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所有苦難,都可成為發光源

《貝多芬傳》:所有苦難,都可成為發光源
來源:鳳凰新聞客戶端
有人說:人生苦難重重。
也有人說,大多數人的人生未必稱得上苦難,但不如意常八九,是人生常態。
面對人生挫折,有的人直面問題,勇于化解;有的人不敢面對,逃避現實;而還有的人怨天尤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一味抱怨是命運在與之作對。
如果你讀過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也許對自己的那點所謂的人生挫折會有新的想法。
貝多芬一生多災多難,悲慘的童年,孱弱的身體,雙耳失聰,愛情失敗,老來貧困交加,孤獨無依。
但面對如此殘酷的命運,貝多芬選擇的不是消沉,不是放棄,而是努力抗爭,從而創造出一個偉大的音樂世界。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所有苦難,只要熬過去,就會成為發光源。
人生皆苦,突破重圍才有希望
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一個貧窮的音樂世家,他雖極具音樂天賦,可不幸的是,有個不著調的酒鬼父親。
他父親培養兒子,目的只是把兒子當作養家糊口的工具。
小貝多芬每天被關在房間里練琴四小時以上,可憐他小小的身子連琴都夠不到,只能站在矮凳子上,邊哭邊彈。
父親從酒館回來常常已是深夜,每次都把貝多芬從被窩里拎出來,強迫他練琴到天明,
如果貝多芬不小心彈錯了音,醉醺醺的父親就會對他拳打腳踢。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八歲開始登臺演奏,十一歲進入戲劇樂隊并開始發表音樂作品,十三歲就當上了教堂管風琴手。
如果一直這樣平順地發展下去,貝多芬必將是一個出色的鋼琴演奏家。
但命運并沒有善待他,十七歲那年,貝多芬的母親去世了,父親酗酒越來越嚴重,已經不能正常工作和理家。
作為家中長子,貝多芬被迫成了一家之主,擔負起兩個弟弟的教育之職和養家重任。
糟糕的原生家庭,給他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痕。
他性格開始變得怪異,經常暴躁易怒,很難與人相處。而且他還不修邊幅,總是頂著一頭亂糟糟的頭發,別人暗地里都稱他是“一頭雄獅”。
貝多芬二十歲時,法國大革命爆發,戰火席卷歐洲并很快蔓延到了波恩。
波恩是呆不下去了,貝多芬只好帶著對音樂的滿腔熱情,背井離鄉來到維也納謀生。
初到維也納的貝多芬年少氣盛,雄心勃勃。
他的鋼琴演奏技術尤其出色,經常與人“斗琴”炫技,名聲由此越來越大。
到維也納的第四年,貝多芬以鋼琴家與作曲家的身份第一次舉行個人演奏會,演出獲得空前成功。
貝多芬在維也納漸漸打開了局面,開始聲名遠揚。
托爾斯泰說:“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著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
人的一生,有些是天命,是上天為你扎下的藩籬,而還有一些東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改變的。
勇于改變,不困于原地,才能看到詩和遠方。
前路漫漫,負重前行才是常態
貝多芬體會到了榮耀和幸福,可正當他想大展宏圖時,命運卻早已為他編排好了不幸的劇本。
他發現自己的耳朵出現了聽力障礙,日夜嗡嗡作響。
可自己才二十五歲啊,正是青春飛揚的年紀,他無法相信這樣的不幸會砸到自己頭上。
于是,他瞞著家人朋友,躲避人群,一個人痛苦地守著這個秘密。
這樣挨了五年,聽力問題越來越嚴重,貝多芬絕望地向他的醫生和牧師說出了這個秘密。
有人說,痛苦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貝多芬努力調整自己,在故鄉的回憶里尋找快樂之源。
但命運是如此不待見貝多芬,在遭受耳疾的致命打擊后,他的心靈也將經歷重創。
由于身份低微,性格又極暴躁,貝多芬一生戀愛無數但終無果,最長的戀情也沒有超過七個月。
給他最大打擊,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是他三十二歲那年的愛戀。
當時貝多芬迷上了一位十七歲的姑娘,愛情一度讓他活力四射。
但這個女孩“風騷、稚氣又自私”,她的另擇高枝讓貝多芬痛苦萬分,以至于差點走到了死亡的邊緣。
關鍵時刻,是音樂挽救了他。
他將所有的失意悲傷都傾泄到音樂中,哀傷悲愴的《喪禮進行曲》,凄婉激蕩的《月光奏鳴曲》都創作于失戀后的這段時間。
事后,貝多芬不無慶幸地說:“我本該結束我的生命,是我的藝術挽留了我。”
經過近一年的療傷復元,貝多芬的生命重新開始熱血沸騰。他向命運發出沖天一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羅曼·羅蘭曾說:“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個生活貫穿著痛苦。”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歲月靜好,往往都是錯覺;成人的世界里,負重前行才是人生常態。
莫泊桑在《一生》中這樣寫道:
“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內心狼狽,一邊默默擦淚,一邊走過陰霾。
所有苦難,都可成為發光源
聽力越來越差的貝多芬,已經不能繼續演奏鋼琴和指揮樂隊了,他將所有的心力都放在了作曲上。
他創作了一些應景革命歌曲,社會反響特別好,連很多大人物都紛紛向他致敬。
但光榮過后,命運馬上急轉直下。
由于時局變化,他失去了保護傘,此時的他債務纏身,一身病痛,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和親人。
最殘酷的是,他的耳朵已經完全失聰。而這一年,貝多芬才四十五歲。
也許是心有不甘,貝多芬要求完成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現場指揮。
但毫無意外,這次演出一敗涂地。他指揮的樂隊與歌手完全合不上拍,現場一片混亂。
這次失敗雖然狠狠打擊了貝多芬,但卻無法徹底讓他沉淪,貝多芬向命運發起了最后挑戰:他要用痛苦換來歡樂。
他全情投入到《第九交響曲》的創作中,耳朵聽不見,他就想了個辦法:用一根小木桿,一端用嘴咬住,另一端插在鋼琴箱里,通過震動來感知音律變化。
經過六七年的反復打磨,貝多芬一生中最后的音樂巨作終于面世了。
這是令人驚嘆的音樂傳奇,當其中的第四樂章“歡樂頌”響起時,歡樂驟然從天而降,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歡樂之中。
“歡樂頌”后來還成了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的會歌。
1824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辦了《第九交響曲》的首場演奏,他參與了現場指揮。
演出異常熱烈,現場連續五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按當時慣例,皇族出場也只不過享受三次鼓掌禮。
但,貝多芬什么也聽不到,他的世界靜默無聲。
這種剛毅,這種才華,大概連上天都眼紅嫉妒了。兩年后,五十七歲的貝多芬留下歡樂,告別苦難,與世長辭。
張海迪曾說: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苦難,在弱者眼里,是洪水猛獸,而在貝多芬這樣的強者那里,卻是生命發出強光的養分。
每個生命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而苦難,就是那條裂縫,只要有光,就能點亮星空。
羅曼羅蘭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貝多芬就是這樣的英雄,他用堅強的意志與曠世才華,將苦難化作一個個起舞的音符,譜寫了一曲曲激蕩人心的英雄悲歌。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泰戈爾的詩句就像是為貝多芬量身定制的。
貝多芬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會被苦難打敗,打倒你的永遠只是你自己。
無懼苦難,不被眼前的苦痛所裹挾,熬過去,希望就在不遠處等你。
要相信,你吃過的每一點苦,流過的每一滴汗,都是你生命的養料,都會成為你的發光源。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每個女孩都可以是鄭欽文
下一篇:快樂檸檬總部,大眾認可的品牌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