒賣到4、50塊一碗的和府撈面,最近也搞了個10塊錢吃面的“窮鬼套餐”。
因為“貴”而飽受爭議這么多年,這些把小吃賣出大餐價的初代網紅品牌,終于低下了曾經高貴的頭顱。
但受夠了溢價之苦的消費者,顯然無法與之共情。
畢竟在街頭淀粉腸變成最火網紅小吃的當下,還有多少人甘心坐在燈火通明的店面里,在一份十幾塊的肉夾饃上寄托體面生活的幻想呢?
“你這肉夾饃,
是金子做的嗎?”
微博上有人轉發西少爺的降價宣傳文案,并附上一句“原來好吃小貴,現在好吃不貴”。
看得底下網友一臉迷惑:“哪兒是小貴?在肉夾饃界明明是超級貴啊!”
“老板人均名校高材生”“致力于顛覆餐飲界格局”,這類中式快餐店自誕生起一直是餐飲界的千古迷思——
價格是同類小吃的好幾倍,到底是怎么遍地開花的?
西少爺們大多開在一線城市,商場是它們的主陣地。
雖然賣的是涼皮、粉面,但選址絕對不能是負一樓的美食街,跟麻辣燙、烤苕皮、臭豆腐們擠在一起。
一定是在正經的餐飲區,最好左邊火鍋店、右邊居酒屋。
和府撈面更是把店面裝修成了書房的風格——中式木桌的旁邊就放著古色古香的書架。
正餐的地段、正餐的裝修,給出的當然也是正餐的價格。
哪怕降價之后,西少爺的套餐也普遍賣到了將近四十塊。
對于成年人來說,一個12塊錢肉夾饃多半是吃不飽的,還得配上一份同樣十幾塊的涼皮或者油潑面。
@是西安風味
酸梅湯更是賣到了14塊錢一杯。 有西安探店博主戲稱,“這價格比我在兵馬俑景區喝的還貴”。
至于和府撈面,更是很多網友口中的“面館刺客”。
探店博主@真探唐仁杰 兩年前曾去一家分店探店,三個人總共花了211元。
視頻結尾唐仁杰面露難色:“也說不上多難吃,就是個標準的快餐。但你一個快餐賣到人均60多……”
@真探唐仁杰
西少爺們的價格到底值不值?其實恰巧處在一種很微妙的狀態。
單看用料、就餐環境,檔次確實比普通的面館、小吃攤高出那么一大截。
最簡單的例子:街邊普通的蘭州拉面館,一碗面里可能只有薄如蟬翼的兩三片牛肉。
和府拉面卻能足足給上兩塊大排。
但另一方面,大家還是總忍不住將它們跟普通的涼皮店、面館對比。
很多人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多幾塊肉價格翻番。這錢花是可以花 ,但沒必要。
而除了價格外,這類中式小吃網紅店一個廣被詬病的地方,是它們大多依賴自動化機器生產和中央廚房模式。
“連打饃師傅都沒有,憑什么賣這個價。”
@是西安風味
其實西少爺在logo上打出“降價”之前,今年3月還曾推出過一個“25元四件套”的活動。
里面包括兩個饃、一份面和一個飲品,算算大概打了5折。
但大眾并不太買賬。很多推廣視頻的評論區,網友們依然在討論它的“不值”。
“看起來便宜,但油潑面總共就幾根。”
“肉夾饃里的肉根本沒有視頻上這么多。”
真正能讓普通人心甘情愿消費這些牌子的,恐怕只有開在火車站、飛機場的分店。
“隨便一個不知名蓋澆飯都貴到離譜,那還不如吃這個。”
而其余時候,西少爺們就像一個尷尬夾心人——論就餐體驗比不上正經的炒菜館、火鍋店,論價格又比不上本地的平價小吃。
“口味還湊合,但我還是選我家樓下的肉夾饃攤。”
?
初代網紅小吃店,
靠“貴”起家
別看現在地位尷尬,西少爺們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刻。
它跟黃太吉、雕爺牛腩、霸蠻、和府撈面……都是在2012年之后火起來的網紅中式小吃品牌。
如果你去搜索最早的宣傳文章,會發現它們的品牌目標全都雄心勃勃,不乏“改變餐飲市場”“打造新消費旗幟”之類的大詞。
盡管回頭看,“靠賣貴價涼皮顛覆市場”,就像說要靠在街頭扮賣崽青蛙成為億萬富翁一樣荒謬。
然而當初很多人都在講著類似的故事。
甚至后來成為最大槽點的“貴”,都曾是故事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西少爺的第一家店 開在北京五道口,創始人孟兵是西安交大的高材生,賣肉夾饃之前先后在騰訊和百度任職過,合作伙伴也都是幾個大廠程序員。
孟兵。
開店前兩天,他們在網上成功營銷了一篇名為《我為什么辭職去賣肉夾饃》的爆款文章。
在文章中以孟兵的口吻,詳細講述了自己如何在程序員的工作中感到空虛和無意義。
又是如何被傳統小吃感召,決定投身到把肉夾饃推向世界的事業中來。
這批網紅品牌,幾乎都標配一個“高材生創始人”。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給“從服務員、廚師起家”的餐飲業小老板們一點小小的學歷震撼。
同樣把一碗牛肉粉賣到接近30塊的霸蠻,干脆把老板“北大碩士”的身份印在了店里的裝飾上。
創始人也寫了篇《北大法律碩士畢業生辭職賣米粉》,甚至還在綜藝上因為“法律碩士去買米粉是不是浪費”而跟董明珠辯論。
現在名校生們擺攤、賣烤腸,聊得是“脫長衫”“放下學歷面子”。
但當初那批高材生都野心勃勃,要用最前沿的思維、最年輕化的包裝,改變小吃行業——
不過作為顧客最直觀的感知,就是那些原本其貌不揚的樸素小吃,一個個的價格都被“打了上去”。
@王七葉
初代網紅煎餅品牌黃太吉,把路邊賣的煎餅果子改造成了包裝漂亮、內餡豐富的精美夾餅,順便賣到27塊。
而后來者也大多是這個思路。
無論賣的是粉、面、餅,總之都要爭當“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
高端標準化,恰恰是他們試圖區分于市面上常規小吃店的方式之一。
西少爺截止到今年3月總共有100多家店,其中80家都在北京,其余則分布在上海、杭州和部分省會城市。
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賣給一二線城市那些有點消費能力,還愿意趕時髦的年輕人。
官方賬號在B站發過一個視頻,拍了很多外國人對肉夾饃大加贊美;
而在另一個宣傳海外首店的視頻里,封面更是直接打出了“Chinese Burgers”的字樣。
而和府撈面同樣是80%的店鋪開在商場,不過走的是“國潮路線”。
為了打造出“在書房里吃面”的氛圍感,把書架、紙質書都擺進了店里。
只不過諷刺的是,如今它在很多消費者心中最大的標簽,其實是“無限續面”。
原本是為了打造在家中書房吃面的親切感(大概也防止有人吃不飽),結果現在年輕人只想用它薅羊毛。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關鍵詞,能看到一大堆“續面教程”。什么“兩個人如何面不改色地吃完9碗面”啊,“怎么樣優雅地把多余的面打包帶走”啊。
至于那些“發揚中國小吃”“改變餐飲格局”的故事,早已沒人記得。
沒人再愿意花大錢
吃一個肉夾饃
說到底,西少爺們賣的從來都不止是那碗小吃。還有昂貴的選址、漂亮的店鋪、“高材生打造中式快餐帝國”的故事。
這些附加值曾經讓他們在餐飲行業一路高歌。
2014年,西少爺剛開店不久就拿到了1140萬美元的投資——足以讓每個賣肉夾饃的小商販目瞪口呆。
但泡沫散去的同樣很快,2017年后西少爺就沒有再拿到更多投資。兩年后,原本堅持直營店模式的孟兵,選擇了開放加盟店。
普通消費者也早已開始拒絕為餐飲的高溢價買單。
根據《2023年中國餐飲消費趨勢》分析,如今顧客的就餐消費更加“務實”,花錢上也更加審慎,消費回歸理性。
奶茶店降價、高端速食面直銷、淄博燒烤靠“量大實惠”變成網紅……
而原本就平價、親切、易得的中式小吃,在大眾心目中恐怕是最應該靠高性價比和實力去競爭的。
頂著“名校學生”“大廠精英”名頭的創始人們,曾經花大力氣講自己如何將一種傳統小吃,變成有“互聯網氣質”的餐飲連鎖店。
但互聯網、現代化帶來的洋氣濾鏡,現在早就已經不復存在。
他們在核心賣點中提到的“精心研制的配方”“中央廚房”“標準化出品”,這些詞之所以會給人高端的聯想;
是因為當時作為參照系的,是街邊那些便宜但衛生水平參差、口味質量不一的便宜館子。
西少爺的加工車間,正在給已經灌裝好的湯汁進行二次消毒。
而如今,城市白領們的外賣幾乎已經快被預制菜承包。
大家看到“中央廚房”就聯想到“后廚直接熱一熱上桌”,看到“標準化出品”就聯想到“沒有靈魂的料理包”。
反而重新迷戀起了小館子里的炒菜、街頭小攤現烤出來的煙火味。
曾經“高端”的中式小吃連鎖店變成了精美而無趣的月餅禮盒——鐵盒里面是紙盒,紙盒里面是彩紙。
但拆到最后,發現也只不過就是一個隨處可見、普普通通的月餅而已。
如今回看這批在2014年前后風生水起的小吃品牌,會發現絕大多數已經歸于沉寂。
有些比較“慘烈”,比如黃太吉和雕爺牛腩,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關店。
而像西少爺、和府撈面、霸蠻這些依然還在市場有一席之地的品牌,也不得不放下曾經的“網紅架子”。
降價的降價,加量的加量。
當初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網紅中式小吃”,或許直到此刻才真正回歸餐飲的本質。
意識到早已沒人在乎那些浮夸的品牌故事,大家只想安安穩穩地吃個面、啃個饃。
你看降價的品牌們雖然把“優惠”“超值”喊得很大聲,但消費者可清醒著呢。
“什么超值,不過是回歸正常價格而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點擊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
讀完點個【在看】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2023年6月輪值常務理事風采】東莞市新沛豐食品有限公司陳逢彪總經理
下一篇:餐飲店突發爆炸,已致1死6傷!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