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於可訓:逼近本質,提要鉤玄——周新民《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序 / 李勇:探索小說理論發展的新可能

薦讀
逼近本質,提要鉤玄
周新民《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序
文 | 於可訓
周新民教授送來他的新著《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囑我作序。這是他的同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讀后有頗多收獲,茲將一點感想略述如下: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以詩論為主。有關小說的理論比較晚出,而且大多為散金碎玉,不太講究系統。但這種不成系統的理論,也有個好處,就是與創作結合緊密,有的直接就是對小說作品即時性的閱讀感受,如今人熟知的“評點”等。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就是以這種方式發展起來的。如果有人要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發展史,就得對這種散金碎玉式的感性經驗或思想資料,加以條理,從中找出一些前后關聯的脈絡或線索,才能見其發展的跡象。
五四文學革命之后,受西方影響的現代小說興起,小說理論隨之也改變了它的表現形式。這種改變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受一種觀念支配,運用一定方法的小說評論,取代了閱讀小說的即時性直觀感受。另一個方面是,超出感性經驗的抽象概括的小說理論開始流行。這種小說理論,在上世紀,多為介紹有關小說的一般知識,即所謂小說ABC。到上世紀末以來,則專注于中外各種敘事理論,如小說敘事學、小說修辭學等。由于這種改變,研究小說理論發展的人,便從批評家對小說的闡釋和評價中,提取思想資料,或從專門的小說理論論著中,尋找發展的線索。根據這些材料,用這種方法寫出來的小說理論發展史,相對于取自直接的感性經驗的小說理論發展史,自然就跟小說創作隔著一層。所以,后來的研究者寫的小說理論發展史,多以小說理論批評史名之。意在表明,所研究的對象,是以小說理論批評活動的成果,即對小說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和對小說作品的闡釋、評價為主,而非與創作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對小說問題的理性思考。
周新民教授的著作偏重于后一種方式的研究。他所研究的當代小說理論,不僅僅是當代小說理論家有關小說的基本理論的研究成果,也不僅僅是當代小說批評家對當代小說作品的闡釋和評價的結論,而是當代小說理論家、批評家和作家伴隨著當代小說創作進程,對當代小說問題的理性思考。所以他的這部著作,同時又是一部滲透了這種理性思考的當代小說創作發展史。我覺得,這是這部著作有別于前此時期為數不多的獨立的當代小說理論批評史,或包含在各種文學理論批評史、思潮史之中的小說理論批評史的獨特之處。要說特色,這是這部著作的最大特色,也是這部著作在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的方法和體例上的一種創新。
上世紀初,魯迅曾深有感慨地說,“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豈止無史,中國之小說,也自來無系統的理論。后來從西方引進的一些較系統的小說理論,又大多與中國固有之小說不符。以至于連小說這名稱,也與中國固有之小說相乖。后來的研究者和批評家,雖然大多沿襲西方的小說理論,但中國固有之小說觀念,卻未能從頭腦中根除,所以在議論小說問題的時候,從闡釋的標準到評價的尺度,就難免常常要發生矛盾沖突,以至于自己跟自己打架。這就使得中國現代的小說理論,不能不在這種矛盾沖突中生長發育。在當代文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周新民教授說,“現代化歷史道路的牽引和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是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發展的兩大動力。”“現代性與傳統性構成了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的一體兩面,這是中國當代小說理論最為根本性的特征。”他的這部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就是沿著這條主要線索,抓住這個“根本性的特征”展開的,因而主線突出,脈絡分明,少了許多與這個“根本性特征”無關的游談和枝蔓,也抓住了當代小說理論發展的要害,鎖住了當代小說理論發展的命門,為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的建構,提供了一個核心的命題。這是這部著作又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作者為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作出的一點貢獻。
中國小說自五四文學革命之后,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歷了一個所謂“歐化”時期。從上世紀40年代起,開始轉向追求“民族化”的目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當代小說,沿襲了這一追求,并使之發揚光大。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古代話本小說的傳統,雖然得到了繼承,民間說唱形式,也被小說家所采用,但因為現代中國小說已經過了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所以這些傳統的和民間的藝術元素,就只能作為一種外在的披掛,裝點“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而不能作為內里的血肉,重造一種中國化的小說。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小說雖然又脫下了民族的服裝,為歐化的肌體重新披上了現代的外衣,但到了90年代以后,這外衣卻被一些作家認為,“既不好看也不保暖,與國人體量性情不合”(張煒語),因而又轉過頭去翻檢祖宗的寶庫,希望從中找到更多的寶貝,為鑄造真正既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小說提供材料。但這個道路將可能十分漫長,原因是傳統與現代,在近百年來的中國文學,當然也在中國小說中,已如魯迅所說“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是很難分別得清楚的。真要把傳統和現代有機地揉合在一起,重捏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代中國小說,談何容易,所以,伴隨著這個漫長的探索過程的理論思考,也將未有窮期。
周新民教授是由文藝學轉向當代文學的。我曾經說過,“這種學緣結構,給他帶來的優勢是,他的文學批評常常能從宏觀入手,從大處著眼,逼近本質,提要鉤玄,具有很強的理論穿透力,且有較強的思辨色彩。給他帶來的問題是,有時難免從理念出發,或流于粗疏,失之艱澀。”他的這部新著,發揮了他這個學緣結構的優勢,談理論而不流于艱澀,論發展而不拘于細節,真正做到了“從宏觀入手,從大處著眼,逼近本質,提要鉤玄”。
周新民教授把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分為“現實主義獨尊”“小說理論多元共存”和“走向綜合的小說理論”三個時期。這種分法的命名,雖有可商榷之處,但所對應的當代小說創作的三個時期,卻是基本適宜的。就當代小說理論的三個主要構成部分:理論研究、創作評論和作家反思來說,這三個時期涉及的小說理論問題,無疑是多種多樣,紛紜復雜的,但各個時期也有一些問題,是該時期集中關注的焦點。對這些問題的討論、研究和創作反思,最能體現該時期小說理論的主要特色。周新民教授主要是以現實主義小說理論規范的建構、開放和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意義上走向綜合為中心,論及這三個時期的小說理論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問題。如“現實主義獨尊”時期的題材、人物、情節和真實性、傾向性以及民族形式問題。“多元共存”時期的現實主義傳統的“恢復與蝶變”,“現代小說技巧的引進”和“形式主義小說理論”問題。“走向綜合”時期的現實主義的“回歸”和“重構”,以及“文化轉向背景下的當代小說理論”問題,等等。抓住了這些問題,不但能統攝創作,而且能見其發展,不至凌空蹈虛,流于汗漫。
當代小說理論既屬當代人對小說創作的理性思考,則不免人多嘴雜,眾說紛紜。但好在話有繁簡雅鄭,人有類聚群分,有時候,這一群人對這一個問題說得多一些,見解深一些,新一些,有時候那一群人對那一個問題說得多一些,見解深一些,新一些。所以研究這些話語的人,就不能不有一個側重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周新民教授劃分的三個時期中,他把第三個時期論述的側重點,放在作家的創作反思方面,是很有見地的。因為這個時期作家的創作反思,相對于理論研究和創作評論來說,堪稱一枝獨秀,是值得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的研究者格外加以關注的。但關注的程度,在此基礎上,似應還要有所擴大和加深,并對之加以適當的理論整合,使之成為當代小說理論發展的一種獨特形態。
是為序。
薦讀
探索小說理論發展的新可能
文 | 李勇
周新民教授的《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談及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小說理論發展時用了以下幾個關鍵詞:“綜合”“現實主義”“中國敘事學”。“綜合”是相較于前一個時期小說理論的發展樣態而言的,不過這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正反合的邏輯推演,而是有著堅實的史實支撐——當小說理論因應于創作領域出現的“現實主義回歸”而出現現實主義小說理論復興之勢時,因為上世紀90年代社會歷史發展所出現的種種復雜變化,這種復興的“現實主義小說理論”相較于之前也有明顯的新變;而綜合性的“文化批評”等的引入,形成了更豐富的小說修辭學理論,而這種小說修辭學理論的“古代”和“民族”維度,無疑更呼應了新的時代召喚。這種時代性的召喚,更緊密地聯系著“現實主義”的話題——這個概念在當下的“復活”,確實激發了理論批評對于當代文學若干重要問題的重審與反思。而在所有關于“當代文學”重要問題的重審與反思中,有一個潛在的、共同性的關注和追求,那就是新時代條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文學”(以及“中國文學理論”)的建構。小說和小說理論的當代發展,都是這個問題最重要的面向之一。
周新民教授的著作是對這個面向積極而有效的回應。他所提及的“中國敘事學”的建構有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回歸現實和人民性的重新高揚”。他稱其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現實主義小說理論“最突出的成就”。而“中國敘事學”的建構,兩個最重要的根基是:“現實”和“人民”。確立了這兩個根基之后,才能進一步探討形式、語言、風格問題。這些問題當然很復雜。而“中國敘事學”的建構,不只是一個于傳統中發現資源和本土性的問題,更是一個面向當下和未來的“該怎么辦”的問題。傳統、資源當然是有的,但如何利用?中西敘事傳統的關系到底怎樣理解和處理?而當我們試圖建構所謂“中國敘事學”的時候,所立足的根基必然是今天的文學現狀,今天的漢語現狀,今天的人民和受眾,而這些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啊!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傳統,又或者應該創造怎樣的新的傳統?……文學理論在面對這種時代性困境的同時,更面臨了思考如何解開這一困境的挑戰。《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自是對這挑戰的努力回應。
《中國當代小說理論發展史研究》
作者:周新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於可訓:湖北黃梅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著有《於可訓文集》(10卷),中篇小說集《才女夏媧》,短篇小說集《鄉野傳奇集》,曾獲第八屆《芳草》文學女評委大獎等文學獎項。
李勇: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新民:著名評論家,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級人才。兼任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武漢作協副主席等職務。
編輯:魏文娟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神仙『國風茶』,我勸你早點喝!1
下一篇:十大頂級食材你了解多少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