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預制菜香飄久遠需邁過“三道門”

前不久,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 預制菜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道道是硬菜,輕松成大廚”。當今,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外賣團餐興起、餐飲標準化發展、冷鏈物流技術完善,作為食品行業快捷消費形式的預制菜,以其方便、簡單、快捷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喜愛。
行業數據顯示,2022全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增速21.3%,全國預制菜產值增加了1200億,預計到2026年,預制菜市場將超過萬億產值。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無疑釋放出該產業發展將持續升溫的強烈信號。
然而,在預制菜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消費者對預制菜產品卻頻頻吐槽,諸如“菜肴名不副實”“食材不新鮮甚至腐壞”“添加劑過多”等,反應出預制菜存在著突出的行業問題。艾媒咨詢《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預制菜消費者認為預制菜行業需要改進的問題,前三位分別是:預制菜的口味復原程度(61.8%),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47.8%),預制菜向種類多樣化發展(47.2%)。鑒此,預制菜行業要有針對性舉措,加以改進提高,回應消費者意愿,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更好站穩和擴大市場。至少,有“三道門”需要邁過。
“新鮮門”。相對于傳統“鮮炒鮮蒸”的現制菜品,預制菜一個最大缺點是不夠“鮮”,味道與口感成為不少消費者心中的詬病。預制菜在便捷消費者的同時,企業首次加工后伴生了一個突出問題和挑戰,就是消費者再次烹飪的快熟菜上桌后能不能保鮮。這個“鮮”,不僅包括食材的新“鮮”,更主要是味道要能夠盡可能高度還原首次烹飪的“鮮”,在目前這仍具有相當難度,而突破這個難度,恰是預制菜的市場增長點。因此,加強技術創新和突破,盡可能保持菜品口感和新鮮度,滿足消費者對預制菜“鮮”的需求,才能更好提高復購率。
“安全門”。食品安全是預制菜發展的底線,更是消費者權益的保障。預制菜一頭連著種植養殖,一頭連著大眾餐桌,是一個從原料端到生產端、物流端的全產業鏈條,涉及監管、標準制定、可溯源體系建設等系統性工作。這就需要在科技進步之下,運用“互聯網+”智慧監管手段,通過“合格證+追溯碼”實現產地準出、銷地準入、產銷銜接、全程可溯。比如,中國烹飪協會已制訂發布的預制菜團體標準,一些地方制定了特殊禽類預制菜生產管理規范、醬鹵肉預制菜生產過程質量規范等,要強化監督檢查,確保預制菜的原料質量、污染物限量等符合標準。同時預制菜要滿足消費者對食品標準的需求。
“特色門”。當前預制菜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要多些地域飲食文化特色,少些產品同質。可通過“一城一策”,圍繞國內主要菜系和地方風味,結合地域食材特色,將當地特色農產品培育成預制菜產品。同時強化文化賦能,深度發掘地域預制菜的文化故事,打造一批具有地域乃至全國影響力的預制菜品牌,提升預制菜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吸引力。讓地域性的飲食文化名片,因預制菜的快速發展而充實新的內涵,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作者:王志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委宣傳部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