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品牌湊湊首次關店,一人食火鍋呷哺呷哺丟掉了“性價比”?

2022年,湊湊關閉餐廳3家,呷哺呷哺餐廳閉店81家。同時,湊湊與呷哺呷哺餐廳的客單價均繼續上漲至63.9元、150.9元,翻臺率降至2.0、1.9
《投資時報》研究員 王子西
火鍋市場存量時代,“內卷”越發激烈。2022年,既有火鍋品牌扭虧為盈、收入大增,也有品牌出現續虧、核心數據進一步下行。
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呷哺呷哺,0520.HK)近日披露2022年度業績公告。期內,公司實現收入47.25億元,同比下滑23.1%;年內虧損較上年進一步拉大至3.31億元。2021年、2022年公司合計凈虧超6億。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公司旗下兩品牌——呷哺呷哺與湊湊的業績表現也有所不同。其中,呷哺餐廳收入同比下滑35.7%至22.54億元,湊湊餐廳同比略降4.2%至22.59億元,后者收入規模首超前者,大有后來居上的趨勢。同時,呷哺、湊湊兩分部均錄得虧損,虧損額分別為2.17億元、9309萬元,湊湊分部利潤重回“負值”。
且在2022年,湊湊也首次出現關店、關閉餐廳3家,呷哺呷哺餐廳閉店81家;湊湊與呷哺餐廳的客單價均繼續上漲至63.9元、150.9元,翻臺率降至2.0、1.9。從數據來看,公司提出的呷哺高性價比模型或并未執行到位。
“東擴南進”仍是公司2023年的擴張策略,但《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呷哺餐廳布局華東、華南,或面臨南北方口味不同以及品牌被弱化的問題,能否打開華東、華南市場還待驗證。針對公司盈利能力、經營挑戰、呷哺品牌東擴南進等問題,《投資時報》研究員向公司尋求溝通,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湊湊餐廳首現關店
湊湊是呷哺呷哺于2016年孵化出的子品牌,品牌創立起便推出“火鍋+茶憩”的用餐體驗,定位為中高端火鍋。依托于公司的供應鏈優勢、擴張戰略,湊湊很快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新引擎,不僅餐廳利潤快速轉正,且收入貢獻占比也于2019年達至近20%。
不過,疫情爆發以來,湊湊業務規模雖持續做大,增速卻大幅放緩。行業層面,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的火鍋市場已經進入存量時代,內卷加劇。一方面,“火鍋+燒烤”“火鍋+甜品”“火鍋+鹵味”等更多的融合新業態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火鍋行業也開始呈現分化發展趨勢,包括豬肚雞火鍋、海鮮火鍋、牛雜鍋、椰子雞火鍋、魚蛙類火鍋等在內的“有料火鍋”快速崛起。
萬物皆可涮,萬品皆可加。有料火鍋流行原因,與差異化較強、消費者更加追求性價比不無關系。在有料鍋底方面,湊湊也先后推出花膠雞、臺式麻辣、豬肚雞、酸菜豬肉等鍋底。數據來看,2020年、2021年,湊湊餐廳實現收入16.88億元、23.59億元,收入增速均放緩至40%左右;分部利潤為1.14億元、0.60億元,利潤率較低。
到了2022年,湊湊雖仍保持新開門店44家的擴張速度,但首次關店3家;截至2022年末,湊湊門店總數為224家。核心經營指標兩極化也越加明顯,客單價增至150.9元、翻臺率卻降至1.9,為近幾年新低。
湊湊餐廳的收入也較上年下滑至22.59億元,同時,分部利潤再次為負、虧損9309萬元。不過,2022年湊湊餐廳的營收規模首超呷哺呷哺餐廳、收入占比幾乎近半,且僅4.2%的收入降幅也大大低于后者。
2022年湊湊餐廳按地區劃分凈收入情況(千元)
數據來源:年度業績公告
呷哺餐廳續虧
拉長時間線來看,呷哺呷哺品牌業務增長乏力,疫情前已有跡象。2017年,呷哺呷哺從快餐向輕奢轉型升級,并喊出“轉型升級贏天下”口號,短短兩、三年,呷哺餐廳門店總數便突破1000家。擴張速度雖快,但單店業績并未快速增長,且翻臺率、盈利能力持續下降。
且需注意的是,疫情爆發當年,呷哺餐廳擴張速度銳減,僅新開門店91家。此后公司開始大幅收縮“版圖”,截至2021年末、2022年末,公司旗下呷哺門店數量為841家、801家,重又回到千店以下。
上述兩年(即2021年、2022年),呷哺呷哺餐廳的收入增速分別為1.2%、-35.7%;該分部虧損為1.57億元、2.17億元。以致于公司年度凈虧損至2.83億元、3.31億元,兩年合計凈虧超6億。而公司給出的虧損理由,也離不開疫情影響下,餐廳堂食暫停、限制營業時間以及資產減值等不利影響。
但有分析人士認為,虧損原因推給疫情,難以令人信服。要知道,2022年海底撈通過啟動“啄木鳥計劃”,將部分經營不善門店關閉停業整頓,扭虧為盈;九毛九旗下的“慫火鍋”收入大增196.8%至2.59億元。“一人食”呷哺呷哺火鍋則主要是敗在了企業自身戰略定位的模糊不清,在追求硬指標下,忘記親民與高性價比的經營初心。
從經營核心數據來看,呷哺呷哺餐廳的客單價由2016年的47.7元,遞增至2019年的55.8元;翻臺率則由3.4遞降到2.6。疫情三年,客單價均在62元以上,翻臺率卻再未回到2.3以上水平。
分城市來看,2020年至2022年,即便是三線及以下城市,呷哺餐廳的客單價也在60元以上。而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相關報告,我國一線城市的火鍋人均消費為94元,遠高于其他城市;新一線和二線城市次之,分別為69.2元、68元;其他城市則在60元以下。呷哺呷哺或早已不是“性價比之王”。
2022年呷哺呷哺餐廳按地區劃分凈收入情況(千元)
數據來源:年度業績公告
主品牌“東擴南進”面臨難題?
或是認識到問題所在,2022年、2023年該公司的發展策略均多處提及“高性價比”。諸如,煥發呷哺呷哺品牌活力,提高客戶忠誠度,“讓高性價比成為座右銘”;繼續堅持2021年下半年在餐廳推出的“高性價比”模型,定價介于50元至60元之間。
“東擴南進”策略則是公司自2022年開始實行。該公司認為,2022年以前,呷哺餐廳主要集中在中國北方地區,導致布局失衡。2023年,公司將集中開發華東、華南等南方市場,其中呷哺品牌全年開業餐廳不低于100間,規劃在上海、廣深等南方地區一線城市開業餐廳數量不低于整體開業的50%。
湊湊也進一步加密在華東、華南地區布局,并深耕華北、西北、東北地區。另外,于2022年9月推出的以歡樂燒肉為主題的全新品牌趁燒,計劃今年在上海、北京、深圳與杭州等一線城市陸續進駐。
但從顧客反饋來看,呷哺品牌“東擴南進”或面臨著南北方的口味差異、品牌被弱化問題。在大眾點評網上,廣州、深圳的部分顧客,對其的理解是“低端版湊湊”“湊湊旗下的火鍋店品牌”“和湊湊同一個公司旗下”;對大紅袍珍珠奶茶多反映好喝,但鍋底、菜品中規中矩。
此外,近年來公司雖持續開展外送業務,也利用社交媒體、電商平臺促進銷售,但外送業務占比仍不高。2021年、2022年,外送業務收入為3.55億元、3.39億元,分別占到公司總收入的5.8%和7.2%。
火鍋出海方面,湊湊于2022年初在新加坡開設首家餐廳。今年公司計劃繼續擴張海外版圖,并已于1月在新加坡開業海外首家呷哺餐廳,未來則計劃在香港、臺灣陸續開設呷哺和湊湊餐廳,且積極籌備進入馬來西亞市場。擴張與下沉、外賣、火鍋出海,三樣業務增長路徑,呷哺公司一個也不少,但能否令公司主副品牌恢復高增,還待驗證。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跨界融合作品《火鍋江湖》在渝首演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