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半年虧了近三億,怎么回事?

即便今年上半年虧了2億多元,火鍋界的頭把交椅還是海底撈的,只是這把交椅沒有過去那么光鮮了。
8月14日,海底撈披露上半年財務數據,凈虧損預計為2.25億—2.97億元,逼近3億元。而在去年同期,這個數字還是9650萬元的凈利潤。
海底撈發布公告解釋了虧損的原因:
“(i)由于“啄木鳥計劃”下部分門店關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人民幣255 百萬元至人民幣327百萬元;
(ii)中國大陸地區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反覆, 若干餐廳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但仍有固定開支及員工成本產生。”
一天后,“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了”上了微博熱搜,當天該話題閱讀量就接近4億次,討論次數超過2萬次。這些討論中,出現最多次數的字眼就是“貴”。
真的是不愛吃嗎?還是有別的原因呢?/微博截圖
海底撈有多貴呢?根據老虎證券整理的數據,2020年海底撈人均消費為110.1元。而根據DT財經統計的大眾點評必吃榜數據,近幾年火鍋類行業平均的人均消費為101.9元。可以看出,海底撈的價格在行業中的確要高出一些。
凈虧2億多元,
海底撈怎么了?
如果只以今年為限進行分析,并不會得到海底撈上半年虧損的真實原因。這是因為,導致海底撈虧損的種子早在2017年便開始種下。
2017年之前,海底撈每年新開門店數,最多也沒超過35家。201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99家,2018年達到了193家。
2020年疫情開始影響,但海底撈依然沒有降低開店速度,反而在當年創下了新開店530家的歷史紀錄。欲速則不達,到2021年上半年,不少消費者見識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奇怪景象——很多地方的海底撈,連隊都不用排了;還有的地方,大片海底撈“暫停營業、裝修升級”。
用行話來說,這個現象可以用“翻臺率”來解釋,這個概念大意是指一張餐桌在一天內重復利用的次數。翻臺率越高,意味著在這張餐桌上就餐的食客更多,營業額也就越高。海底撈瘋魔似的擴張,已經攤薄了原有的單店潛在客群數量,翻臺率自然會下降。
2017年以前,海底撈開店速度保持穩定。/億歐
2018年,海底撈的翻臺率達到巔峰,為5.2次/天,也就是說,一天之內平均每張桌能迎來至少5撥客人,按每桌吃2小時計算,每天至少有10小時處于忙碌狀態,這種火爆狀態讓海底撈嘗到了甜頭,因而也成為加速擴張的底氣。而到了2021年,翻臺率已經跌到3次/天,這是海底撈的盈虧平衡線。
今年3月海底撈發布的2021年年報顯示,去年一整年,海底撈就虧損了41.6億元,去除計提,虧損5.1億。今年上半年的虧損,只是去年的延續。
海底撈后知后覺,終于在去年11月明白,擴店不光不會增加營收,反而會帶來負擔,于是上馬了“啄木鳥計劃”,決定逐步關停業績不佳的門店。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撈餐廳在“啄木鳥計劃”下永久關閉,32家餐廳暫時停業休整。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在去年6月的業績溝通會上表示:“2020年6月份,我判斷疫情在9月份就結束,但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后來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
一邊是2020年以來的消費疲軟,另一邊又是盲目擴張攤薄了潛在客群數,就像是一把剪刀在供需兩端猛扎,利潤再厚也要被削沒了。
部分門店被迫變相歇業。/微博網友
自救措施,
緣何石沉海底?
為了扭轉頹勢,海底撈推出了多項自救措施。“啄木鳥計劃”相當于措施中的減法,還有不少“加法措施”不得不提。
在網友評論中,不少人將海底撈客戶流失的原因指向“貴”。既然貴,那么推出一些價格親民的產品,是不是就能重新挽回消費者的心了呢?
今年5月,海底撈推出“青年套餐”,主推產品為小龍蝦、酸菜魚、椒麻魚等預制菜,分為78元的單人餐和108元的雙人餐。這個價格比到店吃火鍋的確“實惠”不少。據介紹,“青年套餐”上線10天左右就累計銷售2.8萬份。
不過,即便都按雙人餐的價格計算,2.8萬份總售價也只有300多萬元,比起主營業務火鍋的營收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而且,這還是在“五一”期間北京、上海等地暫停堂食的情況下才有的業績。堂食恢復之后,外賣套餐的銷量雖有減少,但口碑穩健,成為了海底撈比較受歡迎的產品系列。
海底撈青年套餐,疫情之下的確是福利。/海報截圖
今年6月,海底撈在外賣業務的基礎上成立了社區營運事業部,整合社區配送力量,優化社區到家餐飲服務。
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海底撈外賣業務剛推出一個月,總營收就達到了2億元,去年一整年的數字也只有7億元。如果這個勢頭維持下去,今年的外賣營收勢必超過去年。
另外,海底撈還在嘗試推進多品牌運營。
截至2021年年底,除海底撈餐廳外,海底撈還擁有若干自營餐廳,如漢舍中國菜館、十八汆面館、五谷三餐及苗師兄炒雞等。
其中漢舍中國菜館主打北京菜系,目前只在北京、上海有開業,保定店已經停業。大眾點評評論數最高的是位于上海市靜安區的889廣場分店,19000多條評論中有300多條反饋上菜太慢。而十八汆面館只在北京有兩家門店,點評數都不高,可見人氣一般。
大眾點評搜索“漢舍中國菜館”,評論中有不少差評。/大眾點評截圖
海底撈還在謀求通過國際業務實現突圍。
7月13日,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海國際”)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招股書顯示,特海國際在海外一共開了97家餐廳。去年一季度,它的收入只有6800萬元,今年同期,上升至1億元。但要看凈利潤,目前還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按2021年的收入計,特海國際是國際市場第三大中式餐飲品牌。按截至2021年12月31日自營餐廳覆蓋的國家數目計,特海國際亦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中式餐飲品牌。
如果特海國際上市成功,至少也可以將這部分虧損剝離出去,間接增厚海底撈自身的利潤。但海底撈要真想扭虧為盈,光靠外賣、孵化新品牌、剝離國際業務還不夠。要知道,海底撈的火鍋業務營收占比高達96%,大頭還得靠主業。
只是曾經以海底撈為白月光的人們,如今已經變了。
“人們不愛吃海底撈”,
原因何在?
細細翻查“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了”的熱搜,我們會逐漸發現,“貴”的背后其實還有另一個字。
網友@厄加特特 發博說:
“海底撈本來就不便宜,還漲價,食物量也不太夠吃,我飯量大,一個人吃海底撈得吃300塊左右才能吃飽,后來買了火鍋在家自己弄,一個鍋才要幾個錢?網購相同的食材價格遠低于到店消費。”
網友@_霓為衣兮風為豬豬俠 評論道:
“因為不值。火鍋不是西餐,不需要主打服務,為了服務體驗去試一次也就算了,但海底撈的味道和同價位的川渝火鍋相比沒有任何競爭力,很難留住回頭客。”
火鍋的選擇有很多,有網友比較喜歡海底撈的豆花醬,會專門買來回家打火鍋。/視覺中國
財經博主@荊楚公子 的觀點也有一定代表性:
“消費者習慣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家不再喜歡聒噪,不再喜歡被圍繞、被束縛,大家追求輕松和享受自由。現實生活本來就非常局限和困擾,出來消費就是圖個安靜和放松,不希望受到外來額外的打擾。而海底撈似乎還是選擇一成不變,膚淺地認為幫著大家修修指甲,加上寶媽一樣的無微不至的服務就能俘獲消費者的心,這是大錯特錯。”
貴倒不是原罪,關鍵是不值,尤其在越來越崇尚理性消費的當下,“不值”會變得越來越突出。如果餐品實惠且美味倒也好,現實卻是餐品并無特別之處,而服務卻過猶不及。就像有人會拿海底撈的生日祝福來惡搞朋友,服務太過“熱情”只會帶來打擾和尷尬。
當然,往開了說,如果我們的消費力還跟2018年乃至以前差不多,海底撈的擴店速度再高,也不會攤薄太多翻臺率。畢竟彼時我們還在說小鎮青年的消費力有多高,只是世殊時異,凡事不能一以貫之。
今年以來的理性消費浪潮,我們能從別的事件中體察一二。以鐘薛高為代表的“雪糕刺客”,深深刺痛了消費者的心,在這之后又有“牙膏刺客”“防曬刺客”……人們被各類產品輪番“刺痛”。
“刺客”太多,不買勁省100%。
這么容易“被刺”,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產品自身定價過高,另一種就是人們對消費越來越敏感了,“非必要少消費”正在成為國民共識。
這也是“年輕人為啥不愛×××”的句式流行的關鍵原因,客觀來說,產品也有問題。比如說“年輕人為什么不愛換手機了”這個話題,從產品端來說,目前各家的手機配置基本都已經到頂,外形和功能上都很難再有突出的變化,既然如此,為什么要換機呢?
回到消費端,那就是“既然修修還能用,為什么要換呢”。
海底撈要還想在這波浪潮中立得住,那就要更親民一些,很多網友力推“學生套餐”,就是因為打折、實惠,相應的套餐也可以推廣給更多客群,這也是“降本”;另一方面通過食材創新來提高口感,這也是“增效”。
目前來看,海底撈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海底撈表示將做3點創新,即產品開發創新、產品結構性創新以及固定上新形式、節奏,形成至少一年兩次的全國重點產品上新。另外在服務上,海底撈早在2020年就新增了“免打擾服務”,這也是一種改善。
任何行業都沒有永遠的“一哥”,海底撈今年的虧損或許只是一段逆旅,前方還有更多期待和向往。
參考資料:
[1]海底撈逃離小縣城|時代財經APP
[2]又虧3億!誰殺死了“網紅海底撈”|首席營銷官
[3]海底撈抄底,內傷兩年|21世紀商業評論
[4]半年預虧近3億,海底撈何時“見底”|財經天下周刊
[5]五一居家就餐,海底撈上海外送爆單,北京增長200%|中國經濟網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冷鏈新聞
企業新聞
展會新聞
物流新聞
冷鏈加盟
冷鏈技術
冷鏈服務
冷鏈問答
網站首頁
冷鏈新聞



