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軍事主題電影拓展新題材

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中國電影市場也不能僅依賴三四部頭部電影支撐,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進行中等體量投資的軍事片制作。”黃建新說。
電影《深海危機》海報在中國海軍戰士的沉著操控下,深潛器不斷向下潛,搜尋恐怖分子意欲引爆的海底核彈。核彈一旦引爆,引發的超級地震與巨大海嘯,將給沿海數十個國家帶來滅頂之災。只是,在深海的巨大壓強下,深潛器的玻璃上出現了裂痕,危機一觸即發……
——這是電影《深海危機》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深海危機》由樂波影業出品,黃建新監制、沈東執導,于4月15日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海軍與中國公安反恐人員緊密協同作戰,擊破境外恐怖分子陰謀的激蕩故事。該片將動作元素、軍事主題與海上反恐背景相結合,是我國首部以海上反恐為題材的軍事片。
經過幾代電影人的不斷探索,國產軍事片已形成了很多獨特的表現手法和形式,隨著電影工業化體系的逐步建立,涌現出不少新類型,表現題材不斷拓展。
大小結合
新中國成立以來,誕生了一大批講述黨史、軍史和軍事現代化的軍事題材電影,其中不乏具有時代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作品,給觀眾留下了影響深遠的戰爭影像記憶。但隨著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軍事題材電影一度無法適應更為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軍事題材影視主題和國家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存在緊密關系。近年來,國產軍事片開始通過將國家命運的大主題和個人命運的小主題結合起來講故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如何用鮮活的感受實現政治宣教的使命,是重要的命題。”
近年來,中國電影在表達國家意識形態方面已經學會“將其巧妙地編織進敘事里”,突出的特征就是運用個體視角,“用小寫的我也能弘揚宏大精神”。
周星表示:“現在軍事題材影視作品創作正處于一個全新階段。這個階段的主題,是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感召之路,通過具體鮮活的人物故事、與觀眾需求契合的電影場面,一點一滴地增強情感震撼性。”
在吳京自導自演的《戰狼》和《戰狼2》中,塑造了冷鋒這個中國現代特種兵的形象。《長津湖》《狙擊手》等近年出現的軍事題材影片,也在群像中塑造了諸多鮮活的軍人形象,突出了戰爭背景下普通戰士之間的情感聯結。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影特效技術為戰爭片提供了更好的視聽效果,更加豐富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夠讓軍事戰爭片更容易和觀眾產生共鳴。
新技術、新探索
“戰狼”系列創造了軍事動作片的先河,拳拳到肉的動作戲增加影片的觀賞度。《深海危機》一開場力度十足,集動作格斗、槍械操作、摩托車追逐、爆炸場面于一體,并在接下來的故事中設計了更多元化的動作和場景。
電影《深海危機》劇照視聽升級的背后,一方面是中國電影經過多年的產業化發展,充足的資金可以支撐更多奇觀化戰爭動作場面的實現;另一方面,不斷開放的合作,讓多元背景的創作資源得以協同作戰,從而激發了創作活力。
為了設計出調度精妙、暢快勁爽的動作戲,《深海危機》邀請了香港電影人黃明升擔任動作指導。影片監制黃建新表示:“動作片在華語電影出海歷程中發揮過開疆拓土的作用,而香港電影人對此貢獻重大。近年來內地電影人與香港電影人通過合作,軍事片的類型化探索運用了動作片的諸多經驗。”
《智取威虎山》的特效耗資約為2000萬元;《長津湖》將場面調度、快速剪切、煙火特效、音響渲染等戰爭片的影像技巧運用到極致,讓觀眾印象深刻。這種策略與好萊塢在拍攝戰爭片、動作片時“類型敘事奇觀化”的路線吻合,也在中國軍事題材作品商業化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
饒曙光認為,這類電影的生產“不能僅憑借一己之力”,也不能“可遇而不可求”地順其自然,持續的產出需注重“戰略性布局和推進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完善”。
黃建新表示,近年來出現了諸多突出“大投資、大場面、大團隊”的國產軍事片,不過隨著題材拓展的不斷深化和類型的逐步豐富,也需要更多以小博大的影片出現。
“從世界電影市場的發展來看,每年‘重資產’類型的影片其實并不多,更多的是投資體量中等的電影作品。中國電影市場也不能僅依賴三四部頭部電影支撐,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進行中等體量投資的軍事片制作。”黃建新說。
完成這樣的探索,關鍵是讓每一次投入“有效”,以專業的配合和有效的特技介入構成完成度。“這對于主創來說是一大挑戰。”黃建新說。
黃建新
從《深海危機》的實踐來看,片中肉搏、槍戰、追車的動作場面,導彈、爆破、飛行、深潛的技術場面,都是在高效率的技術支持下完成的。在視覺呈現上以快速的動作剪輯,帶來強視覺、強沖擊;將真實場景與特技效果相結合,1:1地搭建了片中重要場景——船艙,同時運用了水下攝影技術,并由國產公司制作特效。
展現熱烈軍魂
軍事題材電影研究專家張東表示,未來,中國市場除了要有更多影片借助電影工業化東風演示戰場奇觀之外,也要注重對軍人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入挖掘,“以更加藝術化的手法講述軍人的情懷、責任與使命”。
無論是《戰狼》系列,還是《紅海行動》,都讓大國尊嚴、大國責任、大國氣魄貫穿始終。這些影片不僅體現出近年來中國軍隊的發展和強大,也凸顯出中國軍人熱愛和平、不懼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深海危機》導演沈東透露,該片的創作可以追溯到十年之前,當時便設定了這部影片要有宏大敘事背景、反恐情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
戰斗英雄不是孤膽英雄。新時代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武器裝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18年的《紅海行動》中,便出現了054A型導彈護衛艦、071型船塢登陸艦,以及運輸補給艦、常規潛艇以及氣墊登陸艇等新型裝備的身影。
科技興軍,助推中國軍隊的騰飛,而影視藝術則為這個騰飛之姿賦予了更具感染力的動人力量。《深海危機》中出現的深潛器、探測器、無人機等裝備,突出新時代國防武器裝備遠程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的特點,指揮中心場景展示了高科技智能化、信息化作戰地圖。
軍事題材影視專家李洋認為,當代軍事題材“本身就是一個大國重器的展示,軍事題材的原始受眾是軍迷,他們看重的是軍事器械、戰術的運用展示”。在此基礎上,國產軍事片仍將在技術的特色性、內容的可觀賞性和題材的創新性上繼續深耕。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