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家門店銷聲匿跡,靠賣中餐自救,“咖啡大王”上島怎淪落至此?

引言
在星巴克和瑞星咖啡沒有火起來之前,上島咖啡一直是本土咖啡市場的咖啡大王。然而現在,上島咖啡卻要依靠賣特色中餐來挽救山河日下的現狀。曾經三千多家門店,靠賣中餐自救,而現在都銷聲匿跡了,那么“咖啡大王”上島怎會淪落至此呢?
上島咖啡進入內地市場
上島咖啡的創始人是臺灣商人陳文敏,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日方嘗到了上島咖啡,對這份味道流連忘返,認為本土消費者也一定會喜歡上島咖啡的味道。于是他便與日方的咖啡企業簽訂協議,獲得了在臺灣經營上島咖啡的權利。
30年的時間里,他陸陸續續在臺灣省開了20多家門店。雖然生意沒有爆火,但卻也給他帶來了穩定的營收。當然了,陳文敏并不滿足于僅在臺灣省的范圍內活動。在國家政策放開之后,他找了7位合作伙伴,打算共同進軍內地市場。
不過他們彼此之間并沒有太多的信任,7位新入伙的股東為了制衡他的發展,持股總額達到55%。最后雙方決定由陳文敏擔任經理,負責經營和管理。而剩下的7位股東,則推選出游昌勝作為董事長。
很快,游昌勝就在天津注冊了上島咖啡的商標,由此開啟了上島咖啡在內地市場上的發展。一九九七年,上島咖啡在海南開了一家大型門店,并迅速獲得當地中產階層消費者的支持,成了海南最受歡迎的咖啡品牌。
眼見上島咖啡在內地市場上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陳文敏立刻以加盟的模式進行品牌的擴張,上島咖啡的門店迅速在全國各地高調開張。到二〇〇四年的時候,上島咖啡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就已超過3000多家。
我們不妨來做個對比,現在的咖啡大王星巴克,二〇〇四年的時候還沒有在本土咖啡市場形成規模,人們基本上只知道上島咖啡而不知道星巴克。一直到二〇一七年,星巴克的門店數量才達到2900多家,在我國大陸市場形成較大的發展規模。
由此可見,當初上島咖啡的發展勢頭還是非常迅猛的。那么,這樣一家備受市場歡迎的咖啡品牌,最后為什么會淪落到賣特色中餐的境地呢?根據內行人的分析來看,主要還是受內部斗爭的影響。
上島咖啡的沒落
不同于星巴克,上島咖啡其實是幾個人一起合伙做生意的制度。因此在發展初期,大家上前能擰成一股繩,共同發展品牌、拓展市場。等上島咖啡形成一定品牌規模并占據大部分市場之后,內部就會因為分配不均而產生矛盾。
最終雙方的矛盾無法調和,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分家。分家之后,陳文敏選擇在浙江安徽等地大力發展上島咖啡。剩下的7位股東,則在游昌勝的帶領下,全力進軍上海市場,并在當地成立上海上島咖啡的品牌。
后來眼見著陳文敏的生意越做越大,游昌勝等人就看不下去了,企圖通過糾紛的方式來阻撓上島咖啡的發展。上島咖啡和上海上島之間的斗爭,就此拉開序幕。雖然最后陳文敏勝出,但卻因疏于對上島咖啡的管理,導致了內部結構的混亂。不少加盟的門店,也都出現了資質不健全、質量不達標等問題。
久而久之,上島咖啡的口碑一落千丈。之前好不容易形成的品牌資產,也在這場內部斗爭當中消耗殆盡。不管是上島咖啡還是上海上島,都失去了消費者們最基本的信任。再加上星巴克等外資品牌的不斷涌入,作為本土咖啡品牌的上島迅速沒落。
短短幾年的時間里,3000多家門店迅速銷聲匿跡。曾經輝煌的上島咖啡,現在除了擁有高端大氣的裝修之外,已經和大排檔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了。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統計結果來看,目前本土咖啡市場當中,星巴克的市場氛圍約為36.4%,上島咖啡的市場份額則為1.4%。
現在上島咖啡干脆破罐子破摔,雖然名字上還有咖啡這兩個字,但實際上卻做著特色中餐的生意。有意思的是,開在不同區域的上島咖啡,往往會著重打造當地的特色飲食。比如說開展四川的上島咖啡,推出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一些重口味菜品。
結語
開在云南的上島咖啡,一直將泰式小火鍋視為本店特色。開在東北地區的上島咖啡,則一直在大力發展燒烤產業。開在安徽的上島咖啡,除了賣咖啡和西餐之外,竟然還有臭鱖魚、老母雞湯,確實是頗具本土特色。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