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餐飲業即將迎來的5大巨變!

共和君說
?
危機對于有雄心的人永遠是戰機
陳列共和出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2020年開始的這3個月,各行各業都在水深火熱之中。
要說最慘的,肯定是餐飲業——1-2月直營店已損失2019年全年的利潤。
扛不住的也紛紛倒下了,1月注銷11000家、2月注銷2000家。
隨著復工,本以為可以迎來“報復性消費”的餐飲業,不但沒等到還面臨著很多考驗:
食材漲價,利潤被壓縮了;顧客少員工多,工資還要正常發;防護物資缺乏,政策不確定,餐飲人正在“流血”復工......
外婆家老板吳國平甚至放話,餐飲企業的困難還沒真正到來,預計到4、5、6月份,日子才是最難熬的。
“寒冬不是最冷的,化雪的時候才是。”疫情的下半場,餐飲業該怎么自救?今天共和君就來跟大家聊一聊疫情后,餐飲業即將迎來的5大巨變。
1、競爭對手增多
在“回血”階段,競爭對手會增多不少。除了業內,還要警惕業外。
首先需要做的,是確定你的競爭對手是誰,這樣才能清晰地、正確地重新調整企業的戰略方向。
最近火出圈的老鄉雞,成功的轉折點其實也是在“確定競爭對手”上。
10年前的老鄉雞,把麥當勞、肯德基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想用土雞對洋雞,但這種“全套照搬”根本行不通,到最后連人家的運營標準都摸不透。
而10年后的老鄉雞,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競爭對手——街邊快餐小店。
認清對手后,要分析對手。
街邊小店存在什么問題?一是它們大多都是夫妻檔,運營起來比較“隨心所欲”;二是店面小,環境比較差,很難為消費者提供一頓干凈、美味的食品。
在分析的過程中,老鄉雞便快速找到了自己的策略——
先打好“地基”,在安徽的街邊快餐店中成為最好,嚴格把控衛生,把“安徽最大”這個定位做強;
隨后走向全國,入駐武漢、南京等地,擴大市場。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一步步成為了龍頭快餐店。
現在的老鄉雞全國門店800多家,每年營收破億,這背后離不開“準確認清了競爭對手”。
要說如果現在的老鄉雞,競爭對手還是麥當勞,能成嗎?我看未必。
除了關注同行,我們還需要有全局的眼光。因為有時候,干掉你的往往不是對手。
中國口香糖消費市場的下滑,是因為微信的普及;
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的興起,一下就把方便面打垮;
中石化賣菜,賣石油的也和生鮮電商搶生意;
還有在這次疫情下,口紅被口罩打敗了.......
可見,認清競爭對手是誰很重要,這個決定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到你的產品類別、企業定位、策略方向。
要找到出路,這是餐飲人第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2、品牌化更加重要
雖然現在已經陸續復工,但很多線下餐飲店還是叫苦連天:客流稀少,但是員工工資、鋪租照付,每天都是入不敷出。
我覺得造成這種局面,主要的問題是消費者還需要時間恢復信心,他們會想“外面的食物是否安全”。
但大家都不是食品安全專家,那分辨食品好壞的依據是什么?我覺得是品牌。
如果你是一個有強大品牌力的餐飲店,可以說在疫情下是不愁賣的。
想想看,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大家是不是照樣點著麥當勞和肯德基,甚至很少有人會去考慮它們家的炸雞、漢堡是否安全。
最近英國的麥當勞門店停業,還有人會等一個半小時、排長隊就為了買一個漢堡。
同理,還有廣州陶陶居。上個月,陶陶居恢復堂食,結果就有人全家齊出動,拖家帶口的出門排隊,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在陶陶居吃上一頓飯。
疫情還沒結束,便聚眾吃飯的行為非常不可取,陶陶居營業半天后也再次被封。但這不也證明了,當一個餐飲企業成為品牌的好處嗎。
很多人生意的本質是流量,但是我覺得流量其實是用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
用品牌贏得人心,在危難時刻,才能被顧客第一時間想起。
3、用餐體驗愈發圈粉
疫情發生的這三個月,顧客的消費習慣也在發生改變:吃東西習慣了叫外賣、買菜習慣了生鮮配送、就連做飯也習慣了買半成品菜......
這時候想要扭轉他們這些消費習慣,迅速回血,拼的就是“用餐體驗”。
實體店并不會輕易倒下,因為在未來,它將會變成“體驗”的場所。
用餐體驗怎么提高,除了食物本身,還需要注重店鋪的氛圍和服務的升級。
要說起“用餐體驗”做得好的,我想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海底撈。而在日本也有這樣一家神奇的餐廳,比起海底撈的服務他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每個顧客到店,都會有工作人員在門口等候迎接,他們可以清楚的記得每個顧客上次來是什么時候,并親切的叫出每個顧客的名字。
會為每個預定用餐的顧客,用心的準備專屬的用品,比如繡有顧客名字的餐巾,每一條都是親手縫制哦。
顧客離開的時候,店員還會幫忙穿上外套,甚至在口袋里放好暖寶寶。
這個將服務做到極致的餐廳老板是這么說的:
能吃飯的地方到處都是,為什么客人要選擇你?在光提供食物已經滿足不了客人需求的時代,用心的服務和感動才是留住他們的關鍵。
在未來,顧客到店消費的不再是食品本身,而是更注重“體驗”。不斷提升用餐體驗,才是最好的出路。
4、盈利模式靈活多變
以前我們開一家餐飲店,只要等客上門來吃飯、再送送外賣就好了。但是這種盈利模式,在疫情下根本養活不了自己,才讓大家真正意識到——產品必須靈活變化。
有的餐飲企業變成了“菜站”,向周邊居民賣起了食材;
有的則是緊緊抓住外賣這根稻草,每天讓員工在朋友圈發“今日菜單”;
還有的通過“快手菜”來拓展餐飲零售化,延伸堂食、外賣之外的消費場景.......
產品售賣的形式變了,變的更加靈活了。
要想自救,關鍵就在于盈利模式的升級。懂得積極調整自家策略的餐飲企業,也成功延長了壽命——
佛賓推出的牛腩、鮑汁扣鴨掌等快手菜品,在疫情期間銷量增長了10倍;
金鼎軒的半成品菜線上銷售環比增長了近300%,同比增長近30倍。
疫情之下,怎么換著花樣去賣自家產品,這值得餐飲人思考。
5、營銷傳播成為要事
餐飲人其實也是最容易忽視營銷的一批人。像10年前那樣做生意已經不行了,現在再香的酒都怕巷子深。
賣好產品還不夠,還要講好故事。疫情發生以后,不少品牌都靠好的營銷保住了熱度:
網紅餐廳“付小姐在成都”開啟了云擼串的直播,一場直播就收獲了40萬點贊,超2000個店鋪關注。
特侖蘇推出“沒有什么能阻擋更好發生”公益短片,在特殊時刻成功傳達了自己的品牌理念,成功圈粉無數。
還有老鄉雞,用200元辦了一場發布會,這波成功的營銷更是能讓它現在快速“回血”——目前復工人數超過90%,營業額恢復6成,大部分門店恢復了堂食。
未來十年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過去十年沒做好的事。
以前餐飲人可能會覺得只要專注做好一道菜就好了,但是現在除了產品本身,我們還需要穩定的營銷。傳播越多正能量故事的品牌,才越容易被消費者記住。不做營銷,必然會被競爭對手甩開一大截。這次疫情,對餐飲業的沖擊實屬不小,但是危機對于有雄心的人永遠是戰機。
“我們無法阻止沙漠,但可以變成駱駝!”這個時代,從來不缺聰明人,缺的是積極行動的人。
就如同“小馬過河”的道理,有人說水深,有人說水淺。成功并沒有那么簡單,也沒有那么難。
只有自己嘗試了才知道,光等待并不會迎來轉機。積極武裝自己,才是餐飲業破局的關鍵。
行動起來,才有出路可言!
- END -
主編:共和君
撰稿:抽屜 | 圖片:網絡
廣告合作:18594285776
往期熱文推薦
▽直播、眾籌、外賣、盲袋......這些根本救不了實體書店。
解封!疫情后,我一定要去湖北看看!
店里排長龍的那天馬上到來!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