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option id="0ccs2"><xmp id="0ccs2">
<tr id="0ccs2"></tr>
<sup id="0ccs2"></sup><acronym id="0ccs2"></acronym>
<rt id="0ccs2"></rt>
<acronym id="0ccs2"><small id="0ccs2"></small></acronym>
<samp id="0ccs2"><object id="0ccs2"></object></samp><acronym id="0ccs2"><center id="0ccs2"></center></acronym>
<sup id="0ccs2"></sup>

中國冷鏈物流網

特海國際研究報告:中華餐飲文化標桿品牌,國際市場開店空間廣闊

時間:2023-03-02 23:20:40來源:food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報告出品方/作者:開源證券,初敏)

1、公司概況:國際中式本土餐飲品牌龍頭,分拆上市再起航

1.1、特海國際:國際中式本土餐飲品牌龍頭,國際市場強勢擴張之路

源于四川,服務于國際市場。特海國際脫胎于海底撈國際,自營餐廳品牌,為 國際市場服務,提供海底撈火鍋。海底撈起源于 1994 年的中國四川簡陽,經過數年 在中國境內的成長擴張,于 2010 年位列“中國餐飲企業百強”名單第 20 名。2012 年,海底撈開始著手布局全球市場,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家海外餐廳。其后海底撈逐 步在北美、東亞、歐洲、澳洲等地區落地開業。為了使海底撈的國際業務獲得更好 的成長,海底撈國際分拆出國際市場業務,于 2022 年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特海國際。

雙特色把持,護航海外擴張之路。一方面,在海外擴張時沿用國內“連住利益, 鎖住管理”的運營模式,將員工利益與公司利益相統一,以客戶滿意度和員工努力 程度作為指標對門店進行業績考核,既能提升員工認同感,又能有效控制運營風險。 另一方面,海外擴張時,針對不同的市場,會施行不同的本地化措施。例如,在菜 單口味上,適應不同市場的偏好;在顧客服務上,在海底撈標準化服務的基礎上尊 重當地文化,做出相應調整,同時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如變臉、書法等吸引國外消 費者;在管理結構上,針對不同市場逐步開拓本土供應鏈,建設本土運營團隊。

國際市場第三大中式餐飲品牌,中式火鍋品牌龍頭。截至 2021 年末,特海國際 在國際市場中共擁有 94 家餐廳,2021 年全年收入為 3.12 億美元。國際市場排名第 一、二的中式餐飲公司均起源于美國,主營連鎖快餐和休閑餐飲,區別于特海國際 的火鍋賽道。按照 2021 年末收入計算,特海國際為國際市場上營收規模最大的源自 中國的中式餐飲品牌,同時也是最大的中式火鍋品牌,排名第二的火鍋品牌公司 G 僅有門店 15 家。

國際化擴張有序進行,已覆蓋全球 11 個國家。2012 年,海底撈在新加坡開設了 首家海外餐廳。在此之后,海底撈的國際市場持續在多個國家進行擴張,截至 2021 年末,特海國際已遍布全球 11 個國家,涉及東南亞、東亞、北美、西歐等地區。截 至 2022H1,特海國際共有餐廳 103 家,于東南亞/北美/東亞/其他地區分別擁有 61/17/17/8 家餐廳。就品牌餐廳地區選址覆蓋度而言,特海國際遠勝于其它競爭品牌。

特海國際過半數的餐廳分布于東南亞地區。截至 2019/2020/2021/2021H1/2022H1, 特海國際在海外擁有 38/74/94/86/103 家餐廳,在 2019/2020/2021/2021H1/2022H1, 餐廳業務取得 2.32/2.09/2.96/1.27/2.40 億美元的收入。分地區看,東南亞地區餐廳數 量總占比由 2019 年的 53%提升至 2022H1 的 59%,其餐廳業務收入總占比也穩企高 位。一方面東南亞地區文化與中國相近,華人占比約 70%,東南亞地區消費者更容 易接受火鍋產品,布局于東南亞地區的餐廳翻臺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收入表現較 好。另一方面,東南亞地區開店前期投入較低,開業后門店的業績爬升期較短。在 東南亞/東亞/北美洲/其他地區的餐廳平均分別需要 4/8/6/6 個月以實現首次盈虧平衡, 布局在東南亞的餐廳實現首次盈虧平衡目標的所需時間最短。

1.2、分拆上市:給予品牌賦能,聚焦海外市場

90%股份分派至海底撈原有股東,剩余 10%股份用于激勵管理層。2022 年 12 月 15 日,海底撈國際董事會宣布向符合資格的海底撈國際股東分派特海國際股份。 此次分派全部采用實物分派的方式進行,共計分派 557,400,000 股股份,這一分派量 相當于特海國際發行股本的 90%。符合資格的海底撈國際股東每持有 10 股海底撈股 份有權分派得一股特海國際股份。剩余 10%股份用于設立股份獎勵計劃,將員工的 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相捆綁,對管理層產生更有效的激勵作用。

分拆上市提升品牌效能,聚焦海外市場。特海國際分拆上市,一方面,對于自 身而言能夠優化經營效率,專注海底撈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制定針對性戰略, 加強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對于股東與潛在投資者而言,分拆后公司業績與財務狀 況更為明確,信息不對稱減少,實現整體利益及估值最大化。

1.3、公司架構重組,股權集中度較高

海底撈國際海外業務轉移至特海國際集團。在重組前,海底撈國際的全資附屬 公司 Haidilao Singapore 是集團全部業務的控股平臺。Singapore Super Hi 是原 Haidilao Singapore 的被控股公司。為將海外業務進行獨立分拆,海底撈國際將其海外業務由 Haidilao Singapore 轉讓至 Singapore Super Hi 進行獨立控制。具體步驟依次是:注冊 成立特海國際、Singapore Super Hi 的股份由 Newpai 轉讓予特海國際,重組完成后, 特海國際集團能夠 100%控制 Singapore Super Hi,從而管理原海底撈國際的海外業務。

股權結構集中度較高。特海國際進行分拆上市后,股權結構中就不再涉及通過 海底撈集團的間接持股。最終張勇先生、舒萍女士連同 ZY NP LTD、SP NP LTD 及 NP United Holding Ltd 成為特海國際的控股股東,股權結構占比為 54.28%,股權結 構較為穩定。

1.4、設立股份獎勵計劃,管理層經驗豐富

設立股份獎勵計劃,認可每一份貢獻。2022 年 12 月 12 日,特海國際作為財產 授予人設立 ESOP 信托,分別由 ESOP 平臺Ⅰ與 ESOP 平臺Ⅱ分別持有 7%與 3%的 集團股份。即代表特海國際共授予納入股份獎勵計劃的成員(包括各成員公司雇員 及關聯實體參與者)61,933,000 份股份獎勵。股份獎勵計劃與一般股權激勵計劃將公 司利益和雇員利益進行綁定所不同,獎勵歸屬不設具體的業績表現條件,其目的在 于適時地獎勵對特海國際發展做出貢獻的成員,通過股份獎勵吸引這些成員未來繼 續致力于集團的發展。

高級管理層老練經驗與年輕視角兼備。周兆呈先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 博士,曾任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院兼任副教授,學術能力強,同時曾任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新興市場副總裁、海底撈國際首席戰略官,管理經 驗豐富。其他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年齡均小于 40 歲,擁有年輕化的管理視角,同時 在餐飲服務、財務管理等方面具有多年的工作經驗。

1.5、財務狀況:冬去春來,業績表現恢復中

疫情期間收入、利潤承壓,持續拓店同時發展外賣業務。2019 年,特海國際主 營業務收入為 2.33 億美元,2020 年新冠疫情發生,雖然公司年內凈新開 36 家門店, 但餐廳業務收入仍下降 10%。疫情期間,消費者外賣需求增加,特海國際開拓收入 來源發展外賣業務,使得 2020 年總體收入同比降幅收窄至 5%。 疫情管制措施撤銷,餐廳業務收入顯著回升。在 2020 年和 2021 年,特海集團 下的海底撈餐廳均受到多種形式的新冠肺炎限制,包括暫停營業、營業時間受限、 客流量管制及社交距離控制等措施,2020/2021 年平均每家餐廳暫停營業 23/78 天。 2021 年下半年起,隨著疫情管控措施逐步放松,餐廳業務回暖,2022H1 餐廳業務收 入同比上升 88.7%。

疫情期間降本增效,集團經營利潤率轉正。2019/2020/2021/2022H1,特海國際 集團經營利潤率-10.4%/-18.4%/-21.2%/1.5%,凈利率-14.1%/-24.2%/-47.6%/-22.5%。 2020/2021 年經營利潤率與凈利率較 2019 年有較大的下滑,主要由于疫情期間針對 餐廳業務的管制措施。2022 年,隨著疫情限制減少,特海集團經營利潤率與凈利率 得到回升。2022H1,經營利潤率回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海國際近年對于成本費 用的控制。海外餐飲市場的人工成本較為高昂,2019 年特海國際員工成本費用率高 達 48.12%。特海國際通過精簡近三成員工數量,調整部分地區薪酬架構,在新加坡、 加拿大、英國等地區實行計件式薪酬,成功在 2022H1 將員工成本費用率降至 36.80%。 另外,特海國際也通過精簡運營、優化供應鏈等措施,降低其他運營成本。

2022 年上半年公司同店翻臺率回升至 3.2,疊加新店整體回升至 3.0。2020 年, 隨著新冠疫情來襲,公司總體翻臺率降至 2.4,較 2019 年下降 41.46%。2022 年上半 年,隨著全球多個地區疫情管控措施的放松,消費者就餐熱情提升,總體翻臺率同 比上升了 50%,恢復至 2019 年翻臺率水平的 73%。 東南亞餐廳翻臺率普遍強于其他地區。2019/2020/2021/2021H1/2022H1 東南亞 地區海底撈餐廳翻臺率達到 4.5/2.9/2.2/2.1/3.2 次,均高于同期全球海底撈餐廳整體 翻臺率 4.1/2.4/2.1/2/3 次。

負債端短期負債提升,但償債能力增強。特海國際 2019/2020/2021 年末的流動 負債凈額分別為 168.5/324.1/389.9 百萬美元。短期負債的提升主要由于前期擴張業務 導致的應付關聯方款項增加以及應收款項的減少。由于特海集團已于 2022H1 將約 4.7 億美元應付關聯方款項貸款資本化,2022H1 集團資產負債率下降,流動比率提 升,償債能力恢復,未來可持續發展性好。 放松疫情管控后,公司現金流量修復。2020 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較減少 13.7 百 萬美元,一方面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餐廳業務運營受創;另一方面,2020 年特海 國際新開 36 家門店,部分餐廳尚處于爬坡期。2022H1 伴隨疫情影響減弱以及疫情 期間減少擴店的疊加作用,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增至30.4百萬美元,超過2019年水平。

2、行業介紹:大品類、散格局,國際火鍋市場大有可為

2.1、隨中國文化傳播,國際火鍋市場成長空間大

中式火鍋于國際餐飲市場比重僅 1%,滲透提升空間較大。2020 年國際餐飲市 場收入受疫情影響出現下滑,2021 年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恢復至 26,440 億美元,2022 年各國疫情防控進一步放開,預計國際餐飲市場收入將增長至 30,006 億美元,恢復 至疫情前的 89.2%。隨著中國文化受歡迎程度上升,國際市場對中式餐飲的接受度不 斷提高,中式餐飲在國際市場的占比從 2016 年的 9.7%增長至 2021 的 9.9%,預計 2026 年中式餐飲占比將提升至 10.8%,五年復合增速將達到 9.4%。火鍋是國際市場 上最受歡迎的中式餐飲類別之一,2021 年國際中式火鍋收入為 289 億美元,占國際 中式餐飲市場的 11.1%,占國際餐飲市場的 1.09%。

火鍋作為中國餐飲文化的符號,國際千億市場待開拓。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 美國、日本、英國、新加坡、韓國的中式餐飲市場規模為 481 億/106 億/61 億/76 億 /39 億美元,火鍋市場規模為 120 億/16 億/18 億/11 億/16 億美元,火鍋店在韓國、英 國、美國、澳大利亞的中式餐飲市場受歡迎程度較高。特海國際餐廳主要分布于新 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日本,餐廳數為 19/16/15/13/10 家,國際主要火鍋市場有待開發,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大。

2020 年海外華人數量總共約 6000 萬, 華僑華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北美地區。 伴隨華商經濟實力的增加和專業人才的出海,華僑華人數量由 20 世紀 80 年代的 2300 萬增長到近 6000 萬,遍布全球各地。2016-2017 年東南亞地區共有華人約 4100 萬, 占比 71%,其中新加坡 415 萬。2016-2017 年北美地區共有華人約 685 萬,占比 12%, 其中美國 508 萬,加拿大 177 萬。

掃除疫情陰霾,中國公民出境游熱情高漲。新冠疫情出現前,中國公民出境游 人次逐年提升,2019 年全年中國公民出境游人次達到 1.55 億。2020 年后,受到疫情 以及出入境管制等影響,中國公民出境游人次驟減,2021 年出境人次較 2019 年下降 83%。隨著國內疫情政策的放開,疊加國內首波疫情恢復速度超預期,2023 年春節 假期國內出境人次較 2022 年同期增至 117.8%。2023 年 2 月 6 日起,國內出境團隊 游試點恢復,預計會給國際火鍋市場注入更多成長動力。

國際經濟的疫后復蘇、海外華人和國內出境游的增加、以及中國食品文化的廣 泛傳播,將共同驅動國際中式火鍋市場的發展壯大。過去十年中,公司擁有業務的 多個國家均經歷了穩定的經濟增長,現時擁有業務的所有國家除日本外于 2016 年至 2021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均錄得介乎 3.1%至 7.8%的增長。于 2016 年至 2021 年,公 司現時擁有業務的所有國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錄得介乎 0.3%至 7.3%的正增長。海 外國家有大量的華人移民、學生和旅者,例如新加坡及美國。過去多年,海外國家 的華人人口不斷增加,已達約 6000 萬(包括其后代)。領先的中式餐飲品牌能夠通 過提供符合當地口味和喜好的中式菜來吸引更多的當地顧客。

2.2、國際中式餐飲競爭格局分散,公司規模位列第三

國際中式餐飲品牌較少,公司布局較早已成規模。國際市場的中式餐廳數量已 超過 600,000 家,但市場格局分散,多為華人夫妻店。 2021 年,擁有超過 10 家餐 廳的中式餐廳品牌和在 2 個以上國家經營的中式餐廳數量分別占中式餐飲市場的 13% 和不到 5%。 2021 年,國際市場中中式餐飲收入最高的品牌(Panda Express)年收 入達 40 億美元,特海國際收入 3.1 億美元,位列第三,同時也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 源自中國的中式餐飲品牌。

2.3、復盤海外:受損較大、社交屬性強的業態疫后增速快于整體

美國放松管控后約一年餐飲業恢復至疫情前,家庭餐廳業績彈性更大。2020 年 Q2 美國餐飲行業經營觸底后開始復蘇,2021Q2 起恢復并超過疫情前水平。美國經 濟分析局數據顯示,2020Q2,美國餐飲服務及酒館增加值較 2019 年下滑 39%,行業 經營觸底;進入 2020Q3 后行業經營進入復蘇通道,2020Q4 經營持續向好,恢復至 2019 年同期的 87%。2021 年后,行業經營恢復節奏持續向好,2021Q2 起已經恢復 并且超過疫情前水平,2021Q2 不同子賽道和菜系強勁反彈增速更快,其后行業經營 數據逐月走高,至2022Q3美國餐飲服務及酒館增加值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20%。 子賽道增速最高值:高檔餐廳>家庭餐廳>Upscale Casual>休閑餐廳>快捷休閑> 快餐廳。

日本酒館業態受疫情影響最大,但疫后收入增速最快。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顯 示,受疫情影響,2020Q2 日本餐飲活動指數較 2019 年同期下滑 47.6%,經營觸底; 2022 年 3 月日本開始全面放開,餐飲行業經營逐步開始復蘇,日本餐飲活動指數于2022Q4 恢復至 2019 年同期的 82.1%。。 子賽道增速最高值:酒館>咖啡店>餐廳>整體>快餐店。

新加坡防疫放松約三個季度后餐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餐廳賽道同店增速最高。 2020 年 4 月行業經營觸底至 2019 年同期的 47.8%后開始復蘇,2021 年 4 月防疫政策 收縮行業經營有所回落,2021 年 6 月隨著新加坡防疫政策逐步放開行業經營進入復 蘇通道。2022 年后,行業經營恢復節奏持續向好,3 月新加坡宣布與病毒共存,2022 年 5 月新加坡食品和飲料服務指數已經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子賽道增速最高值:餐廳>食品供應商>咖啡、美食廣場和其他>快餐店。

2.4、火鍋業態:火鍋店標準化程度高、易復制,賽道優勢明顯

易標準化、經營模式簡單、效率高使得火鍋行業具備連鎖擴張基礎。火鍋無需 烹飪、操作簡易,對廚師依賴程度低。底料和調料可統一配置;食材選擇廣,原材 料新鮮度要求不高,供應鏈可以閉環,這決定了火鍋天然適合采用連鎖模式,擴張 性強。其次,火鍋行業具有半自助特性,餐廳只需要提供標準化的食材和鍋底,節 省了后廚的占地面積及人數,員工成本有天然優勢。同時,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 口味和愛好來選擇菜品,自由度更高。火鍋還具有社交屬性強的特點,可滿足聚餐、 商務、約會等多場景需求。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火鍋的毛利率、凈利率高于 正餐、快餐等其他形式餐飲。

火鍋店成本端主要為原材料及人力,收入端外賣占比小于其他業態。根據中國 飯店協會的數據,火鍋店成本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原材料、人力、房租及物業。原 材 料 端, 正餐 /快 餐 小吃 /團 餐 /西 餐休 閑、 日料 的 原材 料成 本 占比分 別 為 40.63/41.82/55.75/36.54%,火鍋原材料成本處于較低水平,規模化餐飲品牌可通過中 央廚房集中采購進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端,正餐/快餐小吃/團餐/西餐休閑、 日料的人力成本占比分別為 24.63/20.72/26.99/19.34%,火鍋店人力成本僅為 16.67%, 但品牌門店為增加服務質量、延長服務時長而增加服務員人數,或增加薪資減少員 工流失率,從而抬高人力成本。從收入來看,正餐/火鍋/快餐小吃/團餐/西餐休閑的 平均翻臺率分別為 2.09/2.25/8.57/3.44/3.45,火鍋店的外賣銷售額占比為 3.71%,低 于正餐的 6.35%和快餐小吃的 21.41%。

3、公司壁壘:品牌獨具認知稀缺性,本土化為擴張關鍵

3.1、稀缺性:品牌華人圈認知度高,國際缺少跨國連鎖中餐品牌

海底撈品牌認可度和知名度高。國際中式餐飲市場中,品牌認知度強勁的中式 餐飲受歡迎程度和社交平臺曝光率更高,從而更容易獲得市場份額,而新品牌難以 建立廣泛的知名度。2018 年,海底撈在經歷了 24 年發展后成功上市,在這期間全 國范圍內一共開設了 466 家門店。自 2018 年上市后到 2021 年上半年,海底撈增加 了約 1,100 家門店,品牌知名度及影響力大幅提升。 龐大的會員及客流助升國際知名度。在 2022 年「全球餐飲品牌價值 25 強」中, Brand Finance(全球領先品牌估值咨詢公司之一)將海底撈列為第 10 名,海底撈是 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上榜的中餐廳。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海底撈集團的會員積分 計劃約有 80 萬名會員,而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已增加至約 230 萬名。

國際市場缺少跨國連鎖中餐品牌。特海國際自營餐廳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 美國、越南等 11 個國家,是國際市場中分布范圍最廣的中式餐飲品牌,排名第二的 公司 A 僅覆蓋 4 個國家。 國際范圍內管理全面供應鏈的能力是壁壘。經驗較少的新進入者缺乏可靠供應 鏈,從而導致采購成本高昂,或影響消費者用餐體驗。特海國際自 2012 年于新加坡 設立第一家海外門店,耕耘海外市場已超過十年時間,并于 2017 年 1 月再新加坡設 立中央廚房,負責集中采購以及制造和加工食材。截止 2022 年 6 月 30 日,特海國 際已在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日本 5 個國家單國家擁有 10 家以上的餐廳。 公司于多個國家的標準化、規模化運營有望進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3.2、本土化:借鑒美國前兩大中餐品牌,本土化為擴張關鍵

以 Panda Express(熊貓快餐)和 P.F. Chang’s(華館)為鑒,本土化能力為擴張 關鍵。 熊貓快餐:產品端,熊貓快餐迎合美國人更喜歡“酸甜中略帶一點辣”的特點, 研發推出核桃蝦、芝麻雞、橙汁雞、北京牛肉等獨特的“中餐”。比如門店廣受歡迎 的產品“左宗棠雞”,食材是美國人愛吃的西蘭花和雞肉,口感酸甜,迎合美國消費 者口味的同時亦可讓其感受他國餐飲文化。門店端,熊貓快餐以熊貓主題為特點, 選用黃色、鮮紅作為主色調,以具有中國建筑特點的“尖頂小屋”為門面,室內播 放西方流行音樂,將中西文化進行融合。此外,熊貓快餐發明“叉筷”兩用餐具, 方便客戶切換使用。2021 年熊貓快餐的營業收入為 40 億美元,共擁有約 2200 家門 店。

華館:菜品開發上,華館嘗試將中餐與其他菜式融合,滿足了多元受眾的需求。 比如,在連鎖店供應包括生菜墨西哥卷、招牌炸雞和南瓜餃子在內的招牌菜。這些 招牌菜吸收了中國、日本的餐飲文化,同時兼具美國地區的特色。2021 年華館的營 業收入為 40 億美元,共擁有約 2200 家門店。2021 年華館的營業收入為約 10 億美元, 共擁有約 320 家門店。中餐中火鍋品類更易實現本土化。與其他菜系相比,中餐一般運用更多種類的 食材,口味也會更加地多元化,這使中國菜在本地化方面有更大靈活性。在中餐的 門類中,火鍋偏自助的餐飲形式以及食材選擇的廣泛性使得其更易于滿足當地的口味和喜好。

特海國際的本土化體現在食品及菜單、顧客服務、管理結構三方面。菜品端, 特海國際不斷開發及推出迎合當地口味和喜好的新菜式(包括食材、底料和蘸料), 并將當地食材加入菜單。服務端,鼓勵員工適應當地的習俗及文化,針對不同地區 提供貼心和個性化服務。例如,為慶祝圣誕節、萬圣節等節日,特海國際餐廳會在 店內籌辦主題活動、應節日特色而改變餐廳的裝飾。管理端,特海國際大區經理負 責擴展當地市場的本土化供應鏈及建立本土團隊,并與總部共同制定適應當地的業 務戰略。海外消費者群體早期以華人為主,現本土消費者占比逐漸提高,新加坡 60-70% 的進店客戶來自本地和非華人消費者。

收購兩家米其林休閑中餐廳,橫向本地化整合利于集團新業務發展。2020 年 9 月,海底撈收購 Hao Noodle,并于 2022 年 4 月以 3.0 百萬美元的代價將 Hao Noodle 80%的股權轉讓給特海國際。Hao Noodle 的用餐環境寧靜舒適,并輔以自制面食及 正宗的中國傳統菜譜。餐廳創始人朱蓉女士曾創辦并管理知名餐廳「渝鄉人家」,亦 成立「漢舍中國菜」連鎖店,在北京、上海、杭州擁有多家餐廳。橫向收購優質資 產為集團戰略擴張計劃的一部分,有利于鞏固特海國際的市場地位,提高競爭力。

3.3、規模效益:深耕海外市場逾十年,爬坡期后餐廳層面逐步盈利

規模效益帶來供應鏈協同優勢,疫情過后盈利能力提升。特海國際已在新加坡、 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和日本 5 個國家均擁有 10 家以上的餐廳,通過構建本地供應 鏈并在新加坡設立中央廚房,形成一定規模效應。2022 年上半年營收前十的餐廳中 有一半來自門店數最多的新加坡。疫情放開后各地區經營溢利率大幅好轉,門店數 占比約 60%的東南亞分部于 2022H1 實現餐廳層面經營溢利率 9.6%,盈利能力顯著 優于其他分部。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僅有 4 家餐廳未達首次盈虧平衡。

3.4、共利益:沿襲海底撈之道,“師徒制”+“激勵”綁定員工

公司將 10%股份用于股份獎勵計劃。2022 年 12 月 12 日,根據股份獎勵計劃, (1)符合資格的雇員參與者獲授予特海國際總股本 9.5%的股份獎勵,其中 3%授予集 團的關聯人士(周兆呈、王金平等),6.5%授予非集團關聯人士的其他雇員參與者;(2)關聯實體參 與者獲授予占總股本 0.5%的股份獎勵。同時,為了激勵和獎勵優秀基層員工,門店 經理可以每月將餐廳凈利潤的一部分分配給餐廳管理人員,獎勵限額最多占餐廳凈 利潤的低個位數百分比。 沿襲海底撈管理模式,師徒制培養門店經理。餐廳設立師徒制計劃,每位新員 工在加入時均獲配一位師傅。在師徒制計劃下,師傅為新加入徒弟提供一周入職培 訓,并在其職業生涯過程中定期提供指導及支持。餐廳員工由門店經理評審及提拔, 根據其表現,表現出眾的員工可在四年的時間里晉升為門店經理。

4、開店空間:海外市場高天花板,中期開店空間約405家

因華人華僑主要分布于東南亞,東南亞地區對中餐的接受程度更高,海外空間 區分為東南亞國家和非東南亞國家分別測算。 東南亞國家:按15%覆蓋率測算,東南亞國家中期開店空間為168家。根據窄門餐眼數據,海底撈在國內商場的門店數量為 1133家,商場覆蓋率約為19%,越南 /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的購物商場(定義為 shopping malls)個數分別為102/368/249/139/243 家,按照 15%的覆蓋率假設,海底撈對應開店空間為 168 家。

非東南亞國家:按 5%市占率測算,非東南亞國家中期開店空間為 237 家。2021 年英國 /阿聯 酋 /韓國 /日本 /澳大利 亞 /加拿大/美國的火鍋 市場規模分別 為 18/0.4/16/16/6/9/120 億美元,考慮到海底撈 2021 年在中國火鍋市場的市占率為 6.8%, 假設中期海底撈在各非東南亞國家的市占率達到 5%,根據 2021 年海底撈已有門店 的單店日均收入,海底撈對應開店空間為 237 家。

5、盈利預測

全球取消防疫管制疊加留學生、出境游、企業業務拓展回歸,2023 年公司新開 店有望恢復至 2020 年水平。新加坡于 2022 年 3 月全面放開新冠管制,2022H1 東南 亞地區翻臺率同比提升 52.4%,回升至 3.2,餐廳層面經營利潤率同比提高 16.1pct, 升至 9.6%,經營恢復速度較快。2022 上半年已新開門店 9 家,預計下半年將新開 11 家門店。2023 年 2 月 6 日起,國內出境團隊游試點恢復,同時國內疫情放開后留學 生將恢復常態化線下教學,華人回流下歐美及東亞等國的經營數據有望逐步恢復。

預計 2022-2024 年特海國際有望新開餐廳數 20/30/40 家,其中東南亞新開 13/17/25 家,東亞新開 0/2/2 家,北美洲新開 3/5/6 家,其他國家新開 4/6//7 家。因翻臺較高 且恢復較快的東南亞國家收入占比近 60%,2022-2024 年整體翻臺率預計恢復至 2019 年的 78/89/97%,其中東南亞恢復至 2019 年的 74/85/92%,東亞恢復至 2019 年的 78/85/95%,北美洲恢復至 2019 年的 70/83/92%,東亞恢復至 2019 年的 69/80/88%。

收入假設:開店預期疊加餐廳經營數據的恢復,預計 2022-2024 年,公司餐廳 業務收入增速為 84.3/44.9/37.6%;外賣占比隨堂食放開而減少,收入增速為 -24.6/36.1/18.8%;整體收入增速為 78.7/44.5/37.1%。 毛利率假設:隨著公司餐廳規模效應加強、海外各國供應鏈的不斷完善,集中 采購、中央廚房的帶來的議價能力增強,原材料成本端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預計 2022-2024 年公司原材料及易耗品費率為 35.3/34/33.5%,對應毛利率為 64.7/66/66.5%。

員工成本假設:2022H1 公司通過減少每家餐廳約 30%的員工人數,以及應用計 件薪酬的薪資制度,公司員工成本占比由 2021 年的 45.9%減少至 36.8%。預計未來 伴隨收入端的增厚,以及更多地啟用更為經濟的本地店長,2022-2024 年公司員工成 本占比為 36.6/32.0/31.5%。 凈利潤率:收入端餐廳業務疫情后快速復蘇,成本端于疫情期間修煉內功、降 本增效,預計 2022-2024 年公司凈利潤率為-7.0/5.1/7.4%。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秧苗的生長過程是什么(秧苗青青瓦鍋煲仔飯加盟店的加盟費多少)

下一篇:比心意思是什么(佑比心的加盟費用涉及多少)

相關推薦
  • 新春將至,鍋圈食匯預制菜持續升溫
  • 餐飲怎么做?難做?沒搞懂這5點,千萬別做餐飲
返回頂部
?
天天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